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自在并堅守著——劉勃舒、何韻蘭夫婦的藝術人生

    http://www.tc13822.com 2012年11月30日08:01 徐水平

      劉勃舒和何韻蘭夫婦是中國美術界的熟面孔,人們對他們的人生傳奇、愛情、繪畫作品、藝術觀念和為中國美術事業所作的功業非常熟悉。即使在近幾年里,夫婦倆除了一些社會工作外,深居簡出,很少出頭露面。許多年來,他們沒有在國內認真舉辦過畫展,也沒有出版過較為完整的畫冊,似乎大隱隱于市,又似乎是對時下美術現狀無言的評說。在朋友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劉勃舒夫婦也自覺卻之不恭,便承其好意,出近作以饗觀者。但提出了幾點要求,不張揚,不奢華,不剪彩,不印大畫冊,只當一次老友團聚,談藝述舊。于是,才成全了一次以臺北、北京、珠江、南充等地巡展的美事。

      逸筆寫真骨

      評價劉勃舒的藝術,當從他在新中國美術史上的地位、秉性人格和藝術成就3個方面來說,才能構成他藝術人生的立體圖景。

      新中國美術史是無法繞開劉勃舒的。可以說,劉勃舒個人藝術生涯的展開就是一部鮮活的新中國美術史。而且,由于長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領導職務,劉勃舒不僅親身參與、經歷了60多年來美術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還是很多重大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

      首先,作為徐悲鴻的關門弟子,劉勃舒與徐悲鴻有著情同父子的師生關系。眾所周知,徐悲鴻是新中國美術框架的建構者,對中國美術的教學體系、美術觀念、創作方向等方面有重大的影響。從12歲起,劉勃舒便與徐悲鴻有書信往來,徐悲鴻不僅給少年的劉勃舒以極大的鼓勵,還告訴他以真馬為師、以造化為師的藝術觀念。15歲考上中央美術學院以后,劉勃舒每星期都帶著自己的作業到徐悲鴻家,徐悲鴻會一一作出評點,每次還在劉勃舒的作業上親自下筆改正結構的錯誤。這種嚴謹、科學的藝術態度、誨人不倦的品格讓劉勃舒受益匪淺。

      其次,劉勃舒畢業后留校工作,成為一名教師,與吳作人、李可染、李苦禪、葉淺予、蔣兆和等近代藝術大家朝夕相處。在與這些藝術家的接觸中,劉勃舒深受他們優秀人格的感染,從他們的身上汲取了很多的藝術營養。不為人所知的是,“文革”期間,劉勃舒在中央美院國畫系有一定的職務,盡自己的所能保護了一些身處逆境的老畫家。之后,劉勃舒也一直對這些老藝術家關心有加。

      1985年以后,劉勃舒開始配合李可染主持中國畫研究院的工作。由于當時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轉型時期,成立不久的中國畫研究院(1981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工作展開面臨巨大的困難。劉勃舒以其堅定的信念和不服輸的性格,為新時期的美術事業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經費的籌措,劉勃舒借助社會的力量、海外的支持,將“無米之炊”做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大餐。如“85新潮”期間分別在北京、西安舉辦了3次中國畫研討會,組織全國持不同藝術觀念的著名畫家、理論家討論,以包容的藝術態度宣示中國畫研究院的藝術立場,維護了國畫藝術的地位,推動了新時期中國畫的繁榮。1993年,中國畫研究院與湖北有關機構合作,開始了艱苦的“三峽刻石”大型藝術工程。中國畫研究院還多次召集全國的地方畫院到北京舉辦美術展覽和理論研討會,探討畫院的工作方向,交流創作經驗,將地方畫院團結在一起,極大地推動了全國畫院的創作熱潮和合作精神。劉勃舒還積極開展與海外的藝術交流,多次與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的美術界共同舉辦畫展和研討會,并參與組織了中國畫赴歐美展覽和藝術交流的活動,促進了新中國的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主持中國畫研究院工作的13年期間,劉勃舒還策劃組織了很多大型的美術展覽,有的是為了推出新人,有的是宣示藝術主張,有的是向海外推廣中國藝術,其中,1988年舉辦的“88北京國際水墨畫大展”吸引了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參加,在當年是一次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水墨畫盛會,對以中國的筆墨紙硯為基本繪畫材料的水墨畫的創作、傳統中國畫與現代繪畫的交流、中國畫核心價值的澄清、中國畫邊界的擴展都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接觸過劉勃舒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劉勃舒是一個隨性的人。喜歡他的人認為這是一個率性的藝術家,言談舉止充滿了藝術氣質。不喜歡的人也是因為他的率性。其實,劉勃舒就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痛恨虛偽的人。一個本真的人,去掉了所有的浮華和裝飾,剩下的只有錚錚傲骨和本色人生。在當今的社會里,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將手持大把鈔票的畫商拒之門外,興到之時將自己的畫作隨手送人,有誰還會討厭“空前絕后”、“藝術大師”之類的溢美之詞。

      冷眼觀瞧紅火藝術市場的劉勃舒,對待有藝術天賦的藝術家卻有一副熱心腸。以不阿俗媚世著稱的臺灣師范大學教授、藝術評論家何懷碩用“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來評論劉勃舒無私扶持藝術家的人格,這是何懷碩真誠的稱許。自古以來,藝術都是件奢侈而艱苦的事。劉勃舒出生在江西永新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成為徐悲鴻的關門弟子,也是年齡最小的弟子。徐悲鴻的提攜,成就了一個天賦少年的藝術夢想。劉勃舒將“伯樂”惜才之心薪火相傳,把對徐悲鴻的感激付諸行動,一生中慧眼識珠、傾力提攜的藝術家不計其數。如今,他幫助過的許多畫家已經成長為當今中國美術界的中堅力量。

      我們看劉勃舒的繪畫,早年遵循徐悲鴻的教誨,他在素描、寫生下過苦功夫。從劉勃舒早期的畫馬作品中能夠看到他從徐悲鴻那里繼承的科學嚴謹的寫實精神。正因為有嚴格的造型、審美訓練,才有了今天劉勃舒以草書入畫、“逸筆草草”的繪畫面貌。

      何韻蘭說劉勃舒的馬越畫越像他自己,認為他今年的作品更加靈動、灑脫,筆墨間流露出自在、恣意的心境。劉勃舒畫馬,起筆不論前后,即興而為,但在表現馬的風骨、神韻上極為講究,臉部瘦削,馬腿修長,臀部豐滿,骨骼健碩,姿態桀驁,有橫行萬里之志。

      對于時下盛行的藝術創新,劉勃舒認為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藝術創作、心性修為過程中的一個節點。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說:“跡有巧拙,藝無古今。”技法有巧拙新舊,但古今對繪畫品格的品評標準是一致的。

      經常說“中國現在的藝術存在著泡沫”的劉勃舒,對消除藝術的虛假繁榮有著獨特的思考。劉勃舒認為,藝術家對審美的追求與商家對利益的追求是兩種異質追求,二者的結合只有靠第三者的溝通,這個第三者就是藝術評論。打破藝術市場的泡沫,藝術評論是一個關鍵環節。藝術評論家在寫評論文章的時候,應該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聞者缺點改之,優點勉之,言者一吐為快,旁觀者也可引為警戒。這樣的藝術氛圍,才能形成藝術家率性創作、理論家真誠評論、收藏家真實買賣的良性循環的藝術生態鏈。因此,真誠是刺破藝術泡沫的良方。

      斯馨和天籟

      何韻蘭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音樂使她與劉勃舒走到了一起。何韻蘭的藝術風格與劉勃舒不同,人們喜歡將她的藝術與女性的慈愛和敏感聯系在一起,這是因為她的社會角色充滿了女性的溫暖和慈悲,她的作品充滿了女性的敏感和細膩。走下學院的講壇以后,何韻蘭在創作的同時,還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參加推動環境保護、兒童藝術教育和女性藝術的工作。性情溫雅、舒朗的何韻蘭,內外保持著自然完整的人格,帶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這樣的人格和藝術追求,也體現在她的繪畫作品里,特別是今年的藝術探索中。

      用何韻蘭自己的話說:“自然,不僅僅是風景。”當面臨壯闊的雪山和海嘯時,她的作品里透出對神靈的敬畏和虔誠。當目擊沙化的土地、污染的海濱時,她的作品里透出的是對自然母親積疴羸弱的悲憫。當看到小草蔥郁、繁花似錦時,她的作品中又流露出看見自然母親面頰紅潤的欣喜。經歷了社會工作的磨礪,經歷了廣游沃看、對大自然的激情體驗之后,她的創作也由唯美主義轉為沉郁的人文主義思考,自然在何韻蘭的心中超越了風景,超越了時空,醞釀成為精致的情愫,包孕天地的心象。她作品中浩渺的宇宙、昔日的羅布泊、綠色的生命、被沙漠擠壓的水源、熱帶風暴、海嘯等一向很難入畫的題材,以及敬畏、悲憫、糾結等很難表現的情緒,讓觀者魂牽夢縈、驚心動魄,除了視覺審美的力量,還有觸及人類心靈的愛。(徐水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