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臺灣民族志電影《讓靈魂回家》:講述博物館與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的復興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4月17日13:30 來源:中國民族報

      在“2015年中國民族題材紀錄片回顧展”中,包含了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臺灣民族志電影的展示。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臺灣人類學家胡臺麗的作品《讓靈魂回家》。

      胡臺麗,臺灣著名人類學者,民族志影像工作者。她可以說是臺灣第一個拍攝人類學紀錄片的工作者,同時又是人類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她一面拍攝民族志紀錄片,一面以影像輔佐人類學研究,以影像紀錄臺灣人類學,開啟臺灣人類學界的“新面向”。

      “時間的流逝,帶走的不再只是長者的靈魂,此時部落的靈魂也悄悄地消失。”這是紀錄片《讓靈魂回家》開篇的序言。這部作品,講述了臺灣阿美人太巴塱部落回收祖屋柱子,重建祖屋、迎回祖靈的故事。

      在臺灣母系阿美族文獻中,最有名的太巴塱Kakitaan祖屋是一個神圣的象征之地,既是Kakitaan的住地,也是部落的核心。祖屋的柱子上有許多圖紋,講述著這個太陽母神后裔的神奇傳說。自日本占領臺灣后,太巴塱部落的領導家族Kakitaan的地位開始衰落。Kakitaan家族的儀式逐漸被簡化和取消,家族的祖屋被征用為部落的公房。

      1958年的那場大臺風將祖屋吹倒后,其中幾根刻有祖先雕像的木柱,被當地博物館收藏。太巴塱部落的Kakitaan文化所剩無幾。近年來,部落中一些文化工作者想通過重建Kakitaan祖屋、從現存于“中央研究院”的柱子中迎回祖先的靈魂等一系列方式,恢復部落的Kakitaan文化。重建過程非常艱難,涉及復雜的社會關系。部落已不是當初的體制,Kakitaan的身份地位也已不再重要。但是,在協調了多方關系之后,一幢供奉祖先靈魂的祖屋還是重建起來。

      從某種角度來看,這部影片在展示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復興的同時,也從側面展示了博物館對于臺灣少數民族文化復興的重要作用。民族博物館之“物”,記載和保存了少數民族歷史上某個階段的文化印記,是文化的積淀和文化記憶的物質體現。因此,博物館之“物”能傳承文化之“憶”。比如,在該電影中,研究院對太巴塱部落祖屋柱子的收藏,就對太巴塱部落文化的搶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近20年來,產生了一大批以創生和貯存臺灣世居少數民族集體記憶為主旨的博物館。這成為臺灣“新博物館運動”的潮流之一,顯示出博物館與民眾文化認同塑造的密切關系。

      據悉,臺灣目前約有30多座民族類博物館,分布于臺灣5市5縣和18個鄉鎮公所。其中,既有綜合研究各族群文化的大型博物館,也有專門展示某一族群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既有由政府支持的非營利性博物館,也有依托私人收藏和投資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有的主要依托大學等科研機構開展工作,有的則面向世居少數民族小學生進行宣教;有的以展示、研究民族文物為己任,有的則側重民族文化的展演。

      這些博物館共同致力于臺灣世居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與傳播,守護臺灣古老的文化記憶。它們就如同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展示窗口,讓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體會到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實現了文化根脈的延續、精神內涵的傳承。記者 錢麗花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