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藝苑 >> 正文

    習書選帖的要訣(下)

    http://www.tc13822.com 2016年04月25日15:34 來源:中國作家網 鄭曉華
    顏真卿《祭侄文稿》顏真卿《祭侄文稿》
    懷素《自敘帖》懷素《自敘帖》
    米芾《惠柑甘帖》米芾《惠柑甘帖》
    王羲之《喪亂帖》王羲之《喪亂帖》
    張旭《肚痛帖》張旭《肚痛帖》

      秦漢之交開始的漢字“隸變”,把西周時代試圖摒棄的毛筆上下起伏運動重新引入筆法,書法由此釋放出驚人的創造力。帛書、漢簡、漢碑隸書,在毛筆“自由起落”運動的新美學引導下,展現出豐富的形式成果。繼之興起的章草、今草、行書、正書,更是在“自然起落”的運動中,重塑了絢爛的漢字視覺藝術世界。

      “隸變”促成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筆法革命。它使漢字書法的形式語言,從大小篆的單一基本組件——直線、曲線,演變為點、橫、豎、撇、鉤、折、捺、挑等“八法”具備。“橫如千里陣云”,“點如高峰墜石”;書法的點線語言大大豐富了。在漢字的“形”和“意”的關系上,隸書在小篆基礎上,首先對漢字字形與原始象形的對應關系進行了消解,漢字部件的“狀物”圖繪性,在書寫便捷與視覺悅目的原則下,被全面改造。中國文字由此而告別了原始的“亦書亦畫”的古文字時代,現代文字符號體系得以成熟構建。

      而在另一個領域,快捷書寫求快和求美的驅動,促成書法家對漢字形體進行二度藝術化改造。漢字組件的象征性連帶、抽象化處理,催生了系統、規范、美觀、快捷的草書語言體系的產生。草書語言體系過于抽象、漢字可識別度降低、非專門訓練不能掌握的缺陷,又促成了漢字快寫符號體系的“寫實性”還原。既書寫快捷又形式優美,且可識別度高的新書寫范式——行書由此產生。草書形簡意深,自成藝術軌畦,一在歷史舞臺上亮相,就風靡朝野,至于青年學子“慕張生(草圣張芝)之草書過于希孔(子)顏(回)”(趙壹《非草書》)的盛況。筆勢連帶而筆畫具備的行書,則因其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及“趨變適時”的廣泛性,而俘獲歷史上幾乎所有愛好書法者的鐘情。

      中國書法史上最著名的行書作品,是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書圣”。他是中國書法史上的泰山北斗,高山仰止。《蘭亭序》是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他邀集當時名士謝安等在山陰蘭亭游春“修禊”的詩集序文。據傳王羲之以鼠須筆、蠶繭紙書之,筆跡遒媚勁健,絕代無比。可惜唐太宗駕崩時,真跡殉葬昭陵,致后人無復得一窺圣跡,千古留憾。傳世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摹本,但形神最得贊許者,是其中不怎么著名的宮廷書法家馮承素的摹本。因此卷首有武則天“神龍”年號印,世稱“神龍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對照王羲之手札可以發現,唐摹諸本《蘭亭序》,均已經羼入唐人筆法,一些裝飾性小動作,為王羲之手札所未見。可見已經是帶有書家己意的臨摹了。對于《蘭亭序》墨跡的真偽,歷史上素有爭議,但對其藝術價值,卻沒有人否認。可以說,《蘭亭序》是行書語言的寶庫。行書的點線形式美和使轉技術,在這里發揮得淋漓盡致。

      就藝術趣味而言,個人以為學行書,王羲之的手札更好,如《近得書》《喪亂》《得示》《平安》諸帖,及《淳化閣帖》《大觀帖》收入的其他二王行草手札,俊骨朗姿,天質自然,更具大師風范。唐太宗在世時,曾為漢譯本三藏圣教作序,長安弘福寺僧懷仁遍搜王羲之法書,精選佳構,托文集字,形成后來著名的行書名帖《釋懷仁集王圣教序》。此帖字字經典,被認為是行書入門的佳作。

      除了聲名顯赫的王羲之父子,行書領域大師云集。翻開書法史圖錄,有看不完的名家法書。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顏真卿,他的代表作是《祭侄文稿》,在行書筆法與趣味上,別開戶牖,自成家法,有“天下第二行書”之譽。宋代大文豪蘇軾在貶居黃州期間創作的《黃州寒食詩帖》,以其獨特的形式和精神底蘊,獲得歷代書家的推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其他在行書領域有成就的書法家還有唐代歐陽詢、李邕、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黃庭堅、米芾,元代趙孟頫,明代黃道周、董其昌、徐渭、張瑞圖,明清之際的王鐸、傅山等;后來到了晚清碑學興起,到民國,有探索以碑入行的趙之謙,有以金石意蘊入行書的吳昌碩,有兼采碑帖的于右任等,都是開山立派的宗師。

      草書分為三類:章草、今草和大草(狂草)。

      章草是草書的早期形式,由秦漢之交的“隸變”衍生。漢字快寫,對漢字組件采用簡約的象征符號來表達,這就導致了章草的產生。章草的特點是:漢字的抽象、省略、連帶符號體系已告備,但字符間字字獨立,某些筆畫,特別是右向的橫、捺、勾尚帶隸書殘余;有一個雁尾,奇筆突出,別具古奧之趣,故而歷史上多為高曠賢達之士所心儀。近年來,也流行于書壇。傳世法帖有《秋善平涼帖》(東漢張芝)、《急就章》(三國吳皇象)、《平復帖》(西晉陸機)、《出師頌》(索靖)、《豹奴帖》(王羲之),還有后來廣為流行的《章草千字文》《章草歌訣》等。

      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成熟草書。東漢草圣張芝、東晉書圣王羲之,被認為是今草發展歷史上的兩位界碑式人物。張芝確定了脫離隸意的成熟草書體式,王羲之則賦予今草更加精致的形式。他們的作品,被奉為今草的典范。遺憾的是張芝的草書后多亡軼,宋人編刻《淳化閣帖》,他名下收錄五帖,據考四個是誤入他人的。王羲之的真跡目前也無由得見。他的傳世草書,大量見諸《淳化閣帖》,件件精彩。他與益州刺史周撫的27件手札,后人裒輯成帖,以卷首“十七”二字,名《十七帖》,為今草圭臬。唐代孫過庭,筆法祖述二王,以今草撰《書譜》三千余字,融情入書,點線剛健婀娜,意態飛揚,亦為習草津梁。

      大草(狂草)是草書的最高形式,也是書法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在這里,書法的語言信息傳遞功能被降到了最低點,而抽象點線的視覺表現性被提升到了新高度。應該說,中國書法發展出大草,它的純藝術表現功能也隨之被擴展到極致。這時的書法有點類似于音樂(一個聽覺、一個視覺),在無數長短粗細濃淡不一的點線的連接起伏中,形成了自己的“視覺旋律”,實現了“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孫過庭)的純藝術屬性。

      大草的源頭應該追溯到張芝和王羲之,在他們的筆下,這種“極簡主義”的藝術形式已初具矩鑊。到唐代,盛唐的浪漫主義文化培育出兩位狂草大師——張旭和懷素。張旭是“酒神精神”照耀下的書法家,他嗜酒,每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代表作有《肚痛帖》等。懷素家貧,自幼事佛,經禪之暇,旁澤翰墨,虛心游學,轉益多師,勤奮練習,終成一代宗師,代表作有《自敘帖》等。進入宋代后,大草名家輩出。黃庭堅、祝允明、徐渭、王鐸、傅山,都是書法史上令人敬仰的大草名家。

      大草的形式最富抒情性,但對初學者,它不適合。正如蘇軾所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真(楷)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所以學書法,最好先學一點規整字體打基礎,不要直奔草書。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