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文學評論 >> 正文

    不退休的人生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5月08日11:51 來源:中國作家網 趙伯仁(滿族)

      回族作家李士杰主編的新書《我們的退休生活》,像是一部圖文并茂的相冊。而作家張抗抗在序言中首先回答了書中的“我們”是誰:“我們是老知青、老大學生、老職工、老教授、老作家、老藝術家。我們曾是青春煥發、曾是熱情澎湃的‘40后’或‘50后’一代人。而如今,我們正在或已經無可挽回地步入了暮年……每個人的一生,最終都將退出自己習慣了的職業生涯、開始‘全職休假’的晚年生活。”

      這是一個契合時代脈搏的命題,因為中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特別是首都北京,老齡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13.66%,而且還會不斷增長。何以“老而有人養、老而病可醫、老而得其樂”?書中以各種不同身份的退休人士的視角,敘述了退休者曾經的迷惘、退休后的樂趣以及退休者的思考與追求。那一篇篇關于“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精彩描述,讀來令人受益匪淺。

      作為“80后”,我的人生字典里還沒有任何關于退休的字詞。人老了什么狀態?退休后到底會是什么樣?這本書給了我們滿意的回答:“我們退休了,退休后,我們做些什么?早起晨練,午休養神,書法繪畫,下棋釣魚,唱歌跳舞,旅行交友,有氧運動,讀書吟詩,上網微信,股市理財,帶孫遛狗,種花養魚……”

      書中的多篇文章令我感動。例如,《一生考察并記錄北京古建結構的孔慶普先生》中,孔慶普自22歲從事修繕和拆除古建筑工作,退休后把自己數十年修繕和拆除城樓、牌樓、橋梁的工作筆記,包括大量手繪結構圖和數百幅照片,一一輸入電腦。這位86歲的老人,完成并出版了他的心血之作《北京城樓和牌樓結構考察》和《中國古橋結構考察》,讓我們透過歷史重重,看到北京的紅墻綠柳,感受到在那些消失和殘存的城樓之中的歷史滄桑。

      《老農民的文字夢》中的老農民許福元,在退休后參加太廟文化宮第九期文學班,到首都圖書館、東城區圖書館聽名家講堂,到中國現代文學館、北大中文系旁聽,一篇篇文章見諸報端,至今出版了詩集《早春》、小說集《半夏》《仲秋》、散文集《瑞冬》等多部作品。許老之聰明、勤奮,實乃老而有為之楷模。

      歲月無情,每個人都會漸漸變老;歲月有情,每一位老人都是一部活的歷史。老人蹣跚的腳步猶如一行行詩句,老人臉上的每一道皺紋都是一幅幅生活巨畫,老人飽嘗的苦辣酸甜是一支支勵志大歌;老人一生積攢的經驗和教訓,是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

      李士杰是“50后”、“老知青”,不僅有北京爺們兒助人為樂的俠義爽氣、喜好讀書寫作的文人氣,還有一種執著奮進的“北大荒精神”。一年一本書,這是李士杰十幾年前的諾言,如今他仍然堅守不渝,雖六十有四,年年有新著。用他自己的話說,退休以后,我們活得更精彩了。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