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wǎng)>> 電視 >> 創(chuàng)作談 >> 正文

    書寫敢愛敢恨敢擔當?shù)拇髮W生村官 ——訪電視劇《親親阿倫河》編劇孫海波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6月03日10:18 來源:中國藝術報 馬李文博

    《親親阿倫河》劇照

      電視劇《親親阿倫河》由王曉明導演、孫海波編劇,斕曦、劉佩琦主演。主人公楊親親在大學畢業(yè)后考上了阿倫河村的村官,上任伊始,她便提出了一系列“異想天開”的奮斗目標:完成農(nóng)村城市化管理,把單打獨斗的家庭作坊改變成小農(nóng)場、大農(nóng)場、股份制集團公司;完成農(nóng)村城市化模式,爭創(chuàng)“鄉(xiāng)、縣、市文明樣板村” ,讓落后的阿倫河村與城市碰撞、接軌。她大膽的計劃得到了鄉(xiāng)黨委、旗委的支持,卻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和抵制,他們處處與親親作對,親親幾次都差點辭去這個難當?shù)拇骞佟T谒q豫不決的關頭,黨的十八大的召開,會議精神猶如一股春風吹進阿倫河村,也給了親親這個“小人物”強大的動力。在市委書記的鼎力支持下,阿倫河村終于舊貌變新顏,村官變成了董事長,村民變成了“股東” 、董事,原來思想保守的村民也隨之成為積極上進的“好公民” 。大學生村官這一群體將實現(xiàn)個人理想和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緊密地結合起來,為了帶動農(nóng)村發(fā)展這一信念,扎根農(nóng)村,深入實踐。 《親親阿倫河》中大學生村官作為新型農(nóng)民,激蕩著青春的熱血,為農(nóng)村注入了活力。該劇將于近期在央視播出。為了探尋更多大學生村官的成長點滴以及該劇創(chuàng)作中與農(nóng)村生活水乳交融的故事,本報記者對編劇孫海波進行了專訪。

      記者: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打動您的故事有什么?您把哪些有價值的素材寫到了劇本里?

      孫海波:在北京通州區(qū)永樂店采訪時發(fā)現(xiàn)這里有個大學生村官群體,大家住在一起,共飲一井水,同吃一鍋飯,朝出暮歸,過著浪漫而溫馨的集體生活,三十多人分布在三十幾個村子,如同當年的知青,不同的是這些大學生中很多都是黨員,都在村里擔任著村支書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其中有一個女孩子,纖瘦而文弱,有些弱不禁風的樣子,她來自沈陽,父母都是領導干部(也是當年的老知青) ,在她畢業(yè)前夕,為她在省城找了份不錯的工作,但她依然選擇了在北京當村官。我問她是不是為了愛情而留在北京,她莞爾一笑,回答我說,兩年村官屆滿她就回沈陽。我當時有些不解,她說她就是為了尋找信仰,才選擇考村官的;她和很多大學生一樣,大學畢業(yè)離開校門,就像一個風中搖擺不定的風箏,對未來感到迷茫、困惑,無所適從,也許稍不小心就會斷了線……她的話簡潔而不失深沉,久久縈繞在我的耳邊,一顰一笑的樣子映入我的腦海,我把她寫進了劇里,她的很多事兒都在楊親親身上得到了展現(xiàn),是重要的原型之一。還有一個原型,就是已經(jīng)當了村支書的陳染,他是第一批來永樂店的大學生村官,今年已經(jīng)三十出頭,最初讓我印象較深的是他年紀輕輕已是滿頭的白發(fā),與他的年齡不匹配。經(jīng)過交談,我被他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來永樂店已經(jīng)六年,從最初的村主任助理,到現(xiàn)在的村支書,他磕磕碰碰,披星戴月,一路走來,經(jīng)歷了從丑小鴨到天鵝的蛻變,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在他的帶領下,整個村子發(fā)生了變化,他說他要永遠留在永樂店,用青春賭明天,用自己的滿腔熱血譜寫一曲無悔的生命的樂章,不辜負村民們的殷切希望,對得起大學生村官這幾個字!敬佩與感動在我的心里掀起了波瀾,把他很多故事幾乎原封不動地寫進了劇本里。

      記者:在采風中,您對內(nèi)蒙古當?shù)剞r(nóng)村的認識是怎樣的?

      孫海波:在內(nèi)蒙古東部采訪時,幾個小村莊與我結緣,在這里我目睹了當?shù)剞r(nóng)村牧區(qū)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里已經(jīng)完全實現(xiàn)了機械化,擺脫了過去傳統(tǒng)的手工耕作方式,農(nóng)民變成了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工人,其他富余人員搞養(yǎng)殖、搞旅游,生機勃勃,充滿希望,大家彼此真誠,至善至美,滿目憧憬、有目標有追求,一改我對農(nóng)村牧區(qū)的舊時印象。映入眼簾的一幅幅鄉(xiāng)村生活的畫面,如同一幅幅油畫鑲嵌在我的眼前,它們分別是松塔溝、查巴奇、庫倫溝、好力寶、大青溝、扎魯特……它們不僅是鄉(xiāng)村旅游的最好去處,也是城鄉(xiāng)一體化的完美體現(xiàn),是村民們實現(xiàn)“中國夢”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謳歌。

      記者:您是怎么理解大學生村官和農(nóng)民的?戲里的村官和農(nóng)民身上分別有什么樣的特質(zhì)?

      孫海波:“80后”“90后”的大學生村官朝氣蓬勃,是先進科學文化的代表和踐行者,他們?nèi)缤活w顆火種播撒在農(nóng)村廣袤的沃土上,紅紅火火,燃遍天涯。他們是未來中國建設不可多得的棟梁之才,是承前啟后的世紀精英。中國農(nóng)民已經(jīng)不再是過去愚昧與落后的代名詞,很多農(nóng)民都是“50后”“60后” ,都是高中畢業(yè)生,還有很多上過大學,上過夜校,很容易與大學生村官們相處,他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可愛、可親、可敬的衣食父母,他們淳樸、善良、熱情,如高天厚土寬闊可依。戲中的幾個大學生村官用自己的真誠感化了幾個思想上比較僵化的老村民,同時克服了自身的毛病和缺點,村民們很快接納了他們,大家擰成一股繩,共同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譜寫贊歌。大學生村官的到來,給寂靜的鄉(xiāng)村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和科學文化知識,他們本著以村為家、建設鄉(xiāng)村的理念,無怨無悔、甘于奉獻、憨厚樸實的村民則用淳樸的胸懷接納了大學生村官們,如同對待自己的兒女,真誠無私,二者建立起牢固的魚水關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基層建設打下了牢固基礎。

      記者:您怎么設置兩代人、城里來的大學生和農(nóng)民的人物關系?他們之間為什么注定會發(fā)生故事?怎樣化解他們的矛盾沖突?

      孫海波:在內(nèi)蒙古通遼采訪時,老知青劉學通把我領到了一尊矗立在西遼河岸邊的高大塑像旁,那是一群十六七歲的孩子們(當年的知青)圍在一個老額吉(媽媽)身旁,老額吉慈祥可親,孩子們正當青春,翩翩年少。劉學通抬起頭,久久凝望著塑像。他說,這尊塑像是曾經(jīng)在通遼插隊的三千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的知青們共同出資修建的,當年大家懷著滾燙的赤子之心(在城里很多人吃不飽)來到這里,是草原母親給了大家豐衣足食,從不諳世事的少年成長為翱翔天空的雄鷹。而今大家年過六旬,兒孫滿堂,很多人紛紛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聚在一起時大家的共同話題就是科爾沁草原,草原凝聚了大家的愛,大家最想念草原,于是在他的提議下,大家共同出資修建這尊塑像。這么做不僅是為了紀念自己的青春歲月,更是為了報答草原母親恩重如山。談話中劉老告訴我,不僅他選擇留在草原,他女兒大學畢業(yè)也放棄了留在北京、天津工作的機會,毅然決然地回到通遼,發(fā)誓要在這里扎根一輩子。聽罷劉老的講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創(chuàng)作靈感頓開,“兩代知青人,一個中國夢”的主題豁然明朗,鍵盤嗒嗒,一揮而就。

      從北京來的大學生楊親親,是在與父親鬧矛盾、與戀人鬧分手的背景下來到邊塞小城阿倫河當村官的,初來乍到在阿倫河掀起了一陣波瀾,一個個包含著真善美情感的動人故事就這樣發(fā)生在兩代(新老知青)人上,他們彼此的青春故事和夢想,必將發(fā)生碰撞,相互輝映,他們用真情感動彼此,生死攸關之際,滾燙的“熱血”書寫了一段傳奇,化解了矛盾和危機……

      記者:您賦予了大學生村官什么樣的典型性格?

      孫海波:敢愛、敢恨、敢擔當!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做大事!這些在楊親親、柳鍵、錢晉身上的體現(xiàn)較為明顯。

      記者:青春題材和農(nóng)村題材結合起來的難點和關鍵點在哪里?

      孫海波:人物性格的描寫,換句話說這兩種題材就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結合,很難捏合在一起,劇本完成之后,我也擔心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看了樣片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

      記者:在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中,寫一場戲傳達給觀眾最要抓住的是什么?

      孫海波:觀眾的視覺需求(也可以理解成信息傳遞) 。小家碧玉似的劇情難以滿足電視觀眾的胃口,大家更多需要高大上的視覺大餐(懸疑、刺激、有思想深度) ,一個優(yōu)秀的電視劇創(chuàng)作集體就是一群出色的“廚子”的組合,做出的佳肴“色、香、味”俱全,抓住觀眾的心,滿足觀眾的需求。

      記者:因為很多觀眾還沒看到這部劇,有些年輕觀眾一聽到農(nóng)村戲就有落伍的看法,您覺得這是為什么呢? 《親親阿倫河》有哪些不同于以往其他農(nóng)村戲的地方和吸引觀眾的看點?

      孫海波: 《親親阿倫河》其實并非是一部農(nóng)村戲,確切地說它是一部發(fā)生在原野鄉(xiāng)村的青春勵志戲,它和農(nóng)村戲有概念上的區(qū)別。很多觀眾由于對農(nóng)村戲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某某愛情、某某鄉(xiāng)村的模式上,造成了一定視覺疲勞,產(chǎn)生了厭倦的想法,這是可以理解的。 《親親阿倫河》和農(nóng)村戲的區(qū)別就在于我們給農(nóng)村注入了大量的先進思想和文化信息,讓躁動的青春植根于廣袤的沃土,讓舞動的心安靜下來,讓劇中人找到人生的目標、信仰。還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扣人心弦的故事,水到渠成的表演,都是這部劇的最大亮點和看點,相信很多年輕觀眾會喜歡。

      人物概念化、符號化或宣傳味兒太濃是很多電視劇的通病,為了避免這些,我盡量不給劇中人“戴高帽” ,遵循說“人”話,做“人”事的創(chuàng)作原則,盡量讓劇中人活起來、火起來,讓他們走近觀眾,讓觀眾接納。

      記者:這部劇您有什么想要傳達的理念?

      孫海波:青春短促,歲月珍貴,很多人沒有珍惜這段流金歲月,浪里行舟,未能揚起信仰的帆,結果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到最后,空悲切,白了少年頭。正是基于此,在深入思考之后,我用了僅僅三個月時間創(chuàng)作了這個劇本,我為活靈活現(xiàn)的劇中人物所感動,他們不是頹廢的一代,是奮起的一代,是高擎著理想的大旗實現(xiàn)著夢想的一代,大學生村官是播火者,是共和國未來的接班人,是民族振興的階梯,有了這樣一群人,中國何愁無希望!在本劇拍攝過程中,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猶如一股春風,為推進社會主義文藝創(chuàng)作指明了方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了動力,拍攝以中國夢為主題的青春勵志電視連續(xù)劇《親親阿倫河》 ,就是要緊緊圍繞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宗旨,把千千萬萬大學生村官尋夢的理想展示出來,追夢的奮斗過程表現(xiàn)出來,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激發(fā)人們?yōu)閷崿F(xiàn)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