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人物檔案:
烏日娜,鄂溫克族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學聲樂教師,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創始人之一,首部鄂溫克族大型舞臺劇《敖魯古雅》總導演。
夢想:
把關于民族藝術的一切做到最好。
追夢宣言:
“我喜歡民族文化,喜歡其中的正能量,我只是想堅持藝術的品質。”
呼倫貝爾草原上飄出的金鳳之聲
說起烏日娜,很多人會想起《吉祥三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
2005年,烏日娜的丈夫布仁巴雅爾的第二張音樂專輯《天邊》發行。《吉祥三寶》作為專輯里的第一主打歌一經推出,便迅速流行起來。2006年除夕之夜,《吉祥三寶》在央視春晚亮相后,受到全國億萬觀眾的好評。時至今日,在許多公共場所依然能聽到這首用蒙古語和漢語交替演唱、傳遞著家的溫馨的歌曲。
對于普通聽眾而言,烏日娜是伴隨著《吉祥三寶》的歌聲走進大眾視線的。而在聲樂界,烏日娜這個名字早在30年前就為人所知。
烏日娜出生在遼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藍天作幕,綠草如毯,在這天然的舞臺上,烏日娜帶著與生俱來的音樂稟賦,度過了與歌舞相伴的年少時光。1980年,懷著對藝術的無限憧憬,烏日娜考入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藝術學校學習聲樂。畢業后,她進入呼倫貝爾盟歌舞團工作。
1984年,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到呼倫貝爾招生。烏日娜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珍貴的深造機會,師從著名民族聲樂教育家糜若如。烏日娜在保持本民族歌唱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努力學習中西方聲樂技巧,入學第二年就獲得全國第一屆少數民族聲樂比賽“金鳳獎”、中國作品聲樂比賽第一名,而她演繹的《鄂溫克酒歌》、《白駱駝》,也成為少數民族音樂的經典之作。
1988年,烏日娜舉辦了中央民族學院首場畢業生獨唱音樂會。她演唱了16首不同風格的歌曲,全面展示了自身的專業水平與藝術品味。著名聲樂家管林觀看演出后,撰文稱贊:“一位少數民族的歌手,能演唱多種不同風格的作品,并且能演唱得比較完整,確實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烏日娜的畢業音樂會,是培訓少數民族歌手教學中成功的一例。”
畢業后,烏日娜留校任教。她在糜若如、金鐵霖、王秉銳等名師的指點下,繼續深入學習歌唱藝術,成為鄂溫克族第一位聲樂碩士,之后又遠赴俄羅斯求學并在當地舉辦了三場音樂會。
時光荏苒,在不斷的學習與積累中,昔日聲樂界的新星,已然成長為大眾喜愛的歌唱家。
創辦兒童合唱團,把民歌種在孩子的心里
2013年3月25日,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大劇院座無虛席。國家主席習近平、俄羅斯總統普京與5000余名觀眾一起欣賞了“中國旅游年”開幕式文藝演出。這是一場代表國家實力并體現中國文化魅力的高水平演出。作為中方演出團體代表,內蒙古自治區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的孩子們,深情地演唱了《夢中的額吉》、《額呼蘭德呼蘭》兩首歌。習近平對合唱團的演出給予了高度評價,普京也連連翹指稱贊。
烏日娜是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的創始人之一、首演總導演。該團成立于2006年,由來自牧區、農區、林區的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等少數民族的孩子組成。他們演唱的曲目,以在草原、森林中代代相傳的童謠和民歌為主。
“創辦這支合唱團,是因為受到了《吉祥三寶》的啟發。其實,只要歌曲好聽,大家并不在乎用什么語言來唱。我的家鄉有那么多民歌,要想讓它們傳下去,一定要讓下一代從小學起。”烏日娜說。
最初加入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的37個孩子,是烏日娜和布仁巴雅爾深入牧區逐個挑選出來的。除了音樂天賦,他們還格外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比如是否會拉馬頭琴、跳民族舞,是否會用母語唱民歌等。
“民歌中保留著大量歷史、文化信息,一定要用方言唱,才能保持住有特色的東西。比如,布里亞特民歌,一定要用布里亞特方言唱;巴爾虎民歌,一定要用巴爾虎方言唱。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如果從小把他們帶好了,那會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烏日娜說。
多年來,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用稚嫩的童聲,唱著流淌在民族血脈里的歌,在世界各地成功演出。2012年,聯合國為合唱團頒發了“人類的愛心公民:音樂與發展”獎項。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說,少數民族孩子們用歌聲傳播家鄉的草原文化,以充滿希望的旋律為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生動的例證,同時也證明了音樂超越國界,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
導演舞臺劇《敖魯古雅》,振興使鹿部落文化
從2011年起,每年暑期,舞臺劇《敖魯古雅》都會在呼倫貝爾駐場演出。這是鄂溫克族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大型舞臺劇。它以鄂溫克族使鹿部落的歷史文化為背景,以女酋長瑪利亞·索為原型,講述了一位鄂溫克族少女與青年獵手的動人愛情故事,再現了鄂溫克族使鹿部落游獵生活的原貌,唱響了鄂溫克人感恩自然、尊重生命的贊歌。其中,不僅有活靈活現的“鹿舞”、 “仙鶴舞”,還開創性地以舞臺形式展現了國家級“非遺”薩滿舞。
“居住在大興安嶺深處的鄂溫克族使鹿部落,雖然只有兩百多人,卻擁有獨特的文化。剛開始創作《敖魯古雅》的時候,我們只是想試一下,往好里做。現在回想起來,這件事做對了,它的價值正在逐漸顯現。”《敖魯古雅》總導演烏日娜說。
2008年,應根河市政府邀請,烏日娜與布仁巴雅爾投入了《敖魯古雅》的創作。歷史上,鄂溫克族既沒有本民族的電影,也沒有舞臺劇,一切都得從零開始。他們不僅千方百計地搜集關于鄂溫克族使鹿部落的文獻資料,還深入大興安嶺,甚至赴俄羅斯遠東地區鄂溫克人生活的地方考察。
在大興安嶺,烏日娜通過無數次深聊,走進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酋長瑪利亞·索的世界,找到了《敖魯古雅》的靈魂人物,獲得了取之不盡的素材與靈感。在一個干旱的夏季,烏日娜去老人家中采訪。突然,天降甘霖,瑪利亞·索高興地說:“別人的孩子,翅膀硬了就飛走了;我們的孩子,翅膀硬了又飛回來了。看,上天都感動得落淚了。”當風吹動樹葉嘩嘩作響時,老人又意味深長地說:“樹都是有生命的。它們是在為你們的歌聲鼓掌。”
2011年,《敖魯古雅》在北京保利劇院首演,從未走出過大山的瑪利亞·索應烏日娜之邀,辦了有生以來的第一張身份證,帶著她的馴鹿參加演出。謝幕時,90歲高齡的瑪利亞·索主動唱了一首鄂溫克族民歌。觀眾為鄂溫克族深厚的文化以及瑪利亞·索的精神所折服,全場起立致敬。當掌聲如潮水般響起,這位久經風霜的老人熱淚縱橫。
5年來,《敖魯古雅》一路載譽,在全球進行了400多場演出。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在這臺舞臺劇的推動下,旅游業快速發展,當地百姓因此增收,而曾經淡出生活的鄂溫克族傳統文化,也呈現出勃勃生機。如今,以《敖魯古雅》為教學資源的小鹿兒童藝術團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已初具雛形,作為創辦人,烏日娜與她的友人正在加緊籌備該團的首部劇目《母鹿之歌》。
“真實的東西,才有生命力。《敖魯古雅》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但是原始的素材都是真實的,這樣才能幫助觀眾很好地認識鄂溫克族文化,并為后來者提供參考。這臺劇目讓我真正認識了使鹿部落。要想真正幫助他們,就應該讓他們自信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烏日娜說。
躬耕講臺,培養民族音樂的新銳力量
前不久,烏日娜帶著自己的學生阿莉曼做客天津武清電視臺《美麗56》節目。她們不僅介紹了鄂溫克族歷史、文化,而且載歌載舞,生動地演繹了鄂溫克族薩滿文化。而在這個5月,“烏日娜師生音樂會”也將在北京舉行。在中央民族大學聲樂講臺上躬耕了27個春秋的烏日娜,希望以這種方式把民族音樂新人推向前臺。
大學畢業時,烏日娜原本可以選擇進歌舞團工作。然而,想起父親的夙愿,她最終選擇了走上三尺講臺。“我的父親小時候沒條件上學,但是他很敬重知識淵博的人。在他心目中,老師是最偉大的,能教育很多人。”烏日娜說。
多年來,有300多名學生在烏日娜的指導下茁壯成長。其中,有被譽為“蒙古之花”的烏蘭圖雅、“蒙古公主”哈林、“侗族歌王”王馨、“中國達人秀·天使的微笑獎”獲得者烏達木、鄂溫克族青年歌唱家其其格瑪等。他們已經成為民族音樂的新銳力量,在各種舞臺上釋放著傳統與創新碰撞的光芒。
烏日娜很享受跟學生們一起唱歌、上課的過程。“我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有漢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鄂溫克族等多個民族。他們有很高的音樂天賦,還帶著不同民族文化的底色,我只是給他們一些聲樂知識方面的指導,他們卻為我提供了更多值得吸收的東西。”她說。
烏日娜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在她的時間表里,幾乎沒有雙休日。說起這種近乎執著的工作狀態,她會笑著引用女兒的評價:“水瓶座的人就是這樣,認定了,就非做不可。”
“我喜歡民族文化,喜歡其中的正能量,我只是想堅持藝術的品質。”烏日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