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蠶絲織繡之美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4月10日12:06 來源:中國作家網 郭 圖
    香云紗染整技藝香云紗染整技藝
    楊光成,楓香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光成,楓香印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繡制馬尾繡作品繡制馬尾繡作品
    傣錦傣錦
    壯錦壯錦
    汪國芳,羌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汪國芳,羌族刺繡代表性傳承人
    吐熱艾力·阿吉,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吐熱艾力·阿吉,新疆維吾爾族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土族盤繡作品土族盤繡作品
    水族馬尾繡作品水族馬尾繡作品
    苗繡作品苗繡作品

      絲綢,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明,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這細密的絲線經緯縱橫,把這大自然的寶貴饋贈和祖先的偉大智慧緊緊地交織在一起,絡繹不絕,代代相傳。幾千年來,絲綢和絲綢文化已經深深地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文化認知,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遺產。

      為了保護和傳承中國的絲綢文化,國務院已將與蠶絲織繡相關的77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于2013年啟動了與“蠶絲織繡”相關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的專題文獻資源采集工作,目前已在國圖網站“中國記憶”專區發布了相關專題片。此外,還編輯出版了《中國記憶叢書·絲綢中的記憶》,全面介紹了與“蠶絲織繡”相關的“非遺”項目。下面介紹其中的幾個少數民族“非遺”項目。

      土族盤繡:2006年,土族盤繡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它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復雜巧妙,匯集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盤繡以母女相傳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間傳承。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以絲線繡制。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其針法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耐用。

      傣族織錦技藝:2008年,傣族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為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傣族織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織造時傣族婦女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擋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后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傣錦。傣錦多以白色或淺色為底色,所織的鳳凰展翅、大象、塔等圖案,均有豐富內涵,比如代表吉祥、力量和豐收等。傣錦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還服務于人們的宗教活動,是賧佛的主要用品。

      水族馬尾繡:2006年,水族馬尾繡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為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它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水族馬尾繡工藝有自己獨特的制作技藝與方法。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制繡花線。再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繡線盤繡于傳統刺繡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然后用7根彩色絲線編制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最后按照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繡出其余部分。其他民族的刺繡技藝也用馬尾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將之用于背帶、翹尖繡花鞋和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等。

      壯族織錦技藝:2006年,壯族織錦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壯錦是在裝有支撐系統、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上,以棉紗為經,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采用通經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藝術品。真正能夠稱為“壯錦”的紡織品出現于宋代,距今已有900多年。壯錦是少數民族織錦中惟一一個需要挑花結本的錦,結實耐用。傳統的壯錦圖案來自壯族婦女對大自然的觀察、感悟與想象,圖案多選自生活中的可見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紋樣,顏色多以大紅、杏黃、翠綠或純白作底色,用對比強烈的色彩作花,濃艷粗獷,生意盎然。

      苗  繡:2006年,苗繡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為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苗繡通過苗族女性“母女相傳”、“鄰親傳授”世代傳承,流傳在貴州不同地縣的苗繡有著不同的形式與風格。苗繡的圖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運用各種變形和夸張手法,并大膽使用多維立體造型和型中型的復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征等表達技巧,表現苗族創世神話和傳說。由于苗族沒有文字,苗繡成了本民族歷史和傳說的載體,在苗族的日常生活、節日慶典及擇偶、婚喪、宗教等儀式中得到廣泛的運用。

      羌族刺繡:2008年,羌族刺繡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地區為四川省汶川縣。羌繡是在繼承古羌人挑花刺繡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的。主要分布在汶川縣的兩鎮四鄉——綿虒鎮、威州鎮、龍溪鄉、克枯鄉、雁門鄉、草坡鄉,刺繡的針法除多采用挑花外,尚有納花、纖花、鏈子扣和平繡等幾種。羌族挑繡圖案的題材,大都是反映現實生活中的自然景物,豐富多變的圖案承載著遠古羌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無論是在羌族群眾的腰帶、衣裙、圍腰、鞋帶上,或是在婦女的頭帕、袖口、衣襟甚至襪底上都隨處可見。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