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錢快風氣催生“橋段借鑒”
不少電視劇靠“拼圖”賺收視率
隨著維持瓊瑤勝訴的結果公布,編劇于正與瓊瑤持續了近19個月的侵權案日前落下帷幕。早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瓊瑤就收到了139位編劇的聯名支持,對于這個結果,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正義也許會遲到,但不會缺席”。
雖然案件落下帷幕,但近期一則于正早先接受采訪的視頻,又引發了業界對這一事件的新一輪反思。視頻中當被問及抄襲時,于正“坦言”:“藝術需要傳承與發展,中國電視劇發展這么多年,你敢說哪個橋段沒有被人用過?”并稱自己只是“借鑒”,所以從來沒有遭受過法律懲罰。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當下,機械化地拼湊熱門“橋段”,正成為不少電視劇撬動收視率的“省力杠桿”。編劇汪海林認為,正是浮躁、掙快錢的風氣催生出越來越多類似的抄襲行為。
緊跟當下最時髦“橋段”
于正口中的“橋段”,被瓊瑤指出“借鑒”了《梅花烙》劇本21處之多,而正是這些高密度的近似“表達”,讓法院最終認定瓊瑤勝訴。有劇評人指出,被指抄襲的電視劇《宮鎖連城》在播出階段,抱怨其與《梅花烙》的高度相似的觀眾并不多,因為這些年,大家被“似曾相識”的情節刷屏的經歷實在太“豐富”了。“換錯孩子”“車禍失憶”“中年遇初戀”“閨蜜成情敵”“農村婆婆進城”等橋段,就像快時尚中的“爆款”,在“黃金檔”掃一圈熒屏,總能看見一二。
緊跟當下最時髦的“橋段”成為不少電視劇遵循的法則。導演鄭曉龍就說起過這樣一個例子:自己的《甄嬛傳》走紅后,立馬就掀起了一股“宮斗”熱潮。不少電視劇把《甄嬛傳》中“滑胎”“下毒”“假孕”等橋段用了個遍。甚至一度出現只要涉及清宮題材,就會被強制要求帶入“宮斗”模式的現象。曾有一位導演向鄭曉龍抱怨,自己的一部作品在拍攝過程中,不斷被投資方叫停重做,原因竟是“《甄嬛傳》里不是這么演的”。
機械化生產拼湊“收視快消品”
“原創多費勁啊,慢,跟電視臺解釋不清,電視臺也搞不懂,當你告訴某個電視臺,我就是抄某部熱門劇時,他們可能當場就決定要。”為什么類似的“高仿”情節越來越多?汪海林將原因歸結為“錢快,省事,一些播放平臺也喜歡”,在他看來,正是浮躁、掙快錢的風氣催生出了拼湊橋段的風潮。
排列組合“經典元素”的確能在節省成本的同時保證高密度的看點。有編劇透露,一些電視劇的編劇完全采用機械化的操作方式。找來兩部現成的高收視作品,用一部的情節作主線內容,另另一部的情節作復線內容,就能立馬拼湊出一部全新的作品。省去了編劇構思情節與琢磨人物的精力,這類作品的生產周期通常只有幾個月。
然而,“拼貼手”忙于集齊“爆款”橋段,遺落的卻是現實邏輯與創作規律,這正是現在不少作品不斷被封為“雷劇”的原因。
“當藝術僅僅只講商業邏輯,也許就難出經典。”導演閻建鋼認為,當下的這類“雷劇”甚至不能被稱為“作品”。而機械化的“拼圖游戲”,只能拼出沒有余味的“收視快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