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在山東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山東其他地方的人看青島人總是有點不忿,有點羨慕,而青島人在別的山東人面前,又顯得有點洋,有點傲,有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奇怪的味道。
我的城市系列已經寫完了四個城市,分別是濟南、重慶、南京和西安。當我應邀去寫青島的時候,我對自己說,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弄清楚青島這個城市特別的味道。在很大程度上,這種特別的味道決定了這部作品的成敗。
青島,自1891年清代在這兒建制,有了這個城市,到1898年,清廷和德國簽署膠澳租借條約,青島完全由德國人管理,再由一戰中德國戰敗,青島由日本占領,一直到抗戰勝利,日本侵略者才被徹底趕出青島。可以說,自有青島這個城市以來,前面近五十年的歷史中,青島基本上由外國人統治。獨特的歷史使青島這個城市有了不同于山東其他城市的氣息。
但如果僅僅把這些看成青島的味道那就錯了。這樣的青島,比不過香港,比不過上海,更比不過德國和日本其他的城市。充其量,也不過是塊殖民地。
最初的靈感來自青島的劈柴院。那個地方離劇中所寫的俾斯麥大街不遠,當年是青島的下層人做生意、聊天、游樂的聚集地。今天的劈柴院早就看不出當年的痕跡,但這不影響我站在那里,努力追想當年的盛況:和洋人生活的街道只有數步之遙,中國人在這兒聚集:變戲法,唱戲,聊天,交友,過日子。隔壁發生的事情馬上就傳了過來,中國人議論著觀察著外面的世界,努力在自己的生活中模仿和學習著他們,同時又頑強地保持著中國古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我覺得這就是青島的味道:幾乎被強迫地馬上接受了現代文明,同時又頑強地保持著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傳統的道德。“滿倉”這一形象就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被創造出來的:別人坐著,他站著;別人站著,他走著;別人走著,他跑著,兩歲不會說話,三歲不會走路的“滿倉”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大智若愚的象征,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最優秀的文化基因和現代西方文明結合后所能產生的最完美的品格:他是低調的,又是頑強的;他是溫柔的,又是剛硬的;他以下處上,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無用成大用,以不爭而爭得天下。他做生意,完全遵從現代商業社會的法則,講規矩,重承諾,以縝密的思維,準確的判斷,讓對手毫無反擊之力。同時,在家庭里,在朋友之間,他講人情,重親情,能饒人處且饒人,該糊涂處裝糊涂。小嫚喜歡姐夫勝于他他知道嗎?大哥和他交往時處處占便宜他知道嗎?他全知道,可他全裝糊涂,結果,以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最終,他得到了最多的親情和愛。許多觀眾看完本劇后說本劇講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但其實,“滿倉”很少說,他只是這樣做了,觀眾看了進去,相信了他的活法才最有道理。一部劇,讓觀眾看了覺得受到了啟發,覺得有人生的教益,我想,這大概也算成功了吧。
《青島往事》是我寫得最艱難的一部劇,光大綱就寫了十三稿。在完成以后,我在心里對自己說:嗯,這個活干得不錯,我要為我們的民族也創造一個自己的“阿甘”。我曾經相信付出終有回報,但《青島往事》在播出和發行的過程中確實曾遇到過一些困難。在當今喧囂的市場上,各種聰明人大行其道,像“滿倉”這種人多少顯得有那么一點不合時宜。有一段時間,我以為它可能會命途多舛,但是謝謝觀眾,在央視八套中,觀眾用他們的喜愛生生地又把這部劇捧了出來。一天四集,有人說飛一樣地播過,但這并不影響觀眾們在密集的電視劇中發現并喜歡上這個笨拙的、堅持的、始終在努力的“滿倉”,并且用他們淳樸的愛,給了這部劇的導演、演員特別是編劇以莫大的安慰,使我們也得以像“滿倉”一樣,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不會被辜負。
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當付出終于得到回報的時候,過程中所有的艱辛和挫折都變成了我們人生的寶貴財富。
(作者為電視劇《青島往事》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