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影 >> 學術看點 >> 正文
功夫電影該在何處下“功夫”
《中國新聞周刊》實習記者/高敏
“真功夫”電影
談到功夫片,就不得不提武俠片,兩種類型影片始終處于互相交融又此消彼長的狀態。袁和平曾說,“武俠片可以天馬行空,而功夫片真的要一拳一腳功夫對功夫。”這似乎說出了二者在形式上的不同。
從年代來看,功夫片大多會把背景放在近現代時期,而武俠片多在古代。大多數經典功夫片,如《葉問》《霍元甲》等,都以民國時期為年代背景,這與當時處于武術發展黃金期有關。1928至1938年期間,國民政府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國術館”,將曾經民間的武術作為“國術”進行推廣,于是武術的發展,無論是規模還是高度,都迎來了高潮。
“功夫片更追求真實。”功夫電影研究者、《功夫片的秘密》的作者張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民國時代英雄輩出,功夫片在題材選擇上也往往呈現真實歷史中的武術人物。功夫片中的身手、設計、畫面都是以寫實為主,動作也以肢體為主,更接近中國傳統武術的原貌,通過接地氣的人物和故事,真打實斗去展示“真功夫”。
相較之下,武俠片更側重天馬行空,傾向于運用神功、暗器、爆炸等元素。在張力看來,這是將武術“神化”了,早已與真實的武術脫離了關系。
7月3日剛剛上映的《道士下山》遭遇觀眾猛烈吐槽,同原著作者徐皓峰熟識的張力也給出了“差評”。他將武打動作能否承載電影所要傳達的主題,作為電影演繹是否合情合理的標準,“所有的動作應該服務于主題和人物性格”。《道士下山》想要呈現的主題是“人間即佛境,修行在民間”,而里面民間高手的動作則“轟隆爆炸”、“神功附體”、“上天入地”,他認為陳凱歌在電影語言方面是失控的,并沒有在武術設計和理念上下功夫,“動作背離主題”。
“真功夫”的呈現是功夫電影的外在形式,而作為藝術,其靈魂在于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和文化內核。
更加注重電影文化內核的學者將功夫電影中的明星演員、技術應用,甚至功夫本身,都當作電影的“外包裝”,北京電影學院電影文學系教授陳山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現在的功夫電影最缺的是對文化內涵的全面理解,而這恰恰是電影的核心所在。
“功夫只是一個讓觀眾容易接受的東西,看完之后大家感受到的只是一種視覺快感。”在陳山的認知中,無論是徐克,還是吳宇森的電影,更重要的是里面有內涵。李小龍的功夫電影,除了精湛武術之外,他也將自己在美國所受的心理學和哲學教育融入其中,“這才叫真功夫。”
《百家拳》系列電影之《關門弟子》劇照。
功夫片的“武林”
功夫電影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各派電影人對功夫片的獨創、繼承與異化的歷史,亦是武術人士在電影界這片“武林”中的歷史。
張力認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功夫電影多樣化發展的開端。香港導演胡鵬拍攝的《黃飛鴻》系列,使功夫片開始揚名于影壇,同時開創了當時所謂真功夫電影的時代,即“實實在在的記錄時代”,真打實斗地展示真實的人物和故事。
彼時,上海的武俠電影人由于抗戰爆發南遷至香港,便就地取材,找尋香港民間習武人士人拍攝武術題材電影。因此當時參與拍攝功夫片的武行、演員、武術指導,都是實實在在的真功夫出身,也由此將南拳、洪拳、詠春等拳法引入功夫片。六十年代末,香港的邵氏電影公司還專門建立了拍功夫片的班底,后演化為幾個經典流派。
臺灣人張徹是影評人出身,其成名作《獨臂刀》是功夫電影史上首個過百萬票房的電影,“他拍的功夫片更接近功夫本身,走寫實路線。”張力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道。
祖籍北京的胡金銓,則承接了武俠電影的一脈,同張徹風格差異明顯,二者處于“龍爭虎斗”的狀態。他拍攝的影片風格以“寫意”為主,《龍門客棧》《空山靈雨》等影片,都走相對“玄幻、唯美、講求境界”的風格。而李安則在《臥虎藏龍》中接下了這一派的“接力棒”。
電影關注的往往是人和事,張力將偏重寫意的這一派電影比作“一盤棋”,人在里面只是小小的一枚“棋子”,他們拍的是整盤棋的大局,而不是其中的某個“棋子”;功夫電影卻往往關注的是作為“人”的個體,關注現實和真實。
如果功夫片的歷史也拍成一部電影的話,李小龍肯定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
李小龍是橫空出世又突然消失的,但他對華語功夫電影的改造卻是里程碑式的。純粹功夫出身的他,又在國外學習了哲學和心理學,他的教育背景和武術功底,為動作電影數起了新的標桿,承前啟后。從《唐山大兄》到《精武門》,再到《龍爭虎斗》,李小龍將功夫片作為一種新的樣式引向國際。
李小龍之后劉家良接班,出身于武術世家的劉家良也開創了自己獨有的真功夫電影。對電影頗有研究,同時習武出生的張力看來,他的功夫電影比胡鵬和張徹更純粹和正宗。“民間的武林故事,民間的武術人物,正宗的傳統技術,這個就是原汁原味的功夫電影。”
進入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經濟結構的發展,進入都市生活的人們生活越來越快節奏,與之相應的,出現了成龍和洪金寶的現代時裝動作電影,也將喜劇引入功夫片,張力將成龍的功夫電影稱為“個人風格極強的喜劇動作雜耍”。
2002年《英雄》之后,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紛紛投入武俠大片,但在研究者看來,他們似乎走入了一個“大而空”的誤區,空講道理而不接地氣,反而失去了“人情味”。
周星馳的《功夫》也算是開創了功夫片新的一派,將特技和功夫融于一體,而他在此前的《少林足球》中已有所初創。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則是將功夫片與文藝片融合的典范,在未失去功夫片本色的同時,融入時代背景和深入思考。
可以看出,新世紀的功夫片導演,已經不同于從前,他們往往不是習武出身,而一些好的功夫片又往往是他們同專業武術出身的人起了“化學反應”的結果。因而,真功夫還是功夫片最必要的支撐。
特技、明星VS真功夫、習武者
近年來,電影特效技術的發展和電影界對技術的追捧,實打實的功夫電影或許面臨危機。
技術和功夫,前者呈現技術的超能,后者呈現個人能力,從宗旨上來看似乎是相悖的。但在張力看來,技術替代人力是大勢所趨。但追溯電影發展的歷史,電影產生的根源就在于人對人本身的關注,作為藝術的電影,人始終是核心。
電腦特技在功夫電影的使用一般用在動畫功夫電影以及電影場景的背景呈現中。比如《蘇乞兒》中在黃河壺口瀑布上打斗的瀑布背景,以及《智取威虎山》中的老虎。在不影響情節和主題表現時,電腦技術作為必要的工具使用。“而僅停留在工具層面的技術,并不能取代真功夫。”張力說。
此外,特技可用作輔助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動作,比如《功夫》中的特技應用就是典范。但該片中展示內心真實情感的場景,卻沒有一點特效來喧賓奪主,甚至連音效都不要,“這就是真性情。”
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則認為特技的運用對功夫電影的影響是根本性的。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功夫電影的審美基礎是對人體格斗極限的紀錄和呈現,一旦失去了這種紀錄的真實感,審美趣味就不再是朝向功夫自身的。電腦特技的使用如果超越了人體運動與人體感知的界限,則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功夫電影。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陳山將電影拍攝比作蓋樓房,而特技則相當于“電焊技術”,作為文化產品的電影,其核心是文化內涵,缺了文化內涵才是缺了樓房“地基”,而對技術的考量實屬“細枝末節”。
在市場上觀眾的審美期待下,功夫電影啟用缺乏功底的“小鮮肉”做主角的現象,已是司空見慣,但不可否認,電影界從來都是一個“看臉的世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照樣有漂亮的女明星出演俠女。
“市場的現實造就了這樣的趨勢,沒法改變,因為觀眾都喜歡。”張力對現實表示了無奈。這幾年,他與幾位習武同道和電影同道,搭建起以“挖掘弘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為宗旨的陽明中天(北京)影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策劃推出《百家拳》系列電影。影片取材自民間真實的武林故事和人物,啟用民間各派武術人物,希望嘗試延續真功夫電影的原貌,雖然會請當紅偶像級少男少女出演,但都不會是片中的靈魂人物。據了解,《百家拳》系列電影之《關門弟子》已于7月5日在京郊開機,該片的四位主創都是正宗的武術出身:導演桑林是著名動作片導演元奎弟子,原來陜西武術隊的冠軍隊員,執導過《敢死隊》《太平輪》《繡春刀》的武打設計。男一號陳之輝是中國少北拳正宗傳人,與李連杰、甄子丹主演過《霍元甲》《葉問》,另外兩位主演劉峰超和涂圣成分別是洪金寶和成龍的弟子,一個全國武術冠軍一個全美武術冠軍。
真正習武之人發展路徑的不暢,是上述現象的另一個側面。
古代習武之人的出路為從軍和做鏢師,現代以后,“武林”變成了“武術界”,作為一種體育運動。國內教育一直將武術劃入民族傳統體育系,定位模糊。而學武之人進入電影圈,通常的發展路徑就是從路人甲、替身、武行到動作導演這一條路。此外,多為入伍從軍和從事保安職業。“出路窄,基數大,各門派標準不統一,路徑不通暢是突出問題。” 張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因此,張力也與陽明中天團隊聯合策劃推出了旨在推動中國傳統武術產業化、大眾化的“全國武術俱樂部聯賽”和中華武學傳習館。期待攜手各傳統武術門派,通過現代化的體育競技俱樂部與本土化標準化的武學傳習館,為成千上萬的習武者和愛武者搭建互動參與的大舞臺和大渠道,讓原為“君子文化”的傳統武術,變成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中國功夫片講故事的方式和明星演員。在陳山看來,都缺乏一種獨創性。鏡頭語言、剪輯方式、色彩構圖,都要風格化,有獨創性,才能在國際上參與競爭。而明星不光是一個好看的人,更要有自己獨特的東西,他對兼具真功夫和真學識的李小龍推崇備至。
作為潛心學術研究的學者,陳山對于學習電影的學生的浮躁和功利心態甚是擔憂,也將電影業界對商業利益的追求看作是一種“文化投機”。“都在搞一些花拳繡腿,做表面文章,而不把心思用在功夫片和功夫美學的發展上,提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來。”他說。
功夫電影的語法和敘事方式也是數十年難有突破,左衡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功夫片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結果之一,中國傳統文化只走到現代化的前階段,還沒有真正完成現代化,功夫片的哲學基礎不是在加強,而是在遭受質疑。
電影出于市場需要將武術吸收進來,武術也因此得到關注,二者的結合成就了功夫電影這一類型片,但電影之于武術的發展是把“雙刃劍”。
張力對“天馬行空”式的所謂功夫電影表示了擔憂,飛天遁地是對功夫的夸張,它制造了一個虛擬的快意恩仇的武林世界,但卻與現實相脫節。
目前,功夫電影作為中國電影走向國際化的“中流砥柱”,時不時會“火”起來一部,近年來的《一代宗師》《戰狼》《殺破狼》等影片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張力對功夫片現狀的評價是“不會特別好,也不會特別差“,前兩年是黎明前的黑暗,現在是七八點鐘的太陽。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藝術的本質就是人,只要演繹出真性情,就一定會打動觀眾。
在陳山看來,功夫電影目前正處于“另一個青春期”,即另一個起點。“時代不一樣了,觀眾不一樣了,功夫片的精神氣質不同了,尤其中國市場這么大,一定會發展很快。只能說好的作品不夠。”
“對于功夫片來說,現在是提供最好可能性的時期,這種可能性沒變成現實,歸根結底還是大家不愿下工夫,將精力放在了文化投機上。”陳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