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醫生,筆者對醫療題材的電視劇特別關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以及醫改的深入,各種與身體健康、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有關的問題成為社會熱點,于是電視屏幕上也出現了一批以醫院為背景,反映醫務人員生活、病人喜怒哀樂以及醫患關系的電視劇作品,如《感動生命》、《心術》、《產科男醫生》、《仁心仁術》等。然而這些作品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癥結,降低了作品的藝術質量,削弱了觀眾對作品的認同感,使得作品的審美、寓教于樂功能大打折扣,甚至還有可能對觀眾產生誤導。
醫療題材電視劇固然不承擔醫學教科書的功能,但至少不應該傳播錯誤的醫學知識。可惜,醫務人員專業技術上存在重大缺陷、犯常識性錯誤恰恰是當下醫療題材電視劇最嚴重的癥結。
醫療題材電視劇中,醫務人員無菌觀念不強甚至無無菌意識的現象觸目皆是:如在進行無菌操作(打針、換藥)時不戴帽子、口罩(可能導演擔心觀眾看不到演員的臉),手術前不按規定步驟洗手,有的醫務人員的手剛剛接觸過病人又接觸其他人和物品等,這都是比較低級、明顯的錯誤。
一邊是常識性錯誤不斷,一邊是刻意地為了強調醫生的專業性而亂用醫療手段。在很多醫療題材電視劇中,病人病情突變或抽搐時,醫生一上來就看瞳孔,做心肺復蘇術。其實在醫學上,心肺復蘇術是在病人發生心跳、呼吸驟停時采取的急救措施,并非常規檢查程序,不該用時強行使用有害無利。此外,還有一些類似的缺點如《醫者仁心》被學醫的網友詬病為“藥名混淆”,《感動生命》也被指出存在漏洞如“先打針后消毒”等。
醫學知識的缺席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醫療題材電視劇中醫務人員形象欠佳,這可以說是醫療題材電視劇的癥結之二。一般說來,醫療題材電視劇中只要場景在醫院,醫務人員幾乎無時無刻不穿著工作服到處走,甚至把衣襟敞開,大搖大擺,大呼小叫,嚴重損害醫生形象。有的劇中,醫生上班時間穿著工作服坐在病床或專為病人準備的椅子上,或者把聽診器橫掛在頸后,女醫生、女護士長發飄飄、戴耳環首飾、涂指甲油……諸如此類的鏡頭不勝枚舉,看上去很“瀟灑”,實質上很“弱智”,傷害了醫務工作者的行業形象、個人儀表,使人懷疑其醫德修養。其實,這些做法醫務人員在醫科學校上實驗課時就被明令禁止,畢業實習時繼續強化,參加工作后不可能再出現,否則所在單位要嚴肅處理。
除了形象問題,還有很多情節安排得不合情理,也有損醫務人員的形象。比如醫務人員在病人面前無所顧忌地談論病情,科主任或高年資醫生在大庭廣眾之下毫不留情地訓斥年輕醫生等,這些都是不符合實際、脫離生活的。
癥結之三是劇中的醫生和醫院領導處理醫療糾紛不按法規辦事,讓人看了以后感到中國的醫院秩序十分混亂。現實中的醫院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病人一鬧醫院多半就要賠錢,以不讓事情鬧大,減少負面影響,因為不論孰是孰非,鬧起來對醫院的聲譽都不利。于是,編劇、導演也從現實生活中取材。《心術》中設計一個通情達理的病人家屬——月金的爹和平離開,以表示理解醫務人員已經盡力和醫學并非萬能,但這樣的設計是少數現象,更多的情況下是反其道而行之,編導讓醫療糾紛升級甚至大打出手,以便爭奪觀眾眼球。編劇、導演似乎偏愛通過采取“醫鬧”的方式解決矛盾、設計劇情,以顯示患方的無知、得理不饒人和強勢,強化醫方的“錯誤”和“罪有應得”。這么做的確會讓情節矛盾更激烈、劇情更緊張,但是造成的社會影響也是比較壞的。
實際上,醫療糾紛的解決過去有三種渠道:醫患雙方協商、請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調解、向人民法院起訴。近年還有第四種方法,就是向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提起申訴和要求仲裁。編劇、導演以“醫鬧”方式處理劇情只是一種選擇,劇情的走向有多種可能性,走法律、法規途徑顯得更真實,而且這樣拍也有戲可做,比如協商解決時的斤斤計較,請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調解時技術鑒定過程可以如探案一般吸引人,上法庭時的唇槍舌劍同樣也可以扣人心弦。把戲拍好看的同時傳播正確的處理醫療糾紛的方式,一舉兩得。
以上所說的各個癥結都是在具體的鏡頭、情節處理上,筆者認為的癥結之四則更為宏觀,即思想內容缺乏深度和廣度。
縱觀新世紀以來的醫療題材電視劇,從不涉及醫療衛生歷史,盡量規避醫療技術,不反映重大公共醫療衛生事件,如2003年的“非典”以及此后幾乎每年都發生的“禽流感”,和偶爾發生的食品添加劑事件如“蘇丹紅”“三聚氰胺”等,而這些恰恰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觀眾想看的。此外,大量出現的醫療題材電視劇也不反映長期困擾人民群眾和各級政府的“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以及醫改特別是新一輪醫改的進程,更不用說表現醫務工作者在黨和國家領導下捍衛我國醫療衛生安全以及為建設和諧社會、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所做的種種努力了。
視野狹窄、內容單調、思想膚淺,醫療題材電視劇成為披著醫療外衣的青春劇、倫理劇、愛情劇等。當然,作為一部文藝作品尤其是一部供普羅大眾進行文化消費的電視劇,我們不能對它要求過高,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就夠了,青春劇、倫理劇、愛情劇等也是觀眾所需要的。但筆者認為把前面論及的種種方面做好,顯然可以讓這個類型的作品有更好的發展。
中國醫療題材電視劇的“病”怎么治?筆者認為這個藥方不難開,就是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編導深入醫院生活,寫好一劇之本;演員也要到醫科院校學習,必要時到醫院“進修”;拍攝時藝術創作人員虛心向醫務人員學習,請醫務人員把關。據說,國外影星為了拍好一個修車的鏡頭,要專門向相關技師學習,那么我們為了拍好一部醫療劇,上面開出的藥方不算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