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威尼斯雙年展發展到今天成為特殊的城市產業,是不可復制的奇跡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6月15日12:13 來源:中國作家網 陳履生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在世界上知名度較高的與水關聯度較大的小城,人口34.3萬,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人口和面積大概只有北京朝陽區的十分之一和六分之一,可是,威尼斯的一個藝術雙年展卻攪動了世界,讓許多人癡迷。毫無疑問,能有如此的狀況自有其中的道理。從1894年第一屆雙年展算起,到今年已經是第五十六屆——能夠延續百年,能夠越做越大、越做越強而成為一個與城市緊密相關的產業,能夠被城市所利用并讓很多人癲狂,尤其是能夠讓許多中國藝術家削尖了腦袋往里面鉆,能夠造就在世界上擁躉人數眾多的一族,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盡管在世界范圍內,特別是在中國,對于威尼斯雙年展有著不同的評價,然而,威尼斯雙年展的實際影響力是客觀存在的。對于一個小小的城市來說,實在值得另眼相看。威尼斯的人口和面積相對于北京朝陽區來說只能說是一個更小范圍的片區,能夠有如此一項重要的文化產業,對于這樣一座小城市來說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即便在世界各國的任何一座城市也是意義非凡,可是,卻無法復制。

      在威尼斯,并沒有高大、寬敞、氣派、現代化的場館,所有的設施基本上都是原有的歷史文化遺產。正因為城市中有了這些值得珍重的歷史文化遺產,加之在利用上的保護與開發,使得歷史的遺跡發揮了超于自身的價值。以威尼斯雙年展為個案探討城市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對于中國來說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內容。遺憾的是,我們的城市,如北京的朝陽區,已經拆得差不多而顯現出政府所憧憬的“新北京”的景象,很難尋覓到歷史悠久的感覺。而看看16世紀威尼斯畫派畫家作品中的威尼斯,對照如今這座城市的景觀卻基本上沒有改變。相比較而言,威尼斯如果呈現出的是現代化的“新威尼斯”,是不可能有如今的國際聲望,更不可能有威尼斯雙年展的今天。具體到雙年展自身,其中的高妙之處更是讓人們摸不著頭腦,不知水有多深。關鍵是知道了水很深,還是有人要下去試試,這就實在是太高了,這就是人們常常所說的歷史底蘊。

      威尼斯雙年展的本質是一個國際性的藝術集會,它和過去中國農村里的趕集是一個道理。到了約定的時間,不用宣傳和鼓動,十里八鄉的人就會拿著自己的產品(包括牛馬這些大型的生產資料)和手藝來交易,擺個攤設個點,伴隨著各種吆喝聲。在這個兩年一度的時間里,行內的行外的人都來趕這個集,也有無數來看熱鬧的男女老少,他們如同來威尼斯的旅游者一樣,有的三五成群加入到團體隊伍之中,有的孤身一人獨自施展拳腳;有的是懷有直接的目的,有的只是為了見見世面;有的是策劃,有的是被策劃;有的是賺個缽滿盆滿,有的是花錢還沒有賺到吆喝。這是一個愿打愿挨的買賣。那么,它和藝術的關系在哪里?客觀來說,它只是和藝術相關聯的一種產業,和藝術的關系僅僅表現在和策展人的關系之上。威尼斯雙年展在藝術上的傾向性是很明確的,它與當今國際藝術潮流有著特別的關聯,而這種關聯也只是與弄潮兒有關,并不能反映世界藝術發展的全部。有局限性是正常的,聯合國也有局限性,更不要說小小的威尼斯。認識到它的局限性就不應該放大它的作用與影響,也就沒有必要跟著忽悠。威尼斯雙年展只是適應一部分形態的藝術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家,因此,相當一部分藝術家則不必太在意,更沒有必要去動用政府的力量而使得一項商業化的內容讓藝術貼上一個特定的標簽。顯然,一個群體在這里玩就可以心安理得,放大到政府層面就會有些尷尬而難以自圓其說。

      現在世界上哪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的藝術家那么癡迷威尼斯,也沒有像中國的藝術家那樣趨之若鶩地去趕威尼斯雙年展這個大集。去的還想去,沒去的想方設法也要去,此中莫過于本屆展覽中的中國藝術家占據肯尼亞館的問題,當然,還有藝術家占據其他國家館的事例。像把肯尼亞國家館變成“中國館”這樣的參展,以剝奪肯尼亞藝術家的權利為代價,從而顯現出中國土豪藝術家的面貌,除了以損傷國家形象為代價還能表現出什么其他方面的意義?退一萬步說,就是進入了肯尼亞館成了中國籍的肯尼亞畫家又能怎樣?說出來實在是一件丟人的事情。無疑,各種掮客正利用威尼斯雙年展將其變成一門生意,因此,玩命的忽悠和鼓噪也是造就威尼斯雙年展表面虛熱的原因。

      威尼斯雙年展是五花八門的,主題展、國家館、平行展,令人眼花繚亂。主題展的作品多而雜,有的相當不怎么樣,國家館也是良莠不齊。倒是平行展中有一些確實不錯的作品,有的利用自然環境,有的充分發揮場館特點,重要的是,它能夠讓人們在排他的環境中得以慢慢欣賞,而不像看主題展,如同趕集那樣匆匆從頭走到尾。在形形色色的策展人的周旋下,如此規模的國際集市如果沒有一定的規模是撐不起來的,可以說,一萬個人里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全包括平行展在內的眾多展覽。所以,許多藝術家則是聚集起來造就規模的一分子而已。說到底是陪太子讀書,并沒有實際的意義。在威尼斯毫無規則的小街小巷內有著難以數計的展覽,而在完全要靠步行的威尼斯,要找到它們的所在地實在不容易。規模是顯示在地圖上的,而虛榮則是表現在門可羅雀的空間中,即使在主題展中,所謂的規模面對觀者的行色匆匆,成百上千的作品所帶來的是無限的審美疲勞——行旅中的腳最知道。

      沒有看到具體的統計,不知究竟有多少中國藝術家參加本屆展覽,也沒有人去統計有多少中國人去威尼斯觀摩展覽,更沒有人去統計觀摩展覽的人究竟看了其中的哪些展覽。本來應該利用統計學的數據來評價威尼斯雙年展以說明一些問題,而實際上是很難做到的。在威尼斯隨時隨地都可以碰到一些參展的和看展的中國藝術家、媒體記者以及圈中的熟人,大家經常在打聽誰在哪里?怎么走?這一點在威尼斯絕對方便。這之中可以說只有看徐冰的作品不需要打聽,只要有耐心順著道走就能看到。當然,如果沒有耐心堅持往下走,就有可能看不到中國館。徐冰的鳳凰是本屆威尼斯雙年展中比較出彩的作品。與其以往的展出不同的是,它離開了展館,完全在自然中放飛了他的鳳凰,其規模與效果都讓人嘆為觀止。過去人們糾結于他這件作品自身的問題,現在是將環境因素粘合在一起而表現出了特殊情境中的視覺效果。顯然,如果沒有這個造船的碼頭及其相關的設施就沒有這個鳳凰工廠,也就沒有了徐冰的鳳凰在威尼斯再生的盛景。

      威尼斯,威尼斯雙年展,都是不可復制的。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