<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一個侗族農民的剪紙情與作家夢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8月24日16:32 來源:中國民族報 楊代富 文/圖
    圖為楊思華創作的長篇小說《傳宗淚》。圖為楊思華創作的長篇小說《傳宗淚》。
    楊思華在家中創作剪紙。楊思華在家中創作剪紙。
    楊思華為國家公祭日創作的剪紙作品。楊思華為國家公祭日創作的剪紙作品。

      一張簡易的條桌,幾把自制的小刻刀,20多年來,貴州黎平縣侗族農民楊思華在自家簡陋的書房里,在一張張紙上,默默地刻下心中的影像。同時,楊思華還利用農閑時間,在家里,或野外,靜靜地書寫心中的故事。當25萬字的長篇小說終于完成時,這位農民最初的夢想正在慢慢實現。

      舉辦抗戰題材剪紙展,小家里的“大世界”

      “這幅是白求恩大夫在前線,給受傷的抗日戰士做手術;這幅是狼牙山五壯士在彈盡糧絕后,跳下山崖,英勇就義;這幅是日本鬼子在南京屠殺我們的30萬同胞……希望你們記住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8月16日,楊思華在家中一邊引導學生觀看自己的抗戰題材剪紙展,一邊介紹著剪紙作品的內容。

      現年45歲的楊思華,是貴州省黎平縣高屯鎮八舟村上權寨的一位普通侗族農民。為慶祝抗戰勝利70周年,楊思華利用農閑時間,創作了一批抗戰題材的剪紙作品,并將作品張貼在自家堂屋的板壁上進行展示,供村里的群眾和學生參觀。

      “我把我了解到的一些抗戰故事通過剪紙的方式表現出來,并進行展覽,是希望和我一樣身處大山的群眾不要忘記那段歷史,同時也希望培養下一代的愛國情懷,讓他們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楊思華說。  

      楊思華的剪紙情結始于20多年前。那時,看到村子里的人結婚,有人剪大紅的雙喜字貼起來,楊思華覺得有趣,便拿起剪刀跟著別人學起來。楊思華從小就喜歡美術,畫畫也不錯,很快便掌握了剪紙這門技術。這一剪,就是20多年。

      起初,楊思華總是剪喜字,慢慢地,他把題材擴大到了人物、山水、動物等。除了剪小件作品,他還嘗試創作尺幅大一些的作品。于是,長2.4米、高約1米的剪紙作品《清明上河圖》、《地坪風雨橋》便誕生了。

      “我都是用農閑時間來做這些事。和打麻將、聊天相比,還是看書、剪紙的樂趣多。”楊思華說,“我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剪紙作品能走出大山,被大家認可。”

      創作中長篇小說,為夢想不停歇

      在楊思華的抽屜里,有3本外觀一樣的筆記本。本子里,是他花了近10年時間寫成的長篇小說《傳宗淚》。

      這部25萬字的小說,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恢復高考、實施計劃生育、分田到戶等重大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幾個家庭、幾代人對婚姻、感情、生育等人生問題的不同見解和抉擇。然而,由于家庭比較貧困,楊思華出書的愿望至今難以實現。

      “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就有了當作家的夢想。后來,我堅持不停地看書、學習、寫作。”楊思華說,目前,他正在創作第二部小說《我生命就這樣老去》。“每個人都要老去。我們在老去的過程中,得做一些有意義的事,要懂得珍惜生命。”這是這部小說的創作初衷。

      楊思華在自家的稻田里養了幾十只鴨子。每天,楊思華都要去看管它們,閑時,他就在臨時搭建的簡易棚子里看書或寫小說。

      “第二部小說的3萬字幾乎都是在棚子里寫的。”楊思華說,棚子里晚上沒有電燈,他只能借著煤油燈微弱的光進行創作。

      “寫作、看書、剪紙,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條件多艱苦,我都會堅持下去。”楊思華說。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