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年度關鍵詞:記憶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12月22日09:25 來源:人民日報 李躍森

      這一年里,無論所表現的是個體記憶還是集體記憶,創作者都在自覺追求將藝術個性融入時代精神和社會潮流之中,將生命體驗注入氣韻生動的人物形象之中,用普通人的悲歡演繹出不凡的人生感悟,從而創作出具有高辨識度的作品。同時,他們自覺追求崇高的美學理想和壯美的文化品格,深刻地揭示出民眾日常生活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也在作品中寄托了對人生的思考、對未來的關切。

      從記憶中凸顯價值取向

      大變革時代的精神軌跡是2015年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核心內容。創作者有意識地捕捉當代熱點問題并予以形象化的表達,從不同角度勾畫出百姓的生存狀態,在百姓的喜怒愛恨中挖掘推動時代前行的力量。蘊含其中的,有對人生美麗的回味,也有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這些作品或選取一段逝去的歲月,提供一個滄桑巨變社會的縮影,或選擇一個特定的人群,見證一代人的成長和成熟。

      貫穿2015年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一條主線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們生活與夢想的記憶。比如《平凡的世界》真實再現了時代大潮中小人物奮斗的艱難困苦,講述了面臨人生抉擇時普通勞動者對理想的堅守、對愛情的執著;《溫州兩家人》通過經濟轉型背景下溫州兩家人、兩代人的糾葛展現了中國企業家走出困境的心路歷程;《于無聲處》從國家安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再現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變遷,描繪出特定情境中人物的信仰和追求。

      另一條主線是“80后”“90后”的成長記憶。比如《虎媽貓爸》將話題從個人生活向公共領域拓展,在看似簡單、極端的二元對立沖突中表現了人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也濃縮出“80后”的精神特質。同是描寫“90后”的作品,《青春集結號》和《雪域雄鷹》則寫出了新一代軍人的精神風貌,展現了當代軍人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精神。

      從記憶中發掘民族精神

      抗戰劇是2015年電視劇創作最大的亮點。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一大批抗戰劇亮相熒屏,唱響了愛國主義的主旋律,一掃前些年將抗戰題材游戲化、娛樂化的頹風,回歸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用正確的歷史觀指導創作,選材范圍和風格樣式也有了顯著的拓展。這些作品真實還原歷史事件,精心營造歷史氛圍,以人物命運解釋歷史進程,用苦難和光榮的記憶熔鑄出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

      具體而言,2015年抗戰劇在創作上的特點,一是具有鮮明的國際視野,有意識地把抗日戰爭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大格局中來寫;二是有意識地介入歷史,以現實視域觀照歷史,注重描寫國共兩黨聯合抵御外侮,突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歷史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其中,有的作品以史詩般的氣概再現了抗日戰爭的歷史長卷,如《東北抗日聯軍》表現了東北抗日聯軍浴血奮戰的英勇悲壯,把高度凝練的思想內容與跌宕起伏的戲劇情節很好地結合起來;《太行山上》全景式地描繪了八路軍在敵后抗戰的艱難歲月,歌頌了軍民患難與共的魚水深情。有的作品以選材獨特或視角新穎取勝,如《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以一個農村婦女投身革命為切入點,用平民化的視角審視抗戰,真實表現了嚴酷環境下人的變化與成長;《二十四道拐》講述爭奪滇緬公路生命線的故事,通過戰爭、諜戰、家族等各種類型元素的有機融合,寫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

      從記憶中探尋文化基因

      在近幾年歷史劇數量、質量不斷下滑的趨勢中,2015年歷史劇創作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歷史正劇淡出熒屏,非史實性歷史劇異軍突起,受到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的歡迎。非史實性歷史劇既不同于傳統的歷史正劇,又不同于戲說類的古裝劇。它們以真實的歷史背景或人物為依托,從人性的層面解讀歷史,重構出全新的歷史時空,同時也不忽視歷史細節的描繪和歷史精神的蘊涵,這就使得民族的歷史記憶獲得了一種富于個性的表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瑯琊榜》和《羋月傳》。

      這兩部作品都改編自網絡小說,具有廣泛的觀眾基礎,制作也比較精良。其共同特點是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心變化和情感發展脈絡,在歷史故事中寄寓現實情感。《瑯琊榜》通過一個昭雪冤案的復仇故事,描寫了特定環境下人物的命運和掙扎,體現了濃厚的家國情懷。《羋月傳》透過宮廷權謀斗爭書寫人性,以虛實結合的手法,在真實的歷史框架中演繹了一個女政治家的傳奇故事。

      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記憶。同時代的藝術作品盡管所呈現的記憶各不相同,但在情緒、格調、旋律上總是互相呼應的,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就2015年的電視劇而言,這種內在的一致性體現為對于民族生命力的強烈呼喚。

      總的說來,2015年的電視劇對這個時代的記憶是真切而深刻的,但也存在著局部的失真和模糊。過度理想化和泛喜劇化削弱了都市生活劇的現實主義精神,缺乏理性反思制約了抗戰劇的開掘深度,偶像化傾向則影響了歷史劇的質感。另外,歷史正劇缺位,現實題材電視劇品質與收視錯位,也都是不容忽視的現象。這似乎在某種意義上提示我們:對于電視劇藝術來說,記憶不是簡單的記住和回憶,還是一種文化守望,除了與時代共鳴之外,還要有精神超越,惟其如此,才能在記憶中顯現出歷史的深度和人性的厚度。

      (作者為《中國電視》執行主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