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紀錄片《東方主戰場》劇照
作為獻禮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一部重要精品力作, 8集大型紀錄片《東方主戰場》正在全國多家主流電視媒體的黃金時段強密度熱播。該片首次以國際氣魄、全球視野審視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之間不可 分割的關系,并以史實為依據,客觀、深入地剖析和解讀了從“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勝利14年間的發展歷程,波瀾壯闊地全景展現和肯定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作為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重要歷史地位和貢獻,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抗敵的偉大精神,引發社會眾多好評和美譽 ——“國家立場” “國際水準” “扛鼎之作”“一號工程”等等,紛至沓來。
“印象中,近年來沒有一部歷史紀錄片享受過大型紀錄片《東方主戰場》這樣的待遇,片子的熱播既是難得的榮耀,更是一種巨大的壓力。 ”該片電視腳本撰稿人、研究抗戰史已30年且參與歷史紀錄片創作16年的中國首位民國史博士李繼鋒如此評價。作為一部歷史文獻紀錄片, 《東方主戰場》何以在國內外有如此的魅力?該片的看點主要體現在哪里?本報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該片總編導閆東。
從國際視角出發才能說是國家高度
記者:紀錄片《東方主戰場》播出以來,已經取得了相當規模的收視熱潮和諸多好評。但作為一部好片,同時還要經受得起歷史的考驗。這部片子雖然是在“用事實說話” ,以珍貴的真實史料為依據,可大量解說詞的使用,是否會沖淡影片原本的客觀性,無意中削弱史實本身的力量?
閆東:解說詞是站在國家意志的角度,客觀地表達史實,這不會給講故事帶來障礙。現在用8集這樣的一個篇幅,這樣的體量和規模,表達一個宏大又厚 重的主題,難就難在400多分鐘的片子,要講清楚“東方主戰場”這樣一個主題,需要很多的視角。 “東方主戰場”是一個大視角, 8集中每一集又有各自獨立的內容和鮮明的主題,每一集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有充足的史料對其進行支撐。現在每集有8000多字的解說詞,也是通過學術界 和紀錄片人不斷論證而最終確立起來的。不過,我們認為目前8集的這樣一個框架的內容和構成邏輯,足以建構史詩的品格和品質,且每一集里也都有最精華的故事 點,能夠達到我們既定的質量和水準。
記者: “東方主戰場”確實是一個宏大又厚重的主題,但用紀錄片的形式去闡釋這樣一個主題,做起來也的確不容易,還要考慮片子的觀賞性。那么,請問“東方主戰場”的主題,或者說這個立意,當初是怎么形成的?
閆東: 3年前,也就是2012年7月,剛剛播完紀錄片《大魯藝》 ,我和央視科教頻道總監金越在一次無意的交流中,思維碰撞,就聊到了這個題材上。我們都在央視工作了幾十年,在選題的自覺預判上還是有經驗的,我們一致認 為2015年是一個很重要的年份,做好選題,一定能夠產生有影響的作品。而對于立意來說,我們當時不是一下子就想到了“東方主戰場”這個主題,但是潛意識 之中還是有這個想法的。這么多年來,我們天天在央視工作,所思所想都是選題、立意的問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站在國家臺的高度進行思考,已經形成一種思 維。
記者:就是說,你們多年來站在國家臺的高度進行創作,格局不可避免地就大?
閆東:對,目前來說國家高度其實就是一個國際視角,從國際視角出發才能說是國家高度。我們想在2015年這樣一個大的歷史節點,一定要拿出這樣 一個作品。無論是再一次把原有的資料和新近發現的資料進行重新梳理,并在梳理中思考建立新結構的可能性,還是從我們當下的視角出發,思考如何去看待這場戰 爭,以及當前觀眾所能接受的一些表達手段等等,我們僅僅說了這么幾個方向,雖然有些東西當時還未深入地去思考和探究,但我想我們作為成熟的紀錄片人,碰撞 與討論便能一拍即合,再加上央視副總編輯李挺幫著決策、提升高度,然后再在臺領導層面進行嚴格評估、程序申報,這么層層把關后,這個選題就基本明確了。
記者:是否先有“東方主戰場”的主題結論,然后再用影像去論證?
閆東:我覺得這是一個電視紀錄片人或者說紀錄片團隊,和真正意義上研究這個領域的學術團隊相互融合的過程。比如說我們紀錄片人,雖然對抗日戰爭 研究的水準不可能和承擔《東方主戰場》的學術撰稿、提供主要學術支持的軍事科學院的專家在學術上相比,但我們可以提出建議: 10年前的片子是什么樣的視野?什么樣的立意?2015年我們應該如何站位?如何思考?推出什么樣片子?
學術方面,除了國內的軍事科學院,還有國外研究二戰史的學術團隊,他們對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究竟是個什么樣 的判定?為此,我們采訪了美、英、俄、日等國家的相關專家,在更廣闊的視野里獲得了學術支撐,他們也肯定了中國人民在“東方主戰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不過,當學術觀點還沒有拿到媒體平臺進行大眾傳播的時候,這些早已存在的認知在觀眾層面的可知性是非常局限的。因此,我們紀錄片人和軍事科學院 的有關專家多次開會、交流,同時在文本層面展開學術撰稿組和電視撰稿組的不斷磨合,經過這樣的碰撞和融匯,我們就很清醒地認識到無論在國內學術界還是在國 際學術界,都有相當多的關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成果,這是有充分的依據和肯定的。針對這點,我就想,為什么我們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特別是在媒體的傳播當中,這種“東方主戰場”的導向和口徑卻沒有得到普及呢?可能是10年前,我們的紀錄片人在整體立意框架上還沒有形 成這種大的格局。經過多年的學術沉淀,電視紀錄片人對這場戰爭持續不斷地思考,通過大量閱讀,從不同的研究成果中汲取養分,大家已經慢慢地都從各自的視角 走向共融,最終共同形成和確立了今天的“東方主戰場”這一立意。我想,這不是偶然的,因為客觀的歷史從沒有改變。
紀錄片《東方主戰場》劇照
歷史文獻放在那,要去激活
記者:作為歷史文獻紀錄片,資料搜集必不可少。在《東方主戰場》中,文獻、影視等資料占60 %至70 %的比例。是否可以說在歷史文獻紀錄片創作中,資料的搜集最為重要?
閆東:影像、圖片、文獻等,這些資料是最重要的。實際上資料的搜集工作一直堅持到最后,直到已經再無可能融進片子的創作體系中才算停止。我的第 一個團隊建設就是我的導演組和在央視資料館基礎上成立起來的資料編輯組,這兩個組是同時誕生的。這么多年來,我做大型紀錄片的清醒認識就是,我的文稿即便 不是一個成熟的電視文稿,即便可能就是一個初稿,但導演組成立之時,我也把幾十人承擔的資料編輯組,在同一時間內建構起來。因為這從創作角度來說,兩個子 團隊都起到了核心和關鍵作用。
記者:作為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的重要作品,同時有著央視的品牌資源和創作優勢,你們創作該片時,在資料素材的挖掘和占有方面可以說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吧?
閆東:我覺得有先天的優勢,但不是絕對的優勢。先天的優勢是,那資料庫從行政劃分來看確實是屬于中央電視臺的。但是,其規模之大,里面文獻資料 的含金量之高,以及如何查找、使用資料來支撐這個片子的創作,是要靠資料編輯隊伍和導演團隊的,他們如何去攻克那么多資料儲備的甄選難關?資料放在庫里, 是不會說話的,我們要先閱讀好文本,然后再溝通,最后尋找最合適的資料去激活文本。除此,也有我們的原創畫面,我們自己去拍。
記者:但能在全世界范圍內搜集資料,是否只有央視才能做到?
閆東:我覺得不會。雖然央視有其特殊的國家隊的品牌和知名度或者說國家品質,但是我相信,當你自我介紹完了這樣一個品牌之后,接下來就是你的工 作能力問題。如何在那么短的時間內,從你的創作角度出發開始資料尋找,進行有創新意義上的破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相信就是能力。
多年來,在央視這個平臺上,我們也是在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超越自己。我和我的團隊總把每一部片子都當作一部原創性作品來做,總 在思考片子的原創性是什么?哪些是該片本質屬性的東西?其唯一的解讀方式是什么?核心價值又體現在哪里?事實上, 《東方主戰場》這個片名本身就給我們帶來了原創的可能性。你可以說我們還是在原有老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再梳理,但其實在這個梳理過程當中,我們已經開始重新 架構,把新的思考融入“東方主戰場”的破題過程。
記者:這也正是整部片子的最大創新。有多少資料是新發現和挖掘出來的?占比多少?
閆東:絕對的新,不敢說。但我們對130多部電影、紀錄片、電視片等不同片種的相關歷史文獻資料,進行了一次地毯式的全面梳理,為解讀歷史、解 讀故事提供了支撐,提供了畫面依據。你要說這部片子里,哪一個資料鏡頭是全世界或者說中國所有紀錄片人和紀錄片里沒有用過的,我真不敢去拍胸脯。但是,我 敢說在《東方主戰場》這個結構里,在這樣的一個敘事本體當中,用這些素材資料重新架構、解讀、編輯的方式應該是首次,我想這正是紀錄片人用有限的力量所作 出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