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正在央視一套播出的電視劇《于無聲處》,是我首次涉足國家安全題材的創作。這部劇準備了近3年,編劇高滿堂和總制片人隆曉輝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并采訪了眾多國安工作人員,當我第一次與國安工作人員面對面時,他們的平凡與樸實也打消了此前的一切設想。就像一塊礁石沉在水底,他們默默無聞地守衛著國家安全,有的人一干就是一輩子,有的人甚至一輩子追蹤同一個案子。究竟是什么支撐著他們?在許多人注視金錢、注視利益的今天,有兩個字也許我們忘記了,那就是信仰。沒有信仰,你如何解釋他們義無反顧、無所畏懼,在利益面前不為所動,一生為了一個目標始終不渝?這種真實的生活本質,讓我們不敢怠慢。這部電視劇里,英雄不高大、情節不驚險、生活不狗血,我們透過個體生命的一點一滴、一顰一笑,表現生活的生氣和靈氣,折射國家語境的內涵。它也告訴我,任何影視作品都應該緊緊地盯住人,把人物寫得真實可信,寫成獨特的“這一個”。
今天的熒屏和銀幕,我們并不缺少離奇的橋段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情節,缺少的恰恰是能夠得以觀照自我的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就像演員,一輩子即便演過幾十個角色,如果找不到自己,總是重復別人,恐怕永遠也不會被觀眾記住。如果我們的創作者都能找到真實的本性,展現真性情,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人云亦云。讓有個性、活潑潑的生命個體呈現出來,觀眾也會透過他們來反觀自己,反觀自己的活法和人生的價值,這是一個導演的基本責任。
今天的熒屏和銀幕,已經被太多人視作一門算術、一門生意,卻遺忘了更為根本的藝術本性和創作責任。不論時下流行的各種概念多么天花亂墜,我依然相信,好生意的前提一定是好作品。觀眾觀賞一部影視劇,其實就是與創作者進行的一次平等、友善、真誠的精神上的交流。因此,評價一部影視作品最重要的指標不應該是收視率和票房,而應當是它的生命力。生命力,就是你的作品、你的故事在觀眾的心里留下了烙印,讓他愿意與你重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根據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直到今天還在不斷重播,30年前的電影《五女拜壽》在今天的農村仍然有人緣,這都源于它們的藝術生命力。
世界上總有道、理二字,創作也有道和理。作為導演的道理,就是在作品中做真誠的、負責任的表達,給人以美好和力量。
(作者為影視劇導演,本報記者任姍姍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