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博物館可持續發展必須打破傳統展陳方式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12月21日14:17 來源:中國藝術報 張婷
    國家大劇院日前展出的“凱旋——《阿依達》劇目展”跨界展示劇作的舞臺魅力國家大劇院日前展出的“凱旋——《阿依達》劇目展”跨界展示劇作的舞臺魅力
    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讀城——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展上,用再生紙搭建的城池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讀城——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展上,用再生紙搭建的城池

      “近30年,北京共增加了133座博物館,平均每年新建4到5座。目前,北京地區備案登記的博物館共有172座,數量居世界第二。 ” 12月16日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的北京博物館學會成立30周年研討會上,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于平說:“1985年以前,北京的正式博物館只有39座。如今,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講,北京地區的博物館都位于全國前列,并已超過紐約、馬德里、柏林,僅次于倫敦,成為全球擁有博物館數量第二多的城市。北京博物館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崔學諳繼而談到:“不難發現,博物館的硬件水平已經接近峰值,以后應更側重于軟件方面的建設,這才是博物館持久發展的關鍵。 ”

      以藝術審美指導展覽

      出色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覽無疑是博物館吸引人的核心。但北京博物館學會陳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展陳部主任王瑞卻談到自己作為陳列設計師的角色尷尬。“形式設計是展覽內容設計的‘物化’ ,忠實于展覽的主題和內容,必須是對展覽內容準確、完整和生動的表達。其中包括概念設計、深化設計和施工設計三個階段。可是,在當下的博物館,陳列設計師日漸被邊緣化,成為可有可無的角色。 ”王瑞說,“現行的招投標制度,限制了博物館人自己做展覽的職能,只能依靠社會力量實施。展覽投資大,博物館花錢多,但設計同質化、平庸化、模式化的問題卻日益嚴重。很多展覽似曾相識,類型展覽成為套路。 ”

      北京博物館學會曾在2011年12月召開過一場主題為“策展”的研討會,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探討“形式和內容”的問題!熬氛共荒苤徽故揪罚褂[工程更不是簡單的裝修工程,而是要用藝術審美來指導展覽。 ”在王瑞看來,近日在首都博物館舉辦的“讀城——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展覽,就很有新意——充分運用“紙藝”的概念,不僅有再生紙搭建的城池、老北京城樓模型、可活動的城磚、可堆砌的城墻,不斷出現的提問更能讓小朋友在邊玩邊學中換一個視角觀察和認識北京城,并且對再生紙的環保理念有所了解。

      博物館必須打破傳統的展陳方式,才能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特別是對更為年輕的觀眾。王瑞還舉例說,瑞典的哥德堡藝術博物館就曾專門舉辦展覽,讓觀者從前臺走到幕后,了解博物館人的日常工作;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在一塊巨大的屏幕上展示該館陳列的所有藏品,讓人們可以用i Pad來策劃自己的行程;中國國家大劇院日前舉辦的“凱旋—— 《阿依達》劇目展” ,則運用戲劇化的空間表現手段,在公共空間安置大型古埃及戰船,并結合模型、道具、手稿和影像以跨界的形式呈現歌劇《阿依達》舞臺藝術的魅力。

      互聯網帶來了思維方式的改變

      “2012年倫敦夏季奧運會開幕式上,有一處細節:英國人蒂姆·伯納斯·李,作為‘萬維網’發明者,在一臺計算機前,用社交軟件發布了一條信息——‘獻給每一個人’ ,體育館內的LED光管隨即將文字顯示出來。身處移動時代的我們,都應該感謝他,因為如果沒有萬維網,上網是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北京博物館學會展覽推介交流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市文物局資料信息部主任祁慶國,從互聯網對于人們生活的改變談到了博物館的信息化。

      “‘獻給每一個人’,這句話也正是公共博物館最初在歐洲出現的目的——讓每個人都享有知識。當互聯網真正普及,把知識獻給每個人的愿望就能實現了。特別是近20年的時間,信息化給博物館帶來了很多改變,不只是設備的更新,更是思維方式的改變。 ”祁慶國認為,“互聯網思維”最顯著的標志就是平等分布式結構,意味著每個普通人都擁有很豐富的機會!懊總小博物館從資源上沒有辦法與大博物館抗衡,但在互聯網時代,完全有機會打翻身仗。只要內容做得好,服務好,同樣可以吸引很多人。 ”

      只要內容好,小博物館也能打翻身仗

      小博物館也能打翻身仗,祁慶國此言不虛。2013年10月剛剛開館的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時間不長,地方不大,卻因為它厚重的人文特色與獨特的展陳方式倍受關注。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李哲介紹說:“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館為兩進院落的四合院,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設有8個展廳,如史家歷史展廳、人藝展廳、近代教育展廳、陳西瀅及凌叔華紀念展廳、胡同名人展廳、時代記憶展廳、懷舊生活展廳等,另設多功能廳,主要作為文化沙龍、圖書閱覽以及社區居民開展活動的場所。 ”

      為何要在這條胡同這個院子建博物館呢?李哲面對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他如是回答:“史家胡同是元大都的骨架之一,人文厚重,歷史豐富,且保留了更多往日的氣息。新中國成立后,華國鋒、徐向前、榮毅仁、章士釗、喬冠華等人以及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諸多老藝術家都曾在此居住。而博物館身處的小院作為陳西瀅和凌叔華的故居,亦是民國前期重要的北京文化沙龍所在,胡適、徐志摩、林徽因、齊白石、辜鴻銘這些文化界名流都曾在此聚散,泰戈爾也曾到訪,陳凌二位先生的女兒陳小瀅在轉讓產權時也明確提出應作為公益之用。 ”

      在館舍修繕方面,街道與英國查爾斯王儲基金會共同實施,基金會專門請來外國專家,同居民代表、建筑界人士和北京史學者策劃方案,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座原汁原味又獨具匠心的花園館舍。“史家胡同的居民為博物館傾注了太多的心力與感情。年過八旬的藍蔭海,是居住在此60年的老居民,也是北京人藝的老編劇。他不僅參與設計、聯系老藝術家、協助拍攝專題片,還幫助我們與北京人藝博物館建立了共建關系。凌叔華的外孫秦思源還義務為我們策劃了‘胡同聲音’展區,讓觀眾在這里,感受往日回響。 ”李哲說,博物館的另一大特色是沒有被定了級別的文物,只有百姓身邊的老物件,而且大部分都是周邊居民提供的!昂芏嗳苏驹跐M滿一展廳老物件前,沉浸在回憶中久久無言,我想這種親切感正是博物館獲得認可的原因——傳承老北京文化,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得見往日,望得到未來,記得住鄉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