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7月4日,中國土司遺址在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批準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土司遺址是統一國家中多族群聚居地區獨特管理制度的珍貴物證,呈現出“文化多樣性保護的歷史智慧”的主題,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面臨的突出議題,值得全人類予以關注與保護。它入選世遺可謂實至名歸。
什么是土司制度?
“土司”是13-20世紀中國國家職官體系中,由中央政權委任西南多族群聚居地區族群首領世襲管理其轄區的職官制度。
以云貴高原為主體、環繞于中國內陸平原西南部邊緣的廣大山區,是世界上最大的巖溶地貌分布地區之一,群山、河流、小型盆地或平川密布。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特征使得中國西南地區自古以來就成為多族群聚居地。為深化對這一地形復雜、交通不便、文化多樣地區的管理,謀求社會的整體平衡與發展,13-20世紀,作為統一的多族群國家,中國中央政權制定并推行了秉承“齊政修教、因俗而治”傳統智慧的“土司制度”,委任當地族群首領擔任“土司”世襲管理轄地,同時通過規范化、制度化的規定,明確土司的管理權力和義務,實現地區管理方式與國家管理體系和文化思想的接軌。
通過“土司制度”,中國中央政權實現了對西南地區的長期、有效管理,保持了族群文化多樣性傳承,推動了各族群對統一國家的理解和認同,促進了中國長久的和平和統一。本次申報的“土司遺址”包括老司城遺址、唐崖土司城遺址、海龍屯遺址,是“土司”的行政與生活中心聚落遺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貴物證。
土司遺址包括什么?
土司制度文化遺存包括土司城寨、官署、莊園、墓葬等多種類型。
本次申報的老司城遺址、唐崖土司城遺址、海龍屯遺址,曾為當時“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位于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族群聚居的云貴高原東北邊緣武陵山和大婁山區,是中國西南山區與中央政權核心地區在地理和文化上的最前沿交匯地。
三處土司分屬宣慰司和長官司兩種職級,共同反映了土司規范的職官體系。三處土司遺址反映了土司制度作用下特殊的山地城堡式聚落形態和社會組織特征,一方面保持了中國西南地區山地聚落典型的因地制宜、隨形就勢的整體布局,以及當地的傳統聚落及建筑營造工藝,如各功能的建筑組團結合臺地分層布局、具有精密設計的大型排水系統等。
為何選擇這三處申遺?
中國現存土司遺存百余處,經過長期、科學、全面的調查和記錄,這些遺存均被中國政府公布為國家、省、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了中國法律的專門保護。為了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遺產要素構成系列遺產進行申報,中國學者對它們的類型、規模、價值內涵、學術基礎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遴選出最具價值特征代表性,同時相互間的整體組合又可共同體現土司職級體系、土司管理特點等社會文化完整背景以及土司所處地理環境特征的三處土司遺址,構成系列遺產進行申報。
本次申報的三處遺址不僅在物質遺存方面,是西南少數族群聚居地區少有的以遺址狀態保存下來的大型聚落,較少受到近現代社會發展的干擾,真實保存了歷史時期廢毀后的遺存信息;而且遺產地還珍藏有完整的土司家族族譜、碑石銘刻以及歷代地方志書,翔實記載了各土司家族在13-20世紀的世系和發展歷程,為土司制度在當地的興衰和土司城的營建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信息。
土司遺址的現狀如何?
中國現存的土司遺存已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本次申報的三處遺址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中國政府最高層級的保護與管理。
作為系列遺產,土司遺址的管理體系依托中國文物行政管理機制,已由國家文物局主導,在國家級、省級層面建立其跨地區、跨部門協調管理機制和聯席會議制度,制定聯合、協調管理的專項管理協定,成立世界遺產申報和保護協調管理機構,制定并執行了一系列包括保護、研究、展示、監測、傳播等方面的協調管理措施及執行計劃,有效保障了土司遺址整體的系統和長期保護。
各遺產點自身的管理也井然有序,三處遺存均納入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國家、省、市/縣、遺產點等4級管理框架,各遺產地均已公布并執行保護管理專項法律法規,編制并實施了遺產保護管理專項規劃,針對本遺產特點明確了專項保護和管理措施,并組織實施了一系列考古、研究和保護項目,有效保障了遺產的科學和長期保護,提升了文化遺產的展示和社會服務能力。
申遺成功后如何管理?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申遺成功后,中國政府將繼續關注中國豐富的土司遺存,在專業技術方面,繼續、長期參與土司遺址今后的研究、保護、展示等工作,指導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土司遺址整體價值特征和保護管理需求框架下,進一步整合歷史、民族、考古、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學科力量,對各類土司遺存進行更為系統的研究,促進各地政府在土司遺址管理實踐方面的溝通與交流,為土司遺址價值的深入認知和整體、長期的保護提供更為堅實的基礎。
在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當代,文化多樣性保護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議題,針對這一主題,中國政府將以土司遺址的保護與研究為契機,積極推動國際同行共同參與土司文化遺產保護,就具有“文化多樣性保護的歷史智慧”價值主題的相關文化遺產的研究與保護進行廣泛交流,為當代和未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本報北京7月4日電 本報記者 李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