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劇《武神趙子龍》在湖南衛視火熱開播,為熒屏注入一股熱血陽剛的氣息。
該劇以三國名將趙云(字子龍)風云傳奇的一生為主線,呈現了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當道、諸侯爭雄的動蕩局面。主人公趙子龍深感民怨之重,胸懷宏圖大志,在歷經生死仇怨和兒女情長的歷練之后,終于參透恩怨。自此,他手執長槍,馳騁沙場,輔佐明主建立大業,抒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禮贊。
“子龍一身是膽也”,千百年來,“趙子龍”成了膽量的代名詞。長坂坡單騎救主,所向披靡;橫長江截奪阿斗,當機立斷;據漢水以寡敵眾,勇冠三軍;鳳鳴山力斬五將,老當益壯……隨意截取趙子龍的人生片段,無不散發著血性膽氣的光芒。清朝學者黃彭年在《選將論》中評述:“趙云以數十騎遇敵,開軍門偃旗息鼓,勇在膽也。”好一個“勇在膽也”,然而血性膽氣并非天生而就的,趙子龍的“膽”又從何而來呢?其血性光芒背后的“光源”,值得探尋。
正史雖沒有對趙云的早期經歷詳加記載,但從他走出常山后的一番作為可以斷定,他自始至終深明百姓疾苦,胸懷濟世救民、匡正天下的堅定信念。 《三國志》記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趙云受常山郡百姓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問趙云:“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么唯獨你逆勢而行呢?”趙云回答:“而今天下大亂,百姓有危難,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明主所在,并不是因為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于你。”趙云此后隨公孫瓚四處征討,后因他的兄長去世,而又請辭歸鄉。
他為國為民的信念宗旨,在劉備平定益州之后也得到了印證。
當時,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田地分賜給諸將。趙云則建議:“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田種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地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后他們便可安心服兵役、納戶稅,這樣就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當即采納了趙云的建議。
沙場爭逐,刀口舔血,誰人不是為了錦衣玉食、裂土封侯。而趙子龍則是真心實意上報國家、下安黎庶,這就是他忠勇剛直、一身正氣的根本所在,也是他的血性膽氣之魂。
縱觀趙云的一生,所經歷的硬戰、惡戰不少。然而,每在危急時刻,他總能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挽救戰局于危急時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于在當陽長坂附近追上了劉備。情勢危急之下,劉備丟妻棄子,僅帶著張飛、諸葛亮、趙云等數十騎向南逃逸。而趙云卻單槍匹馬,反而向北沖入曹軍重圍之中,經過一路苦戰,斬殺曹軍將領50余名,奪得青釭寶劍,并成功救回阿斗,其“戰斗值”可見一斑,趙云也由此威名遠揚。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魏蜀兩軍爭奪漢中,趙云帶著數十騎出營寨探查情況,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并且曹操親率大軍緊跟而來,聲勢逼人。趙云且戰且走,退入漢軍的營寨內。待到曹軍追至漢軍的營寨前,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營寨,見曹軍殺到,準備閉門拒守,趙云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后令漢軍偃旗息鼓。曹操見狀,疑有伏兵,便倉皇退兵。此時趙云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軍士以弩箭射殺,曹軍驚駭,自相踐踏,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此戰,趙云贏得了“虎威將軍”的美名。明代史學家徐奮鵬評價:“子龍不特渾身是膽,殆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脫離了理性的血性是魯莽,脫離了實力的血性是虛妄。趙子龍的血性膽氣,不同于江湖游俠的斗氣,也不是“庸夫之怒,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而是建立在精湛武藝和杰出智謀基礎之上的真本事、硬實力。
歷史證明,不擔當難有作為,有多大擔當就能成就多大事業。大丈夫“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擔當是一名將領不可或缺的境界和覺悟,而趙云的所作所為,就是對為將之道的最好詮釋。劉備稱帝后,打算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殺害關羽之仇。鑒于關羽同蜀主的結義關系,當時反對聲音極少,趙云審時度勢,依然上諫勸說:“曹操斃命,其子曹丕篡盜皇位,引起民憤。應先攻占關中,占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國賊,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攻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并非上策。”其遠見卓識難能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懼惹怒劉備而直言進諫的這份擔當。可惜劉備不聽諫言,執意伐吳,終至兵敗。
議政諫言如此,帶兵打仗也是如此。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并令趙云、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云、鄧芝由于寡不敵眾,失利于箕谷。部隊撤退時,趙云身先士卒,親自斷后,阻止、減緩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的損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戰場,蜀軍主力因馬謖違背諸葛亮的指示,被魏將張郃大敗于街亭。
蜀軍退兵時,諸葛亮疑惑:“街亭退兵,我軍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卻編制齊整,這是何故?”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后,因此軍資沒有遺失,人員編制整齊。”諸葛亮對趙云品行大為稱贊。
不避禍事,直言進諫;不畏敵強,身先士卒。趙云用事實證明,唯敢于擔當、勇于犧牲的人,方可立身于世,開創不朽功業,而這也是他血性膽氣的境界。血性,是對一個人膽量、膽識、膽略的褒獎,也是衡量軍人的剛性標準。不管是三國,還是當今,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形勢如何變化,血性對軍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質。它就像一個人身上的鈣,一旦缺失,就會得“軟骨病”,從而喪失斗志、難挑重擔,甚至一敗涂地。
一部“最具氣質的三國英雄史詩”的《武神趙子龍》,塑造了武藝高強、俠肝義膽、高大英俊、內斂冷峻的一代武神。而以“軍人”的視角來看,趙子龍報國安民、能謀善戰、擔當過人的品行和能力,無疑更為打動軍人之心,其有魂、有能、有境界的血性膽氣,才是我們當代青年軍人所應追尋和具備的珍貴品質。
值得肯定的是,湖南衛視依托其年輕觀眾居多的平臺優勢,積極弘揚血性精神,為培育年輕一代剛毅果敢的品質發揮了有益作用。
上圖:《武神趙子龍》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