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價值觀

    http://www.tc13822.com 2016年07月06日06:54 張利群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征文選登

      吉林省委宣傳部  《文藝報》社  吉林省作家協(xié)會  合辦

    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價值觀

    □張利群

      中華美學精神之“魂”是其安身立命、生生不已之生命靈魂,指其內涵、底蘊、宗旨及其價值取向所彰顯的精神魂魄。中華美學精神內涵無疑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體現(xiàn)在美學上亦即中華美學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重要的組成部分。習近平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fā)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由此可見,中華美學精神內涵就是中華美學核心價值,中華美學精神內核就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中華美學精神基于核心價值觀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與思想基礎,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風范與美學傳統(tǒng),又塑造了民族魂、中國心及其文藝精神與美學精神魂魄。

      在厘清中華美學精神內涵是基于核心價值觀的美學核心價值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厘清中華美學精神之魂魄所指的內容,即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價值構成。一般而論,美學精神是中華美學賴以存在、生存、發(fā)展的思想基礎與精神支撐,也是審美實踐活動及其美學理論研究的指導思想及其根本魂魄。故而關于中華美學精神探討盡管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但終歸求同存異,殊途同歸,畢竟因為中華美學精神本質上就更能夠獲得最大范圍的向心力與認同性。更為重要的是,中華美學精神也是一個既具有開放性與包容性又具有建構性與構成性的多維整體系統(tǒng)及其價值體系,關鍵在于如何認識作為中華美學精神支柱的核心價值構成內容。

      其一,真善美核心價值構成。真善美既是文藝核心價值,也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既是文藝批評標準所遵循的核心價值,也是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價值。中國古典美學發(fā)生經(jīng)歷過從以用為美到以真為美、以善為美,再到以美為美的發(fā)展歷程及其階段性,由此也形成以用為美-以真為美-以善為美-以美為美的整體構成系統(tǒng),亦即真善美統(tǒng)一構成系統(tǒng)。盡管真善美內容對于歷代各家各派理解有所不同,不同歷史語境及其不同時代的與時俱進發(fā)展也會造成真善美有所變化與差異,但真善美內涵則萬變不離其宗,真善美精神永遠是文藝與美學矢志不渝的追求。習近平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jīng)受洗禮,讓人們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健康向上、永遠充滿希望。”文藝追求真善美永恒價值,意味著真善美正是文藝核心價值所在,也意味著文藝所具有的美學精神內涵特征及其審美價值功能作用。同理,美學追求真善美永恒價值,真善美正是美學精神內涵及其核心價值所在,真善美完美統(tǒng)一也正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重要特征及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二,和諧美核心價值構成。“和諧”是中華民族性格特征及其中華文化特征的體現(xiàn)。和諧美是中華美學所追求的核心價值及其審美境界,也是中華美學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中華民族及其中華文化“和諧”觀早在“上古之書”的《尚書》中萌發(fā)。《堯典》:“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皋陶謨》:“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形成“和諧”說及其和諧美傳統(tǒng)。《左傳·昭公二十年》載:“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猶弛而造焉。公曰:‘惟據(jù)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晏子對曰:‘異。和如羹焉。水火醯醘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故《詩》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無言,時靡有爭。’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孔子明確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不僅更進一步辨析“和”與“同”異,而且以“和”厘清君子與小人區(qū)別,確立以“和”待人處事的行為準則及其核心價值取向。儒家“和諧”說體現(xiàn)在文藝觀、美學觀上,孔子論樂:“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論詩:“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論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論美:“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富有,曰:‘茍美矣。’”(《論語·子路》),集中體現(xiàn)為“中和之美”的和諧美核心價值及其美學精神。道家不僅著眼于人與自然“道通為一”之辯證關系,立足于“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以強調“天人并生”、“物我為一”之“和”,提出“調理四時,太和萬物”、“一清一濁,陰陽調和”(《莊子·天運),“與天和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等,而且所論宇宙、乾坤、經(jīng)緯、天地、陰陽、有無、虛實、形神、心物、美善等關系范疇體現(xiàn)樸素辯證法思想,形成中國古代藝術辯證法與審美辯證法傳統(tǒng),構成“和”-“諧”思維及其藝術表現(xiàn)方式與審美方式特點,成為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價值及其重要構成內容。就中華美學精神的哲學根基及其思想來源而言,儒道歷來既有雙峰對峙、兩水分流之區(qū)別,但也有儒道互補、殊途同歸之融合,共同以“和諧”思想體現(xiàn)中華美學精神的包容性、開放性與共生性。

      其三,“人文”核心價值構成。中華美學的人文精神傳統(tǒng)源遠流長,早在《周易》中就提出“人文”說,依托“人文”理念形成中華美學核心價值觀及其美學精神。《易傳》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卦·彖傳》)劉勰《文心雕龍》秉承人文理念與人文精神提出“文心”說,形成文藝及其審美“心學”的人文傳統(tǒng),承上啟下地影響了中國歷代樂(音樂)心、詩心、詞心、曲心、畫心、書心以及樂(“樂者樂也”之愉悅)心、娛心、娛人、自娛等諸說發(fā)展;建構與生成中國文藝美學之心、意、象、境、精、氣、神、趣、骨、韻、味、格、品、逸等人文化、人格化、人性化之元范疇及其范疇群;形成文心、文氣、文脈、文體、文風、文品、文德、文質、文采、文勢及其意境、意象、意味、神韻、氣韻、神思、體性、通變、風骨、滋味、妙悟、境界、知音等文論批評范疇與審美范疇;提出興觀群怨、自然無為、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感物起興、心物交感、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形神兼?zhèn)洹⒃姛o達詁、見仁見智等文藝審美命題。由此構成文藝與美學相輔相成、合為一體的范疇系統(tǒng),構建中國古代文論批評及其美學理論體系,形成具有中國特色與民族氣派的話語系統(tǒng)及其文藝創(chuàng)造方式與審美方式,凝聚成為中華文藝精神與中華美學精神。由此通過“詩教”、“樂教”等文藝教化與審美教育方式進一步推動核心價值觀培育及其核心價值體系構建,使之成為中華美學精神的核心價值及其重要構成內容。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