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從烏魯木齊到哈密,隔著車窗望去,滿眼是荒蕪的戈壁,碎石如斗,土地盡是被風侵蝕的模樣,陽光毫無遮攔,讓人目眩。忽而就進入了黑石嶙峋的天山,天氣轉涼,有山泉一路相伴。穿過天山,是巴里坤草原,大片的綠色撲到眼前,連綿不絕,如同見到希望。恰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這里又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區域, 6月25日至30日,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主辦的“中華文化四海行”系列活動走進新疆,走到了烏魯木齊和哈密,百余位中央及地方省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和知名藝術家們一路傳經授道、潑墨揮毫,將愛與美播灑到了大美新疆,也從這片土地上汲取靈感與創作源泉。
林則徐,一個名字在這里銘刻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今年已經79歲,從讀到這首詩時就對新疆充滿了向往,而對于新疆,他最關心的則是林則徐。林則徐雖以虎門銷煙名世,卻與新疆有著一段特殊情緣。他是銷煙英雄,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睜眼看世界的人,卻被腐朽的清政府當作戰敗的替罪羊遣戍新疆伊犁,從兩廣總督淪為協助伊犁將軍墾荒開田的人。楊天石介紹說,林則徐曾走遍了新疆的三萬里土地,在阿克蘇等地區開墾荒田,興修水利,為新疆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新疆人民也正確地對待了林則徐和同樣流放新疆的鄧廷楨兩位英雄,伊犁已經為林則徐塑像。至今,在新疆很多地方都銘刻著林則徐的名字。
林則徐也是一位優秀的愛國詩人,到新疆后寫下很多詩篇,他憂國憂民,飽含對國家的深情和對新疆人民的愛護精神。林則徐給家人寫的詩中,有這樣的句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如果一件事情有利于國家,那么不管是生是死,是禍是福,我都全力以赴,盡心盡力完成。這是最令楊天石感動的一句。“在他被當成替罪羊時,還有這樣廣闊的胸懷,這是非?少F的。 ”楊天石說,應該把這句詩刻在石碑上,鼓勵今天的公務員、共產黨員發揚林則徐精神,像林則徐一樣全心全意為國家為人民、而不去考慮個人利益。
保持民族地區建筑特色
新疆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哈薩克族的氈房,回族的圓拱建筑,維吾爾族的土墻、平頂、分冬夏兩室的民居,等等,面貌多樣而別具風味。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第一次到哈密是1985年左右, 30年后再到哈密,哈密已經發展為城市整潔、民風淳樸的新城市。在哈密回王墓建筑中,一處咖啡色建筑吸引了馮遠的注意,其中吸收了滿、漢、回、蒙四個民族的建筑風格。馮遠指出,世界各城市面貌小有差別,尤其是我國城市大都千城一面,哈密在未來城市規劃與發展中,建議保持民族、地區建筑特色,“不然多年后摩天大樓越來越多,孩子們已經不知道民族特色” 。
新疆也是歌舞曼妙之地,姑娘小伙子生下來就能歌善舞。在哈密博物館旁邊,就是木卡姆傳承中心,陽光映照下金碧輝煌,頂部似維吾爾族樂器達甫(手鼓) ,墻體上是4個撥弦樂器艾捷克和熱瓦普,整個建筑就像一首樂詩。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音樂的集大成者,也被稱為維吾爾民族歷史和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與昆曲、古琴一樣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欣賞了藝人們的現場表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聯副主席、文化部原副部長陳曉光深表贊嘆,令他欣慰的是,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意識在不斷增強,舞臺上的年輕面孔也越來越多。
“新疆各民族與中原主體民族是命運共同體,尤其是自1840年以來的歷史事實證明,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家王蒙對新疆有著特殊的感情,也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原紅旗公社二大隊(巴彥岱)副大隊長,在特殊時期,王蒙在新疆生活了16年。他分析指出,漢族與新疆各少數民族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追求,可概括為32個字:敬天積善、古道熱腸、尊老宗賢、崇文尚禮、忠厚仁義、和諧太平、勤儉重農、客觀進取。其中既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點,也表現了漢族的特點。維吾爾族經典《福樂智慧》中所宣揚的道德理念與中原地區的儒家“修齊治平”信念具有一致性,如“國君啊,愿你自勉,多積善德。君若善德,臣民自然也會溫順”“要文雅,嫻靜,溫和,冷靜,盡一切可能做善行”等等。在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語言等方面,漢族與新疆各民族也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并且在現代化進程中有著共同的文化困惑和文化危機感,有著共同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
傳經送寶,讓專家接地氣兒
這是“中華文化四海行”的第五站,自2013年以來,他們已經先后走過了貴州、重慶、甘肅、云南和此次的新疆。每到一處,專家學者藝術家們就會開展專題講座、詩詞吟誦文藝聯誼、中國書畫聯展、創作雅集、采風調研、文化座談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地方群眾送上精神盛宴。這次是講座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次,之前邀請部分省區文史研究館館員參加,新疆一行幾乎全國各省區文史研究館都有代表參與。
“四海行活動的舉辦,激活了‘雪藏’的文化資源。 ”云南省文史研究館黨組書記、館長王維真認為,館員多是名家大家,平時多以在家研究創作為主,四海行為展示館員成就提供了平臺,將正能量發揮了出來。陳曉光也對活動作出肯定,做館員兩三年期間,他看到了四海行是“出實招、干實事”的活動,將文化帶進地方,走進大眾,對提高各地群眾文化素質有益,館員們也得以盡心盡力為文化事業做貢獻,一舉多得。一路上的風景人文也使書畫家們不斷迸發靈感,一路為群眾們寫書作畫。
新疆人民群眾以高漲的熱情迎接著專家藝術家們的到來,場場講座爆滿,在新疆大學,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還被當場聘為學?妥淌凇P陆S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帕爾哈提·賈拉勒對四海行活動表示感謝,他曾看過一本書講,人的世界分為物質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層層遞進,文化是起引領作用的,四海行活動將優秀的文化帶進了新疆,看到七八十歲的館員、藝術家為新疆寫書法、繪畫、登臺表演,他也深為感動。而效益是雙向的,“大家給我們傳經送寶,同時從我們這里體會到一些東西” ,江山如此多嬌,新疆之大美,也更加激發館員、文藝家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