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紀錄片《大后方》:讓歷史說話 用史實發言

    http://www.tc13822.com 2016年02月29日09:55 來源:光明日報 張文心

      去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重慶電視制作中心特別推出了系列紀錄片《大后方》。該片對抗戰大后方歷史作了真實還原,以恢宏的歷史畫面,繁密的歷史影像、圖片資料,深沉凝重的解說詞,闡發了大后方之于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以及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作用,彰顯了抗戰中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有著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紀錄片中,多數史料都是第一次在國內亮相,透過各種真實的人證、物證及大量可靠的日記、檔案、文獻等資料,力求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為歷史文獻類紀錄片的制作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

      該紀錄片用從海內外搜集到的200多種視頻資料,將復雜的抗戰大后方歷史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生動畫面。《大后方》的娓娓講述,客觀還原了抗戰全程與大后方的真實歷史,戰爭前后轉換的時空經緯變得清晰,而中華民族曾經痛苦、犧牲與昂揚奮起的經歷也似乎觸手可及,讓漸漸遠去的戰火儼然連通了中華民族正在崛起的現在與完成復興的未來。從“民族”視角展開的敘述,讓歷經70年巨變的國人重新體會中華民族曾經的戰爭苦難,并從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宏愿偉力。

      作為大型系列紀錄片,《大后方》堅持“中國立場,國際視野”的宗旨,采取了公正客觀的歷史敘述標準,將戰略決策、戰爭初始到最終抗戰勝利作了一次全面的審視與梳理。《大后方》共12集,每一集都專注一個話題,包括國府遷都、淞滬事變、企業西遷、重慶大轟炸、國共合作與統一戰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聯盟援華作戰、文化教育等,不限于“大后方”的區域概念,而是從面到點,既涉及抗戰的全面部署,也關聯到淞滬、武漢等具體會戰,又述及南京大屠殺、重慶大轟炸、緬甸反攻等重大事件,由此再現了抗戰艱苦卓絕的全過程。

      該片對抗戰歷史的回顧既宏觀又微觀,既遵行歷史理性又強調藝術感性。那些略微黯淡的原始影像,為影片增加了厚重的歷史感、現場感,戰爭親歷者及后人的講述也真實還原了大后方人們的生存狀況、精神狀態。創作者還借助國外影像資料,講述中國人的抗戰故事,通過外國人的視角,展現中國救護、軍工、油田等各行各業支持抗戰的民族智慧和堅強意志,彰顯了民族精神的覺醒與奮起。從這個意義上說,除了政府、政黨、盟友、民主黨派等各方力量的聯合,基層民眾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后方”。值得注意的是,在講述民族抗戰苦難史的時候,《大后方》始終將鏡頭聚焦在特定的“個人”身上,通過“個體”的命運呈現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這種以小見大的敘述方式,對個案頗具匠心的選擇、組織,使每一集中都活躍著有血有肉的個人,他們或走向戰場、義無反顧,或痛失家園、親人離散。如“流動的課桌”一集,重點介紹了一名叫王德懿的女學生跟隨戰時高校西遷,讀了四個大學才完成學業,這顯然是抗戰時期高等教育的真實寫照,這是個人的命運,也是抗戰時期中國教育的命運;第十集介紹了抗戰老兵邱大明與原配妻子李德芬分離60年后相遇,又一起生活了12年的真實故事,讓人唏噓不已。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使該片充滿了豐富的人性內涵,使人們充分體會到戰爭帶來的難以愈合的創傷。所以,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的浴火重生,也是親歷者飽含血淚的人生歷程。

      配合著豐富歷史畫面的是《大后方》凝重深沉的解說詞,通過解說者平穩、舒緩的語調,傳達出了歷史的沉重感,舒緩中內含峻急的抒情方式,形成此片“內斂、深沉、有節制、不斷在積蓄著力量”的格調氣質。另外,片中穿插的大量書信、日記、隨筆和報紙上的文字,讓“舊”的文字與老影像、老照片相互映襯,使個體的生命軌跡變得清晰如昨。如朗誦者讀了一段在蔣百里去世后,其女兒寫給他的信,透露出的濃厚父女之情和民族大愛讓觀者潸然淚下。片中引用了大量史料,采訪了國內外一流學術機構的專家,不時插入他們切中肯綮的評析,強化了這部紀錄片的學術性,也凸顯了本片歷史敘述的國際性和權威性。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文學院)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