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視野聲音 >> 正文
由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承擔的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人才培養項目,“全國少數民族戲劇創作培訓班”于3月28日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開班,來自少數民族分布較廣的12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包含藏族、壯族、彝族、傣族、白族等多個民族30名劇作家正在接受培訓。項目為期一個月,在進程過半之際,記者采訪了培訓班負責人、部分學員,請他們結合自身研究、工作情況,就戲曲界普遍關心的少數民族戲劇獨特性與重要性、編劇人才培養等問題發表了看法和建議。
“少數民族戲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以其美輪美奐的表演方式和豐富厚重的內容而令人激賞,更由于這些精美的形式所承載的各個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哲學感悟和美學理念,成為標識民族文化、民族文明的符號與代碼。” 談到少數民族戲劇重要性的同時,項目負責人、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常務副會長劉彥君感嘆:“由于歷史的原因和時代局限,民族戲劇的發展遇到了瓶頸。”在劉彥君看來,目前阻礙少數民族戲劇發展的一個重要困難就是“劇本荒”,那些具有足夠民族歷史元素、民族文化元素的優秀作品,越來越缺乏,尤其是在少數民族戲劇作品的創作中。
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話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的李小淵認為,制約本地戲曲發展的原因除了市場等因素之外,也有院團本身的原因。本地劇團推大戲,總想邀請北京、上海的著名編劇與導演,創作水平的高低且不論,這些人必須是業內專家,有關注點,有話語權,演出資源豐富。這些優勢是當地的創作者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即便本地創作者創作水平再高也無人問津。而且這些編劇、導演帶來的都是團隊,音、美、服、化、道打包作業,數百上千萬元的投資全花在了外面,加劇了本地創作土壤的惡化。
“一部部所謂的大戲評完獎后刀槍入庫、放馬南山,只是造了些繁榮的假象。”李小淵感慨地提到傳統民族戲劇本飽受沖擊,長此下去前景堪憂,“寧夏地方戲曲種類有花兒劇、眉戶戲、秦腔等,最具民族地方特色的當屬花兒,花兒一直是寧夏回族人民廣泛流傳的藝術形式。近年來這一地方戲種的發展并不樂觀,目前能演出該劇種的專業院團較少,多是民間藝術團隊以小戲的形式活躍在鄉間。”
當記者問道如何改觀少數民族戲劇“劇本荒”現象時,受訪者們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編創人才的培養問題。劉彥君從戲曲界的宏觀環境分析,“劇本荒”和現階段國內編劇隊伍的年齡斷層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上世紀由各大戲劇團體培養出來的老一輩編劇如今都已經退休,即便繼續進行劇本創作,無論是寫作思路還是手法,都較難完全符合當下觀眾的審美及價值需求。而正在成長起來的編劇新生力量則又顯得后勁不足。一部作品成功之后,很難有第二部、第三部有影響力的作品出現,這些因素都在阻礙著好劇本的出現。“雖然一些大專院校也設立了編劇專業,但學院式教學使編劇專業學生所學課程偏重于藝術素養的提高,與社會需求之間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甘肅省天祝縣民族歌舞劇團團長錢華千也認為,人才的欠缺是制約少數民族戲劇發展的主要原因,畢竟少數民族戲劇創編人才的培養難度更大,原因是有些人才屬于民間傳承或傳授,有些屬于國家培養。如何培養、涌現更多的相關人才,在全國層面上看,還沒有較普遍、很有效的辦法。
“藏戲是特殊的表演形式。不了解藏文化,不了解藏戲特性,就寫不好藏戲。”國家二級藏戲編劇、來自西藏自治區藏劇團的丹增措珍也共同呼應說:“在政府關心下,西藏的藏戲生存環境大大改善了,觀眾很多,除了專業演出團隊,還成立了很多民間的藏劇團,幾乎遍布西藏每個縣、每個鄉。但是對比演員隊伍,專業創作人員還是很缺乏。”他建議,從藏戲演員基礎上培養創作人員,寫藏戲需要作者文化底子能豐厚一些,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書呆子不適宜寫藏戲,我們要注意寫戲和寫詩歌、小說是兩個路子。
同是藏戲創作者,來自青海省藏劇團的編劇黑雪說到青海藏劇團的光輝歷史很自豪,該團的《意樂仙女》、《蘇吉尼瑪》、《藏王的使者》等在傳統藏戲的基礎上重新創作的優秀劇目,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鮮明的民族風采,感人的藝術形象。然而,戲曲受到影視藝術等多元文化藝術樣式的沖擊,這也波及少數民族戲劇的創作,在青海藏區編劇人才就相對不足。文學界人士多去寫作小說、詩歌、散文,寫戲的人相對較少,很大的原因就是寫戲影響往往不大,難度卻很高。他還特別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機會到專業的藝術院校進修,深入學習戲曲藝術特點以及借鑒成功者的專業創作技巧。
錢華千認為,除了人才問題外,少數民族戲劇發展存在的問題還受以下幾個方面制約:民族地區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少數民族戲劇觀眾主要在農牧區,由于居住分散,沒有好的固定的劇場或舞臺,導致演出和看戲困難。另外,很多基層演出團體基礎設施落后,資金較短缺。
盡管受訪者談到了少數民族戲劇目前存在發展瓶頸,但他們也強調必須認識其珍貴性和重要性:在強化本民族、本地域的觀念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方面,民族戲劇擁有重要作用。除了娛樂功能之外,它的其他功能如儀式—文化功能,在建構公共話語空間,以及凝聚文化認同等方面,都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訓班工作、學習人員共同呼吁更好地發展少數民族戲劇,并從不同角度給出了意見和建議。
“國家加強少數民族戲劇人才培養,加強少數民族地區及演出團體基礎設施建設及資金短缺等問題,制定有效政策是振興少數民族戲劇發展的關鍵。” 錢華千說。
黑雪講道:“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成立專業的藏劇團,對藏戲發展起到了很好促動作用,現在藏戲列入非遺保護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更多重視以及更多資金的資助,民間藏戲團發展情況也比較樂觀。希望日后戲曲發展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好。”
劉彥君認為,編劇人才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只有編劇們都能從自身的業務素質一點一滴地修煉,才可能讓人才隊伍的培養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對于社會來說,多方聯動來保護編劇的知識權益,提高編劇的收益水平,通過法律和組織的社會影響力來保護編劇的著作產權等,應能有效地促進編劇隊伍的穩定和壯大。
她介紹,此次培訓班就是試圖解決以上問題的一次嘗試,除聘請了著名學者、資深編劇進行授課之外,還將課程培訓與作品輔導、交流,戲劇精品觀摩等結合起來,以確保培訓班學員在學業結束時不僅收獲到書本上的專業知識,更力圖使創作實踐上開闊眼界,實現 “層次性、全面性和針對性”等多方面的預期目標。記者 劉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