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國家民委主辦,中共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州委、州人民政府等承辦的“美麗德宏·相約北京——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成就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
德宏州位于云南省西部,是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多種民族在此長期交融交匯,造就了這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傣族剪紙、目瑙縱歌等。這里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有“植物王國”和“物種基因庫”的美譽。
截至2016年2月底,德宏州共有13項“非遺”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包括民間文學《遮帕麻和遮咪麻》、傣族孔雀舞、傣族象腳鼓舞、傣劇、傣族剪紙等。
《遮帕麻和遮咪麻》是一部阿昌族家喻戶曉的創世史詩,用它對阿昌族子孫進行傳習教化。它有唱詩和口頭白話兩種傳承形式,主要流傳在梁河縣九保、囊宋兩個鄉的阿昌族村寨。《達古達楞格萊標》是德昂族民間的一部創世神話史詩,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洪荒時代德昂族蒼涼、悲壯的歷史圖景,被譽為“洪荒時代的古旋律”。《目瑙齋瓦》是流傳于景頗族民間的一部創世史詩,全長8900行,共分六章,描述了從天地萬物的形成、人類的出現到景頗族生產生活的漫長歷史過程,是研究景頗族誕生和遷徙、宗教祭祀起源、婚姻制度的演變、山官制度的產生、民族交往等社會歷史發展狀況的珍貴資料。
傣族孔雀舞是傣族文化的重要標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語匯豐富,形式完整,而且風格突出,舞姿優美。通常在本族的民俗節慶、宗教集會、喜慶豐收、趕擺等場合時節,為增加節慶的熱鬧氣氛,都盛行跳孔雀舞。傣族象腳鼓是傣族標志性的打擊樂器,而象腳鼓舞則是傣族流行最廣泛、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族舞蹈之一。凡節日慶典也都要跳象腳鼓舞,所以傣族把象腳鼓稱為“滾熬”,意為“人的影子”。德昂族的主要打擊樂器則是水鼓,水鼓舞又叫“嘎拱當”。鼓身制作完后,在鼓身的中間挖出一個小圓孔,敲打前裝入一兩斤清水,在鼓面的皮上涂上黃泥,待鼓面和鼓心濕潤后,再把剩余之水倒出來,就可以使用。經過濕潤后的鼓,其音色純正悠揚,韻味別具一格,再配上釵、铓等樂器的伴奏,就更具特殊的藝術魅力。
傣劇起源于古代傣族祭祀時的“儺戲”,每逢節慶日或村寨舉行大的活動,群眾以能看到傣劇為榮,即使請不到專業劇團,也要請業余劇團登臺助興。在德宏,剪紙這門古老的手工藝術,應用得最多的是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剪紙的顏色很講究:喜慶節日時用紅、黃、藍、綠、金等彩紙剪紙;喪事,或在供寨頭神“呂賀芒”與領兵神的小廟里則全部使用白色剪紙。
潑水節是德宏州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清明節后第7至10天,為重要的年節習俗。其中,猶以傣族潑水節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目瑙縱歌節則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節日。它是為祭祀景頗的太陽神“木代”而舉行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動。到時,三山五嶺的景頗族群眾都相聚在一起縱情歌舞,跳目瑙縱歌舞時,人少則上千,多時過萬,故又稱為“萬人之舞”。
澆花節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也是從清明節后第7天開始,歷時3天。節日開始這天,德昂族群眾都穿上節日盛裝,背上從井里打來的清水,帶上早已準備的食物,手捧鮮花,匯集到本寨的奘房中過節。儀式由寨里的長老主持,男青年敲響象腳鼓,女青年合著鼓點跳起“堆沙舞”。其他群眾身背精致的小花籃,手捧竹水筒舉過頭頂,依次往水龍槽里倒水,為佛像沖浴,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