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新年伊始,電視劇《少帥》成為電視熒屏的亮點,在收視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好評。《少帥》由長影集團領銜出品,是2015年底長影慶祝建廠70周年后推出的重磅作品。作為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長影在70年的影視創作歷程中一直堅持為人民創作、講中國故事,產生了一大批經典佳作,并隨著時代的發展勇于創新。分析總結長影的影視創作特點,對當前我們提高影視創作水平,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具有積極意義。
認真的作品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對于電視觀眾來說,張學良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可謂耳熟能詳:出生于軍閥混戰的年代,忍受著家仇國恥,肩負起家國重任。36歲時他與楊虎城策劃了“西安事變”,促成國共合作、一致抗日,他自己卻因此被軟禁長達半個世紀之久。以張學良為題材的作品多次被搬上熒屏,那么長影的《少帥》是否有獨到之處?對此,導演張黎的創作理念是,采取一個全新的、體現“另類”生命成長史的詮釋角度,比如“另類”的父子情,“另類”的男女情,“另類”的師生情,以及“另類”的同僚情等。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認為,《少帥》最大的特點,就是抓住了張學良在幾次歷史關鍵時刻對個人命運和家國命運的選擇,反映他一生當中遭遇到的或者他去挑戰的幾個巨大反差,從整個生命狀態、生命體驗的角度寫了一個非常鮮活的張學良的人物形象,不僅給人們提供了社會基本矛盾、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多種啟示,還包括整個生存狀態和行為方式上的啟示。他說:“我們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重要人物,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這也是影視重大題材進一步發展、開辟新局面的一個非常有利的經驗。”
據電視劇《少帥》總策劃、北京市政協原副主席、北京市文聯主席張和平介紹,策劃《少帥》是一個深入生活的過程,攝制組的全體成員,包括張黎導演、老戲骨李雪健等在藝術創作上都非常注重扎根生活。編劇江奇濤在松花江邊上找到一間屋子,聽著松花江的水流聲創作劇本。而為演好少帥這個角色,主演文章在開拍之前的大半年就進入了“體驗張學良”的過程,重走張學良之路。他不僅研究各種資料和書籍,還專門赴夏威夷、紐約,拜訪張學良曾經住宿、吃飯、喝咖啡的地方,采訪了解張學良的人,甚至還到張學良住過的醫院去了解他當時的生活狀況。“正如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張和平認為。而在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看來,《少帥》在藝術完成度方面是這些年非常少見的不浮躁、不急于用某種商業性去影響觀眾,而是真正用“人”來立劇。把人寫起來了,劇就起來了。同時,演員的表演非常舒服,努力往人物上靠,人物跟整體創作的藝術追求和審美觀點之間達成了非常好的契合。
“真正深刻認識了歷史的復雜性和人物的復雜性,用藝術的方式進行審美表達的藝術作品,一定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就像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的評價一樣,作為歷史題材正劇的《少帥》在收視上獲得了不俗成績,得到觀眾的強烈反響。這引起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的思考:不是我們的觀眾在遠離文化,而是我們給觀眾提供的既有思想文化含量又有精美藝術呈現的作品還是太少。“目前,市場上能夠形成現象級的歷史題材都是相對用虛構方式來表達的,這樣就慢慢形成一種收視習慣。影視文藝作品這么多年來過度商業化,甚至一些評論把電視劇不放在文化產品,而放在娛樂產品,不得不說是我們在創作上的一種誤區。”李京盛指出,長影集團領銜出品的《少帥》的成功,應該讓影視工作者更加看清自己的社會責任、文化使命,認真地、精心地站在思想文化藝術高度進行創作,好作品是會有兩個效益的。
時代和人民是永恒的主題
好作品的兩個效益,指的是影視創作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但是,要實現這種雙贏并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在文藝領域還存在諸多價值扭曲、浮躁粗俗、娛樂至上、唯市場化等問題的背景下,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藝術審美高度,需要深刻的認識和勇氣。不妨從《少帥》向前回溯長影的影視創作。
《上甘嶺》、《英雄兒女》、《開國大典》、《冰山上的來客》、《五朵金花》……這一串中國電影經典作品的背后,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長春電影制片廠。眾所周知,長影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在東北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當中誕生,被譽為“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影的優秀影片,影響了幾代電影人和觀眾。在張和平心里,長影也是他的“搖籃”,“一方面,長影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冰山上的來客》、《五朵金花》等作品代表著新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個高峰,說是看著長影的電影長大的,一點也不為過。另一方面我第一次涉足電影正是從長影起步的,1996年那部《離開雷鋒的日子》的主要創作班底全都是長影人。”
2008年,長影申請設立了我國首家也是當前唯一一家全國性農村題材電影創作基地,7年多來,完成了《大太陽》、《信義兄弟》、《索道醫生》等140余部優秀農村題材影片,其中17部影片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使億萬農民看到了自己真正喜愛的電影。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教授、電影評論家趙葆華是曾經的“長影人”,他認為,長影創作的文化理想、文化性格可以概括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代言。這與長影集團總導演雷獻禾的感受不約而同,他說:“我們體驗生活,扎根人民,要從原創做起,講好中國故事。長影成立70周年,我在長影待了40年,我知道長影優良傳統。當年體驗生活是要求全體創作人員和演職員,不光是導演和編劇,還包括攝影師、化妝師,所有人都要體驗生活,你一定要在當地。”
2015年10月3日,長影70周年新作電影《老阿姨》在江西省蓮花縣開機,導演正是雷獻禾。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的故事。龔全珍是開國少將甘祖昌的夫人,又是一名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1957年,她隨甘祖昌回到江西蓮花縣老家,此后幾十年一直發揚著甘將軍“聯系群眾、一心為公、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寶貴精神,投身教育,關愛下一代成長。電影的開拍讓雷獻禾非常感慨,因為此前的創作已經進行了18個月,大量采訪寫作和投入時間對于一部主旋律電影來說應該是比較空前的。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著名藝術家李雪健也參與了電影的創作,他特意在蓮花縣與老區人民一起度過了中秋節和國慶節。“我們還是要用一種自己的方式來拍這種主旋律的片子,就是要還原生活,把基本的東西還原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當年的人是怎么樣一種人,在什么樣的狀態下選擇了什么樣的生活,所以要接地氣,把風格質感做好。”據雷獻禾介紹,這部電影下了很多功夫,由于服裝都不太合適,最后李雪健老師穿的是甘祖昌將軍穿過的將軍服,對創作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環節,包括紐扣、服裝的補丁這些東西都是非常認真地用當時生活質感去做。
吉林省政協副主席、長影集團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麗娟說,長影電影創作緊緊圍繞“一個中心,一大目標,兩項創新,三大保障”展開,“一個中心就是主流價值電影創作,這也是長影電影創作的定位,非主流價值電影即使可能再有市場,長影堅決不做。一大目標就是主流電影市場化,以精品為標準,以質量為前提,影片要有內涵、有口碑、有傳承還要有市場,部分精品中的精品影片沖擊國際市場。兩項創新就是技術創新、藝術創新,利用科技和工業,包括互聯網技術,來制造視聽奇觀,做中國式大片,力爭實現藝術升華再造。三大保障就是資金、人才、體制機制保障。”
創作需要拉動和支持
“我這個戲接了之后,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這個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能夠統一。實際上每天早晨起來叫醒我們的不是鬧鐘,而是一個夢想。”對于新片《老阿姨》,雷獻禾說:“我們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但實際上你的每一步,包括從體驗生活到拍攝,每一步都要靠錢支撐,在實際拍攝中,一定要花錢。”影視創作離不開“錢”,而要提升創作水平,實現作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繁榮影視創作,更加需要資金支持。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長影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面臨著連年虧損、盈利模式單一、無法維系生存的局面。歷經八年,長影通過改革拼出一條活路,闖出一條差異化的發展之路:由過去靠單一拍片維系生存到如今實現多元發展;由過去每年只能勉強拍攝3到5部影片,到如今每年30部影片;由過去受全國電影業低迷影響連續6年虧損到如今連續6年實現稅后凈利潤5000萬元以上;由改革前1997年末總資產2.5億元到如今總資產達到130多億元,增長了52倍。
對此,劉麗娟解釋道,長影的結構叫“雙輪驅動”戰略,就是一手抓創作,一手抓產業。拍好電影,講好中國故事需要資金支持,產業獲得的效益反哺到創作上,相互拉動,相互支持,形成一個大的完整的產業鏈。現在,在這個大的產業鏈里,有這樣一些“身影”:長影老區———長影舊址博物館看歷史,我國第一家世界級電影主題公園———長影世紀城看現代,我國當前投資最多、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世界級電影娛樂王國、國家級國際化電影產業園區———長影海南“環球100”項目看未來……
2015年6月,在上海電影節上,長影發起設立了10億元影視創作“搖籃基金”。通過“搖籃基金”,不僅可以投拍一批優秀的影視作品,還可以引入優秀的國際人才和國際先進技術。“搖籃基金”中將設立“搖籃獎”,用于鼓勵優秀的編劇導演,未來還將推出“搖籃杯”,激勵國產電影創作發展,講中國故事,拍世界電影。“搖籃基金”同時啟動了一批重點影視項目,其中既有弘揚長影創作傳統的主旋律題材、農村題材影片,也有瞄準票房市場的商業大片,精品創作與市場化并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老阿姨》便是基金投資的第一部影片,同時還有如“長影經典影片重拍項目工程”等項目,首批拍攝《冰山上的來客》、《五朵金花》、《劉三姐》三部膾炙人口的少數民族題材經典影片,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用現代的表達方式和影像語言詮釋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