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齊白石藝術的和平意蘊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12月15日13:36 來源:光明日報 張玉梅 羅明標

      “正因為愛我的家鄉,愛我祖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土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花費了我畢生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里,寫在詩里。直到近幾年,我才體會到,原來我追求的就是和平。”1955年,人民藝術家齊白石獲世界和平理事會“國際和平獎”時,深有感觸地說。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齊白石獲得國際和平獎60周年。在各地舉行的紀念活動中,第四屆中國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湘潭)活動豐富而隆重,學術論壇、齊白石文獻原作精品展、當代國際藝術作品交流展、當代中國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以及花鼓音樂劇《齊白石》、“走進湘潭齊白石故里”等活動,緊扣“藝術與世界和平”主題,對齊白石藝術崇尚和平的理念和精神進行了再梳理,這是對齊白石藝術現實價值的再觀察。

      北京畫院為紀念活動給予理論和作品支持,全國政協常委、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認為,白石老人的繪畫充滿天真逸趣,充盈著對家鄉泥土的愛,對祖國山河的愛,對萬物生靈的愛。他將這份真切、誠懇且炙熱的情感,聚于腕下,凝于筆端,抒寫為畫,歌詠為詩,唱誦給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一句“已卜余年享太平”,道出了老人對和平與安寧生活的期冀與向往。正是因為內心這份至真、至善與至純,齊白石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敬重,獲得了“國際和平獎”的表彰。

      藝術,當引導人心向善;藝術家,當心存悲憫,胸懷大愛。王明明認為,以和平促發展已成為中國和世界人民的呼聲。聽到這個聲音,傳播這個聲音,用藝術家的真摯之情表現這個聲音,是這個時代藝術家們應有的擔當。

      齊白石(1864.1.1—1957.9.16),原名純芝,號渭青,后改名璜,號白石、木居士等,湖南湘潭人,近現代藝術宗師,世界文化名人,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白石先生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經“衰年變法”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把民間藝術中的俗趣與傳統文人畫中的雅趣有機地統一起來,給人大俗大雅之感,為中國畫創作開辟了革新之路。

      白石老人獲得“國際和平獎”是他人生標志性的事件,既有著時代和政治的背景,又有著人生與藝術的淵源。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林木說,這位經歷過清朝、辛亥革命、民國、日偽統治,又進入新中國的老藝術家,從其鄉間對平民生活的滿足,到1931年“九·一八”后悲憤難耐,以為自己不過“草間偷活”的“得過且過,茍延殘喘”,進而在日偽統治下無聲地反抗,所有這些平民生活的種種體驗,其中既有對平和與寧靜生活的憧憬,又有對國破家亡現實的抗爭。“莫道長年亦多難,太平看到眼中來”,不就是對和平的向往么?而“國際和平獎”頒給這位中國的平民出身的畫家,頒給這位在和平時期謳歌美好生活,在戰爭期間抵制侵略的老畫家,是有其特殊價值的。因為這位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里,寫在詩里的中國老畫家一生所追求的全部,其實就是和平。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大型命題創作不斷出現,美術創作與國際、國內政治事件密切相關是一個顯著的藝術現象。《和平頌》以和平、友誼為主題,由齊白石領銜,我國當代書畫名家14人受命在中國美協舊址合作創作,前后歷時十天,于1955年5月完成。《和平頌》作品的主體是15只象征和平的鴿子,其中7只展翅翱翔,8只散落在地面、花叢草地和溪流巨石之間。15只和平鴿以白色為基調,和作品配景中重墨的巨石、黑色的勁松和墨綠色的大片牡丹葉形成強烈的黑白對比。當年6月,世界和平大會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隆重召開,中國應邀參會。在大會開幕式上,巨幅國畫《和平頌》作為“國禮”展示,贏得經久不息的掌聲。

      中國畫藝術對和平的追求源自整個文化系統母體,是自覺自為的內在需求。湖南省畫院院長劉云認為,用“品”來評畫,是中國傳統繪畫體系最具代表性的評價方式,這與中國詩歌的品評方式和政治上的“九品十八級”一脈相承,遙相呼應。這種品評體系就飽含了中國哲學和美學,其中既有一種相生相克的宇宙觀念,也有一種起承轉合的內在邏輯。齊白石藝術在世界上得到公認表明,藝術屬人類共有,它的根扎在各自不同國度的土壤上。藝術無國界,用中國畫藝術的精神增進國際信任和溝通交流,是以藝術推動和平之道。

      包括文人畫在內的中國繪畫要走向未來,走向世界,須深入研究傳統,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技巧和精神,須面向現實、面向大眾,在廣闊的國際視野下,做以古開今的努力,與“中西合璧”的藝術探索齊頭并進,推進內容與形式的革新。中國美術史學家邵大箴認為,作為20世紀以古開今的代表性藝術大家,齊白石堅持在傳統基礎上創新,賦予文人畫以新的審美品格和趣味,是中國畫推陳出新和世界傳統藝術當代繼承和發展的最杰出范例。而白石老人一生創作的大量珍惜生命、熱愛自然、富有人性和詩意的作品,傳播和踐行的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的理念,對加強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促進彼此之間友誼的努力,以及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的貢獻,都有重要的意義。

      無獨有偶,在白石老人獲“國際和平獎”的獎狀扉頁上正好印著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畫的和平鴿。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說,20世紀50年代初,畢加索曾畫過多幅《和平鴿》,齊白石也畫過《和平鴿》《百花與和平鴿》《和平頌》(合作)等作品。齊白石與畢加索都經歷過戰亂,更加熱愛和珍惜世界和平。盡管他們所畫的和平鴿風格不同,但琴瑟和鳴式地寄托著白石老人題詞“愿世界人都如此鳥”的夙愿。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20世紀中葉這兩位東西方現代藝術大師所畫的和平鴿,依然比翼翱翔在21世紀世界的天空。

      以和平的理念觀察齊白石藝術的當代價值,要回歸藝術本體,站在中華文化的高點。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認為,齊白石是站在文化的高點推進中國畫的發展,他的繼承和創新都貼近文脈、源清本正,他使中國畫真正走向了尋常百姓,實現了藝術之大美。這種美是儒家的仁愛忠恕,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兼愛非攻,佛家的慈悲為懷。齊白石是中國文化的旗手,他用藝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世界開太平,這是中國文化精神對世界的一大貢獻。新時期中國畫的文化內涵怎樣才能發揚光大?要包含人類人格理想追求,體現浩瀚宇宙生靈生命的雙重感悟;要踐行體驗藝術家的時代意志與原始精神相互交融,以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關照生活,守住文化靈魂,深入到人民心靈,把握住藝術靈感。齊白石的偉大是平凡的偉大、是胸懷的偉大、是生命真諦的偉大,更是用藝術暢懷人類共向和平的偉大。立于此義,中國畫將成為和美的世界文化心源。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