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美術活動 >> 正文

    畫院志,為每個畫院真實“畫像”

    ——《中國畫院志》編撰活動啟動

    http://www.tc13822.com 2016年05月18日14:39 來源:中國藝術報 張婷

      “一部全面客觀、系統梳理、詳盡備考、足以載入史冊的《中國畫院志》 ,是時代賦予當代畫院人的使命擔當。”

    《杜甫詩意圖》之“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陸儼少《杜甫詩意圖》之“岸風翻夕浪,舟雪灑寒燈” 陸儼少
    上學圖 齊白石上學圖 齊白石

      “ 《中國畫院志》內容從五代至今,時間跨越上千年。全書擬出一套四冊,第一冊為中國畫院的歷史沿革;第二、三冊為中國省、市、自治區級畫院分列;第四冊為中國地市級重要畫院分列,計劃3年完成編輯并由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日前,浙江省委宣傳部、中國國家畫院、浙江省文聯、浙江畫院共同組建編委會,全國部分省(區、市)級畫院參與的我國第一部《中國畫院志》編纂研討會在杭州舉辦,會上,浙江畫院院長孫永如此介紹。

      “畫院”自五代時期已具雛形,兩宋以來其體制和體量均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充實,臻于全盛,為中國畫發展史留下了大批不朽名作,并流傳至今。此后歷經朝代更迭與戰亂,畫院體制得以傳續,并成為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之初,畫院這一傳統體制也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并于1957年在北京率先成立北京中國畫院,隨后又相繼在上海、江蘇等地陸續建立畫院。撫今追昔,畫院在中國畫傳承發展上一直起著重要作用,但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尚無一部可以代表中國畫院發展歷史和現狀的權威著作面世,有關畫院體制的存續發展記載和系統研究著述,始終處于斷章式和碎片化的狀況。此番之所以由浙江畫院來牽頭編撰畫院志,孫永告訴記者:“浙江畫院作為中國畫重鎮,自1957年潘天壽首度倡導及至1984年由陸儼少創立, 30余年間不僅名家輩出,且業績累累。2004年起,浙江畫院已從理論層面梳理了中國國辦畫院的宗旨、工作、機制;從2010年開始,又以《中國畫畫刊》為平臺,介紹了全國近30家畫院的基本情況,并兩次邀請全國畫院院長進行大規模的學術討論,逐漸厘清各畫院的發展狀況,積累了相當充足的材料。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浙江畫院提議編撰新中國第一部《中國畫院志》 。 ”

      “史”“志”有別

      “畫院體制,是優秀的文化傳統。中國繪畫史上的眾多經典之作,都出自畫院畫師之手。但改革開放以來,不時聽到人們對畫院體制的各種質疑,正因如此,一部全面客觀、系統梳理、詳盡備考、足以載入史冊的《中國畫院志》才更有意義,也是時代賦予當代畫院人的使命擔當。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說,“直到上世紀90年代,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大部分省會城市相繼有畫院成立,各家國辦畫院在學術上集中了當代的中國畫人才,創造了大批高水平的社會主義主旋律力作,引領了學術的風氣和導向,同時也成為社會公共文化建設項目、文化惠民、公益性文化事業、政府對外交流、收藏當代藝術精品等方面的主要推動力量。我們作畫院志,就像為每一個畫院‘畫像’ ,最重要的一點是真實,將一代代畫院的畫家、力作如實地記錄下來,才能更有力地推動畫院未來的發展。 ”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則直言:畫院志的編纂最初正是基于外界的壓力,以及人們對畫院體制的質疑。“經過和各個國家藝術家的交流,他們都對我們的畫院體制非常羨慕,認為這是一種對藝術家創作的保護;而畫院體制也保證了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在史料準確的基礎上,以此次編纂對畫院體制進行一次反思——從哪里來、往哪里去,這是畫院志真正的意義所在。 ”

      幾年前,中國國家畫院申請了國家重點項目《中國畫院史》 ,目前已基本編寫完成。張曉凌提出,也應注意畫院史與畫院志的區別,“ ‘史’的主觀性比較強,重在理論建構;而‘志’要求客觀,是一種紀實。 《中國畫院史》是對各個斷代的畫院發展的系統整理,古代留下的資料較少,在考證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些斷代都是空白;此次編撰《中國畫院志》可以說是接續了《中國畫院史》的進程,重點梳理新中國的畫院體制,希望將來這‘一史一志’能成為中國畫院最為翔實的資料。 ”張曉凌說。

      編纂促畫院人反思

      研討會上,從畫院志的編纂,大家也談到了畫院體制改革與發展中面臨的種種問題。論及《中國畫院志》從歷史層面到當下意義的轉換,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譚建軍坦言:“從2003年畫院進行體制改革,今天來看,效果并不明顯,仍面臨人才流失、活動較少等瓶頸;而此次編纂讓我們得以重新回顧、梳理上海中國畫院近60年歷程中的得與失,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使之少走彎路。 ”

      云南畫院院長羅江、石家莊畫院院長王穩苓等人提出省會城市畫院“館院一體化”的現象;濟南畫院副院長張輝則指出,濟南畫院原本是以畫院為主、美術館為輔,而美術館擴建之后,出現了畫院、美術館“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現象,畫院志的編撰就面臨如何突出畫院主體的問題;南京書畫院副院長趙震也提到類似的問題——由于美術館能產生很多政績,畫院的創作被壓縮,甚至出現了“空殼”現象。

      “畫院與美術館、藝術院校與研究院的職能不同,它是非常綜合的整體。在進行創作、研究的基礎上,也有適當地教學及大量的收藏,最后還要進行國內外不同層面的交流。因此,每個畫院應該有自己明確的主張和定位,如果我們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么畫院對推進美術發展的作用將更為顯著。 ”楊曉陽說:“我認為畫院不要求大、不要求人多,而要辦得小而精,利用各地的人文歷史背景與經濟條件,集中人力物力與財力,辦出特色。 ”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