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說到20世紀的抽象藝術,有一位很難繞過去的畫家,作品以獨一無二的形態,把“純粹”發揮到了極致——純粹的直線,純粹的色塊,純粹的風格體系——對現代繪畫、建筑、廣告、服裝和印刷等設計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稱為現代藝術的拓荒者之一。他就是當時“風格派”的主要成員彼埃·蒙德里安。
或許,很多人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他創造的方格子畫面,卻為抽象藝術留下了無可替代的視覺經驗,至今歷經近百年,無出其右者。
1872年3月,蒙德里安生于荷蘭中部的阿麥斯福特。父親是當地一所教會小學的校長,酷愛美術。這樣的家庭環境,使蒙德里安從小就接觸到宗教和美術,及至影響了他的一生。
1892年,他進入阿姆斯特丹的國立藝術學院。正規的學院派訓練,奠定了他扎實的寫實能力基礎。他的早期繪畫多為風景,呈現出傳統的自然主義風格,如二十多歲時畫的《孤獨的房子》等。35歲時,他受到歐洲新興藝術的影響,進行了各種風格的嘗試,如新印象派、野獸派、象征主義等,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品有《紅樹》《朝陽下的風車》。
1911年10月,已年近40歲的蒙德里安,第一次看到了畢加索和布拉克的立體主義畫作,立即受到強烈震撼。幾個月后,他來到巴黎,一邊研究一邊嘗試立體主義的繪畫風格與技法,先后創作了《靜物與姜罐Ⅰ》和《靜物與姜罐Ⅱ》,兩幅畫面的構圖色彩雖很接近,但第一幅還保有物象的具體輪廓和三度透視空間,后一幅則幾乎平面化,物體的形象變成了基本的線條和幾何形,色彩也簡化到極少。如果說第一幅還有塞尚影響的痕跡,后一幅則明顯傾向了畢加索的分析立體主義。從這兩幅作品的演變中,可以看到蒙德里安在立體派的解析精簡的啟發下,表現形式逐步擺脫了常規的束縛。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這位崇尚純粹的抽象藝術家,便感覺到了立體主義的局限。他認為“立體派沒有從自己的發現里引伸出邏輯的結論,沒有把抽象發展到最后的目的”,“立體派在本質上仍然是自然主義的”。他要通過理性思考來探求事物的本質,提出純粹的造型藝術“就在于從本質上變成抽象的”,而不應該受到主觀感情和表象的制約。1915年,他結識了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舍恩邁克斯。舍恩邁克斯對“線”的象征意義和關于宇宙的數學結構等論述,對蒙德里安的藝術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1917年,蒙德里安與杜斯堡等人共同創辦了美術雜志《風格》,在創刊號上發表了自己第一篇理論性的文章《繪畫中的新造型藝術》,明確提出具象藝術只能描繪事物的外表而難以表現本質,而“新造型主義”將排除一切與藝術無關的因素干擾,創造一種純粹的形式,來表現自然萬物之間的本質和諧。隨之,他的作品發生了新的變化,完全不以眼睛看到的物體表象作題材,而是把各種繪畫元素限制在最基本的橫豎直線、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灰中。蒙德里安稱此風格為“新造型主義”,并于1919年在法國發表了《論新造型主義》一文,深入闡明自己的抽象藝術理論。
1920年,在舍恩邁克斯學說的影響下,蒙德里安創作了抽象繪畫《構成A》。畫面上,他只用水平線和垂直線作為基本構成元素,色彩則僅用三個原色加上黑、白、灰,空間結構完全平面化。接下來,他完成了另一件更為重要的作品《黑、紅、灰、黃和藍色的構成》,在這幅堪稱蒙德里安標志性的創作中,線條與色塊更為簡潔,紅、黃、藍每種原色只出現一次,所有元素都被縮減到了最少、最純粹的程度。他還特意在作品的背面寫下了“繪畫一號”,認為這件作品完美地實現了自己的美學理想。
1925年,有人堅持將斜線引入風格派,蒙德里安堅決反對,為此退出了風格派。之后,這位虔誠地堅守原則的藝術家,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覽,并相繼撰寫了《藝術與生活》《造型藝術與純造型藝術》等闡明新造型主義觀點的文章,影響力越來越大,聲名遠揚。蒙德里安堅信,新造型藝術“肯定會在我們中間創造出一種深沉的人性和豐富的美”。
1940年,為躲避戰爭,蒙德里安來到美國紐約。他的畫風也再次發生了變化,代表作品有《百老匯爵士樂》,畫面雖仍然保持著他標志性的直線和三原色,卻被重新組合演繹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歡樂情懷——眾多小色塊連接成活潑跳躍的線條,交織著燈火輝煌的都市景觀,充滿輕快的節奏感和流動感。1944年,蒙德里安在紐約去世,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