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影 >> 電影人 >> 正文

    沒點牛勁,很難走到今天——對話表演藝術家牛犇

    http://www.tc13822.com 2016年03月18日11:39 來源:解放日報 黃瑋 查錦玲
    邵劍平 攝 邵劍平 攝

      他像牛一樣在銀幕上耕耘了一輩子。

      又因為一檔真人秀節目被稱作“花樣爺爺”。

      掠去這些比喻與稱謂交織的語言泡沫,牛犇真實的藝術人生具有不同尋常的堅實感:從影70年,在上百部影視作品中擔任角色,演小角色演成了觀眾喜愛的演員。

      像這樣漫長的堅持和不捐細流的積累,是今天飛速發展的時代容易拋棄的方式,因而也是一種值得珍視的精神。這成為了《解放周末》采訪老藝術家牛犇的動因,也毋庸置疑鋪就了這篇報道的基調。

      干了這個行當,你就承擔了這份責任

      書桌對面,牛犇翻開一本不起眼的文件夾。

      里面存著一張張寫滿字的紙,厚厚一本。紙上的黑色字跡,小而端正!斑@是我這些年來演戲的記錄,每一年干了什么,我都記下來了。”

      他慢慢翻著,微低著頭,白發稀疏。手中,那些滿滿當當的角色檔案和工作記錄,一頁頁堆積,一年年延續。在時間的河流中,這位藝術家一直用力和這個世界保持的關系,辛苦而生動,長久而豐富。

      81歲高齡的牛犇,已經老了。

      81歲高齡的藝術家,尚未懈怠。

      解放周末:這么多年來,您堅持一樁一件寫工作記錄的初衷是什么?

      牛犇:開始是很簡單的,我想了解自己一年到底有多少工作量,同時幫助我記憶自己每一年拍戲的時間和角色。

      最近,我多了一個想法,就是想好好回顧一下自己走過的腳印,然后形成文字。不過,我還沒有動手寫。

      解放周末:您11歲開始從影,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是什么力量讓您70年這么漫長的時間堅持在演藝的道路上?

      牛犇:當年我走上演藝之路,就是為了生存。父母在我五六歲時同一天去世,我和哥哥從天津流落到京城。抗日勝利那一年,我哥哥進北影廠前身中電三廠做了司機,這讓我有機會認識了謝添,至此開始當了演員。

      最初,是一種渴望改善生活的力量支撐著我演戲,不管我愛不愛演戲,我都得干這一行,因為我發現我很難在其他行業謀生,只能去演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演藝生涯的積累,到今天,我打心眼里熱愛這份職業。

      在演藝圈這么多年的摸爬滾打,使我對這份職業、對這個世界有了一種特別的感情,或者說有一種責任感。不管時代怎么變化,我對自己職業抱有的想法,始終就是那一點——演好的電影,為人民服務。

      解放周末:您認為什么樣的電影是好電影?

      牛犇:好的電影就是能夠鼓舞人、教育人的電影。無論是當演員,還是做導演,我都是拿這個標準來衡量作品的。

      我想,在一個喧囂的時代里,能夠鼓舞人的演藝作品是有力量的,它可以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解放周末:在價值多元的今天,鼓舞人很難哪。

      牛犇:是的,對一名演員來說,一直堅持著這份責任,同時還要不斷拿出好的演藝作品出來,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既然你干了這個行當,你就承擔了這份責任。那么,你至少應該去努力的是,對自己表演的人物角色進行細致的分析,用心地去體驗生活、貼近角 色,有的時候,還要在拍戲的過程中受點皮肉之苦、冒點危險。這些付出,都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名稱職的演員,讓觀眾真正記住這個角色。

      綠葉也會有自己的春天

      牛犇飾演的角色,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小”字。

      人到老年,牛犇樂呵呵總結道:我在兒時就演電影,演的角色大多是城市乞兒、小流浪漢,年輕時演青工、解放軍小戰士等。如今仍與“小”字有緣,演小老頭。

      但大銀幕并未淹沒牛犇所塑造的那些小角色。他們,個性鮮明,各具神采,令人難忘。而他,不僅得過“百花獎”最佳男配角,也獲過“金雞獎”最佳男配角。

      有時,鏡頭倏忽一現間,演員的心思和功力,愈顯純粹。所以,牛犇信奉的觀點是——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解放周末:小角色、小人物、小老頭……很顯然,這個“小”,已被您詮釋成了銀幕形象的一大標志。

      牛犇:我個頭比較小,所以,那些帶“小”字的角色我扮演起來更有優勢。我并不在意角色的大小,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什么家、什么明星。我把演戲當作自己的職業,既然干了這一行,我就有責任把它干好。

      今天,很多人想當演員。但當演員之前,得有一個心理準備,那就是,不要只看到演員外在的光鮮亮麗、收獲的鮮花和吹捧,這些只會讓人迷失自我。假如你是真的喜歡演戲,就是要懂得付出和堅持,要在背后默默地吃苦受累。

      在我看來,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任何角色只要你付出了心血就不小,綠葉也會有自己的春天。

      解放周末:但是,小角色通往“春天”的路途,更曲折艱辛。

      牛犇:那就要堅持,要不怕寂寞。

      第一,要從心里愛上這個角色,盡管這個角色沒那么重要,也不搶眼。

      第二,要有一種責任感,這種責任感要貫穿你演戲的始終。

      其實,細小的地方是可以看出很多東西的。舉個小例子,比如你演農民拿鋤頭,干活和休閑的時候,人拿鋤頭的姿勢是不一樣的、心理是不一樣的。你不 能光擺個樣子在那里,而是要體現出動作里面的內容和區別。無論一個角色在鏡頭前的時間多么短,演員都要有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在真實的生活中學習演戲技巧 并賦予角色自己的特點。

      解放周末:作為“影壇常青樹”,多年來您更多飾演的是配角,有沒有曾經特別渴望演主角?

      牛犇:我覺得,主角和配角只是角色分工的不同,戲份多少的差異。一部影片少了主角不行,少了配角也不行,缺一不可,每一個角色都承擔著在影片中 的作用。可能一部影片中主角的戲份占70%,所有的配角的戲份占了30%,我的戲份可能只占百分之幾,即便如此,也要認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演主角的好處在于,可以有更多的臺詞、形體以及表情等來塑造和刻畫這個人物,客觀上有了更多的可能讓觀眾記住這個角色。而配角呢,往往不太容易被記住,要在有限的鏡頭里刻畫好形象,這種濃縮型的表演,對演員來說其實是不容易的。

      解放周末:您塑造了上百個角色,自己喜歡的是哪些?

      牛犇: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歡能讓我沉浸其中的角色,或者是動作、臺詞、表情豐富的角色。比如,《牧馬人》中的郭??子這個角色,個性非常鮮明,語言也很生動,有自己對事物的表達方式,這讓我演起來很投入,完全沉浸其中。

      我演的一些角色,戲份不多,但觀眾還都能有印象,還挺喜歡的。那么,有的人可能會說,牛犇表演欲很強、很會搶戲,也有的人可能會說牛犇演得好, 很真實,有聲有色。對這些,我都能接受,并且都理解為——珍惜每一次表演的機會,時刻清楚角色在戲里的立場,并為他灌注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的經驗,讓他活起 來。

      我想我是有犄角的

      牛犇本不姓牛。

      他11歲那年出演電影《圣城記》,與謝添、白楊等搭檔。因為電影中的角色叫“小牛子”,謝添就勢替這名天津娃張學景取了個藝名——牛犇。

      “犇”者,跑也,自奮不停。

      許多年后,牛犇說:我就像牛一樣在銀幕上跑了一輩子。

      解放周末:多年前,電影人藍為潔曾這樣形容說:一個小頑童,經過近半世紀的水銀燈前磨煉,他能駕馭各種不同心態的角色,塑造眾多神采各異的銀幕形象,難怪觀眾中有一句話,“中國只有一個牛犇,四牛奔馳”。

      牛犇:牛的生活簡單低調,但付出很多。它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它所有的力氣都用來耕作,這種精神十分可貴。從這點來看,我覺得我不像牛,因為我沒有牛的貢獻大。

      但我很喜歡牛,家里也有不少和牛有關的字畫。牛最可貴的,就是那一股子牛勁和韌性,勤勤懇懇地耕耘,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一點上,我是 像牛一樣的。從影這么多年來,我受過很多次傷,也吃過不少苦,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我很高興大家把我比喻成牛,這對我也是一種 鼓舞。

      解放周末:牛是有犄角的,牛犇有犄角嗎?

      牛犇:我想我是有犄角的。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股牛脾氣。我這輩子不斷克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演戲的艱辛也好,人生坎坷也罷,一路走來,如果沒點牛勁,很難走到今天。

      以前,我老伴常說:“你是我們家最讓人擔心的人,每當你出去拍戲時我就特別怕家里電話響起,因為好多次報來的不是平安而是險情!痹谖覐挠暗陌 個多世紀里,受過太多傷。拍《紅色娘子軍》的時候,一條狼狗沒有馴化好,對著我撲過來就是一口,骨頭被咬碎了;拍《吳承恩與西游記》的時候,三九嚴寒,我 掉進兩丈深的水池,不僅凍得休克,還摔成骨折……

      平時工作中有困難我就迎難而上。但如果遇到一些觸及底線的原則性問題,我也是決不妥協的,我不怕得罪人,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犄角吧。

      解放周末:62歲那年,您在拍攝《梨園生死情》時意外受傷。醫生診斷兩個月內必須臥床休息,而您為了不影響拍戲進程,硬是以驚人的毅力堅持3天拍完了幾十個鏡頭。這是一股子什么樣的牛勁!

      牛犇:那一年,我在《梨園生死情》劇組,扮演一個戲不多的棺材店老板。一天,在徽州郊外拍“娶親”一場戲時,因為我騎的小毛驢受了驚嚇,把我掀翻了。我腦袋朝下,跌在石坡上,當時就休克了。

      醫生一檢查,發現我胸骨錯位,肋骨斷了兩根,診斷說要臥床休息兩個月。我都傷成那樣了,但躺在床上,心里不安。實在不想因為我一個人耽誤整個劇 組的進度,浪費錢。于是,在醫生的幫助下,我打嗎啡止痛,請人用擔架把我抬到拍攝現場,堅持了3天,拍完了我的鏡頭,F場有人感動得要流淚了,我還跟他們 開玩笑說:“誰叫我姓牛,就得拿出點牛勁來。我的名字有四頭牛,不能給小毛驢打敗啊!”

      在我看來,這不是什么可貴的精神,這就是一種責任,對別人對自己的責任。做演員需要這樣一種責任感,一種認真、低調的責任感。

      解放周末:今天,當很多人全力追逐一夜成名、星光燦爛時,這種堅實而沉默的責任還能喚起多少共鳴?

      牛犇:我相信這種責任感一定是有價值的。它很樸素,也很真實。

      吃他那一巴掌

      牛犇拍第一部戲時,全無經驗。一天拍戲,他扮演的小牛子,老是笑場。在場的人都很急。“謝添先生走來,朝我頭上打一巴掌。我痛得再也笑不出來, 只聽導演洪亮地喊:開麥拉!拍完這個鏡頭后,我得到導演稱贊。謝添先生又走過來,撫著我的頭說:小子,拍得挺好。這時,我才流出淚水。他用濃重的天津話 說:笑?演戲不真,行嗎!至今,我慶幸我吃了他那一巴掌!

      多年后,小牛子成了《牧馬人》中的郭??子,在村邊遇上了初登銀幕的叢珊。那場戲,實拍了兩次,導演謝晉不滿意,繼續再拍。有人擔心叢珊沒有眼 淚了,對牛犇說,給她點點眼藥水吧。牛犇沒有去拿眼藥水,而是悄悄地面授機宜。再演第三、第四次,叢珊的感情處理恰如其分,大家一致叫好。

      在中國的電影發展上,那一巴掌,和那幾滴淚,越過了漫漫時光,像是一個呼應,也是一種傳承。

      解放周末:當年拍攝電影《牧馬人》時,你們在甘肅一個農場生活了幾個月。這種接地氣的經歷,對電影創作的作用是什么?這樣的創作經歷,在講求速成的今天還多見嗎?

      牛犇:這種接地氣的經歷是很重要的。所有經受住時間洗禮的優秀影片,沒有一部不是演員用自己的歷史經驗和對角色的感悟而創造出來的。不管是演繹哪個行業的角色,成功的演員總是飽含著對人物的理解和對角色的感情。

      現在流行的速成法中,有一些好的因素存在,比如,技術的進步、特效的運用,一切都能制造得很逼真。但是,逼真一定不是真,它可能造成的不足是, 讓人物演繹得不夠鮮活、不夠深刻,思想更難以透過人物體現出來。我舉個例子,1959年版的電影《林則徐》,盡管當時拍攝條件很艱苦,技術也不夠先進,但 影片中每一個角色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趙丹飾演的林則徐,骨子里就透出一種愛國民族氣概,這是誰都替代不了的。

      解放周末:在您漫長的演藝生涯中,曾與趙丹、白楊、沈浮等老一輩表演大家合作過,他們留給您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牛犇:他們那一代電影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那一代電影人不像現在有些演藝人員那么浮躁,大家做事都是認認真真的,一門心思搞創作,藝德上都沒話說。

      我記得,趙丹曾經想演魯迅。他當時為了演好魯迅,就剃了個和魯迅一樣的山羊胡,剪了一個和魯迅一樣的發型,叼根香煙,還搬來躺椅,感受魯迅的生 活狀態。這些和老一輩電影人一起拍戲的經歷,對我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明白了對待工作要認真嚴肅,角色塑造要有自己的理解。

      解放周末:因此,您曾經這樣總結說,在您的成長過程中,老師就是電影前輩,課本就是電影劇本。

      牛犇:我從來沒有上過學,所以電影前輩謝添、白楊等等,就是我的老師,他們不僅在我的演藝道路上給予了很多指導,在生活中也給我很多溫暖和關懷,對他們我是既感動又感恩。

      在我心里,他們既是我的師長,也是我的父母,是他們把我帶進演藝的事業,最后,他們離去了,我成長了。

      解放周末:在您的深情回憶中,我們聽到了老一輩電影人對藝術孜孜以求的真。

      牛犇:是的。藝術最大的真誠,在于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時刻銘記自己的責任。藝術應該表現出一種鼓舞人的內涵和精神,這是任何時代都應該追求的。

      現在一些人通過討巧和速成的方式,也能獲得一些成功,但是,最終能夠經受住時間和歷史考驗的作品,必定是有血有肉、具有鮮活生命力和精神力量的作品。而這需要創作者付出真正的感情。在我看來,最起碼文藝工作者不能有太多的雜念,要對真有一點堅持。

      解放周末:可惜,當下的演藝圈恰恰有種背道而馳。比如,熱衷于視覺的繁榮,而忽略了真的內核;總是急于求成,而不甘于默默堅守。

      牛犇:現在的演藝圈是有一種浮躁之氣。有的時候,相比較人物的演繹和故事的構思,從上到下更關注的是畫面和服飾是否精美。但光有表象的精美,是 遠遠不夠的。比如,拍古裝戲就應該還原歷史,不能為了拍出古裝戲服裝的華美就歪曲歷史。還有一些影視劇篡改經典,居然出現了“孫悟空談戀愛了,豬八戒有后 代了”這樣的情節,多么荒誕。

      真實性很重要。但現在不僅有些歷史戲不像歷史戲,連一些現代戲也不似現代戲,嚴重脫離現實,不是我們過的實實在在的日子。無論什么時候,藝術都要向生活學習,要表現生活和情感的真實。

      人物小傳

      牛犇

      有“影壇常青樹”之稱,在上百部影視作品中擔任角色,曾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第六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還曾導演 《父親》《喜中緣》等電視劇。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