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 正文

    用心感悟信仰和人民的力量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9月25日14:52 來源:李曉晨

    56個民族作家走進贛南蘇區——

    用心感悟信仰和人民的力量

      江西贛州,一片到處都是故事的土地,瑞金、興國、寧都、尋烏……兩千多年里,故事自秦至今,生生不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贛南蘇區成為革命的搖籃,留下無數可歌可泣、動人心魄的故事。幾十年后的今天,當人們觸摸著烈士墻上一個個逝去者的名字,繞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井欄,在雨后的樹叢里聽到老母親含淚送子參軍的故事,便會由衷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人民的偉大。

      4月7日,中國作協組織56個民族作家開始了“紅色贛州行”的采訪活動。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書記處書記白庚勝參加了為期一周的采訪考察,這也是中國作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系列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家們走進農村、鄉鎮,與基層建設者、村民座談、交流,聽當地百姓講述革命英雄的故事,透過史料和歷史古跡領略當年革命火種的燎原之勢。許多作家都表示,這塊土地上有許多值得抒寫的故事,其中蘊含的精神正是應當銘記、弘揚的中國精神,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獲得豐富的素材和靈感。這也就像何建明所說的那樣,“贛南蘇區是一片充滿熱血的沃土,當代作家尤其是少數民族作家有必要來這里看一看,了解中國共產黨艱苦卓絕的奮斗歷史,了解革命文學的傳統。如今人們常常會抱怨生活里的不如意和不滿足,作家應該用作品向全社會傳遞正能量。這不僅是一次革命歷史的尋根之旅,也是一次文學的尋根之旅”。

      以史為鏡,堅定信仰才能點亮人生和寫作

      贛南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一磚一瓦,一城一池,隨意指點,都有成百上千年的積淀。江西瑞金,葉坪革命舊址群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誕生的地方。不大的會堂里擺滿木質長凳,泥磚堆砌的主席臺中央懸掛著鮮紅的黨旗,土地人民委員部、內務人民委員部、工農檢察人民委員部……目光掠過這些木牌和陳設,大家似乎回到了上世紀30年代。

      白庚勝談到,歷史總是給人以啟迪和思考,人們在面對歷史時總會產生許多疑問,在對過往的探求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也更加明白如何面對今天和未來。“這一路走下來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們有那么多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學傳統,作家該從歷史中汲取什么營養,又該如何以史為鏡面對當下的生活?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但卻是必須要面對的,這也是作家在深入生活的過程中要尋找的答案”。

      “踏上贛南才知道自己的歷史知識譜系是多么單薄,一張張發黃的照片、一座座沉重的遺址,讓人難以釋懷。”壯族作家馮藝在參觀興國縣烈士陵園時說,那面花崗巖墻上有兩萬多英烈的名字,英雄的土地上十多萬人為了新中國勇敢地犧牲,我仿佛看到成千上萬的蘇區老表歡送紅軍出發,姑娘們含淚唱著“送郎當紅軍,阿哥莫掛心”。這是每一個活著的人都銘記于心的,這是普通人的家國情懷的故事,是關于人性較量的故事,更是追求理想與信念的故事。這些情感、大義與善良,歷經80多年的浸潤,成為這塊紅色土地的基因,浸入了贛南人民的血液。作家應當深入這塊土地,這里有無數寫作的素材,在土地中生長的故事最真實可靠,我要用自己的筆墨,書寫對先烈、未來的呼喚,讓歷史形象地告訴未來,讓信念之火點亮人生。

      在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華屋的山坡上,有一片蔥蘢的松樹林,其中有17棵樹釘著烈士的名字,那就是當地著名的“信念樹”。回族作家葉多多說,走在那兒除了讓她震撼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信仰的力量,直到現在眼前好像還晃動著那片林子。年邁的夫妻把年僅13歲的孩子送去參軍,三年后這個孩子就為革命獻出了生命。瑞金七堡鄉的農民楊榮顯先后將8個兒子送上了革命前線,最終全部犧牲在“反圍剿”戰場上。他們的故事就是選擇,就是信念,就是希望,就是長生不滅的力量。作家應該表達人性中的信念之美,心靈之美,大愛之美,奉獻之美,犧牲之美,那是自己永遠都不會拋棄的文本。

      作家要深入生活,“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1930年5月,毛澤東在尋烏縣寫下了著名的《反對本本主義》,并在其中做出了“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論斷,尋烏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發源地之一。今天,“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對作家的創作也同樣具有啟示性,不到生活最深處去,就發現不了生活和人的豐富性,創作也就失去了植根的土壤。

      普米族詩人魯若迪基對此印象頗深。他認為,中國作協組織56個民族作家走進贛州,對于重溫歷史、珍惜現在、展望未來具有重要意義。走在新中國的搖籃、兩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追根尋源,自己非常感動。他為前赴后繼的紅軍戰士感動,也為中國共產黨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感動。當年提出的那些思想觀點對如今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具有很強的啟示作用。“其實文藝就是如此,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深入生活,不把自己深入到人民之中去,我們的作品怎么會得到人民的歡迎?中國的故事應該由中國作家去講述。”

      藏族作家羅布次仁說,此次贛州之行一路收獲的都是感動。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在平常生活中每每遇到不如意,就會抱怨甚至產生憤恨。我們應該懷著感恩之心面對現實生活,把個人榮辱得失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緊緊聯系起來,才能獲得更大的幸福。文學工作者應該走進生活中,扎根人民,才能創作出無愧時代的作品。

      作家當與自己所處的時代肝膽相照

      贛南蘇區像一個復雜的多面體,有誰都無法取代的值得驕傲的革命歷史,卻也因貧困、落后走出了一代又一代新移民。2012年,國務院通過了《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贛南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村鎮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模范,長岡鄉合富新村便是其中之一。在當地,新建起的樓房與還沒拆完的土坯房形成鮮明對比,80多歲的房主早已喬遷新居。熱情好客的村民見有客人來,非要拉作家們去家里坐坐。自家釀的米酒倒了一碗又一碗,驅散了陰雨帶來的寒冷。炒花生、煮雞蛋,老鄉們用最珍貴的食物表達著幸福和喜悅的心情,講起他們致富的故事。

      “沒想到這里的變化這么明顯”,滿族作家關仁山從土坯房鉆出來,如此感嘆。他說,作家精神資源枯竭的時候多到紅色蘇區走一走很有意義,革命領袖的故事、人民送子參軍的故事、今天新農村建設的故事,都是精彩的中國故事。這是吸收正能量的地方,回去寫作也就有了底氣。通過采訪作家的內心可以不斷調整,要有激濁揚清的勇氣,還要有化丑為美的能力。自己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還要給人民以情感溫暖和精神撫慰,這其實是精神層面上雙向互動。作家所需要的這些精神力量,要經常補充,不斷更新,辦法就是到時代的熱流和普通的大眾中汲取精神力量,作家應與自己所處時代肝膽相照。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