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把成功的啟示變成自覺的機制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4月07日09:56 來源:中國文化報 酈國義

      根據路遙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贏得了觀眾,在全國衛視的收視率已經名列前三,網絡點擊量總和也已高達20億,這已經成為一個文化熱點、一個文化現象。它的成功,給我們影視劇創作生產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借鑒這些成功的經驗,總結、提升、發育成我們組織引導創作的自覺的工作機制,這將對我們促進影視業健康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成功,當然首先是因為它的內容。路遙30年前創作的這部小說,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陜北的兩位年輕人和當地的基層干部在社會轉型初期,改變人生、改變社會的故事,這在當下實現中國夢的奮斗征程中,為千千萬萬個受眾尋夢、逐夢、圓夢提供了正能量。而習總書記在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會上和曹可凡的一席對話,吸引了更多觀眾去觀看這部電視劇,網絡點擊量爆發式增長。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改編創作堅持了路遙的價值觀,堅持了路遙的創作理念,秉承了路遙鍥而不舍的文學和人生追求。小說《平凡的世界》的創作、發表和出版的過程歷經波折,當時的文化和文化開放,西方文學流派和文藝思潮使文學創作呈現活躍多元的景象,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迷茫和問題。當路遙繼續用他寫《人生》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寫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時候,在文學界、評論界的不少人士看來是落伍的,作品出版發表一度受阻。而對此,路遙的態度是冷靜的,他并不排斥現代派和先鋒小說,他自己既讀馬爾克斯的現實主義作品《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也讀馬爾克斯的現代派的小說《百年孤獨》。但他明白,對他影響更深的是托爾斯泰、巴爾扎克,是曹雪芹,還有就是他的“文學教父”、他的恩師——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家柳青。路遙對現實主義創作道路的堅持是非常理性的。他說,“我當時并非不可以用不同于《人生》式的現實主義手法結構這部作品”,而生活的積累和他對中國國情的了解,使他認識到,“現代派作品的讀者群少,這在當前的中國是事實”,“更重要的是,出色的現實主義作品甚至可以滿足各個層面的讀者,而新潮作品至少在目前的中國還做不到這一點”。這和他自己的寫作宗旨是一致的,在茅盾文學獎的頒獎致辭時他說得很清楚,“我們的責任不是為自己或少數人寫作,而是應該全心全意全力滿足廣大人民大眾的精神需求。”正是因為有這樣堅定自覺的理念,才使得盡管遭到冷落,遇到挫折,他還是鍥而不舍、嘔心瀝血地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歷史證明了路遙的選擇是正確的。在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累計發行量中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是最大的。中央廣播電臺的小說廣播,也是重播了3遍,直到本世紀初還在播。今天有評論家說路遙以他的堅持戰勝了當時的文學界、評論界。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的遭遇和路遙當年頗有不少類似。上海這么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拍攝農村題材的作品,沒有什么偶像,沒有什么宮斗,沒有狗血的情節,也沒有“顏值”特別高的明星,所以,在當下被收視和娛樂左右的熒屏上,它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某種意義上比路遙的小說創作更難。因為,文學創作是作家個體行為,一個作家堅持自己的理念可以完成一部作品。但是,影視是大工業的產物,當下的電視劇生產面對的是市場經濟的大環境,面臨著審美價值、文化需求的多樣、活躍乃至混亂,所以要堅持某種創作理念,需要投資方、制作方、主創人員乃至播出平臺的志同道合,這種多方的志同道合遠比一個作家的堅守更復雜、更艱難。今天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成功了,我們當然應該首先感謝、敬佩出品方、投資方,尤其是主創制作團隊的精誠合作和堅定的文化信仰和價值判斷。但是,這9年的創作歷程,其中的艱辛,每一個過來人都深有感觸。這4個環節上,任何一個環節采取了否定的態度,那么這部電視劇就會命懸一線、功虧一簣,不可能有今天。所以我們今天有必要思考,我們主管的文化部門,我們組織、引導、服務文化生產的部門怎么從這部劇的成功得到啟示,使我們的措施成為自覺的機制、自覺的制度保障。

      還是從這4個環節談吧。首先是選材的決定,拍什么題材,拍什么作品。最近一段時間,大IP的收購成為一個熱潮,這些IP絕大多數來自網絡。當下影視界已經把網絡文學作為關注的熱點,這些網絡文學在當下有它的受眾,但更多的是“快餐食品”,它體現多少主流文化價值,是令人憂慮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制作方沒有慧眼和胸懷,即便花高價買再多的版權能改編制作成精品力作嗎?

      改編和制作是創作的主要環節,不少人認為現在的文化產業前景很好,金融和文化的結合給了文化更多的發展機會,但是也存在誤區。不少大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其實不缺錢,但把錢投在項目上需要文化的眼光和價值判斷,是把文化追求放第一位,還是牽涉資本逐利的本能?也有人說,現在有了好的本子不愁沒有投資追捧,這話也對,現在不少投資商把文化投資作為一個新的熱點,但是資本是逐利的,最終以利潤為目標。大量的、多元的投資可以為文藝商品的生產提供條件,但是僅此不可能創作出文藝精品。文化產業受到資本的關注是可喜的,但是資本也可能帶來負面的效應,干擾對文化價值的判斷。在這種情況下,價值判斷應該怎樣堅持?資本的影響干擾在很多成功的電視劇背后都發生過,如果說當時《北平無戰事》不是堅決地和某個要增加“某些”元素的電視臺“拗斷”的話,也許就不會達到現在這樣的高品質。從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看,正是因為北京、上海、陜西的文化主管部門,都把文化導向、作品價值放在首位,并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給予以了經濟上的支持,才使得創作團隊能夠堅定不移地奔向他們的創作目標。其實,今天我們看,如果說這個作品還有弱點的話,至少有一點大家意見比較一致,就是敘事節奏比較慢,這其中可能就有資本追求回報的因素,如果剪掉個10集、8集的話,可能播出效果會更好。所以在改編的過程中,怎么保證文化價值的實現,是需要文化主管部門給予支持、創造條件的。

      在我們的播出環節,今天電視臺的考核指標往往還是把收視率放在第一位,所以當一部好作品出來的時候,可能因為看來收視率會不好而不被重視,或者有些很好的作品在沒有獲得很好的宣傳評介前,它的收視率比較低。《平凡的世界》收視率開始比較低,或者說“低開高走”,用股市的話說是個“慢牛”。它曾經也受到壓力,它的壓力是播出方會不會因為電視劇收視率低而使之下檔。當然《平凡的世界》遇到了好運,總書記和曹可凡的對話,為它的收視打開了巨大的空間,使得一部好作品有機會和更多觀眾見面。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的播出平臺會不會因為自覺或不自覺的選擇扼殺了很多好作品,然后這種扼殺又以一種片面的市場判斷反饋到我們的改編創作和規劃上,導致了今天這種令人不是很滿意的狀況。所以,如何在收視上、播出上采取措施,是值得思考的。

      說到評論,評論其實應該貫穿到整個創作過程中,如果在《平凡的世界》改編過程中,自覺地請更多的評論家為這部作品把脈、獻計獻策,想來今天的失誤和偏差會更少一點。今天來看,組織的各種各樣的評論,包括新媒體上這么多受眾的意見和反饋,都為這部作品的傳播提供了保證,同時這種評論對受眾如何正確接受作品給予了引導。有一位評論家說,其實我們的青年受眾不是沒有正能量的,關鍵是用什么樣的作品激發他們的正能量。又有一位同志說,人的覺悟是需要教育的,審美的培養也是這樣的。“沒有音樂的耳朵是不能聽音樂的”,當下由于受到各種思潮的影響,不少作品把低俗視作通俗,把欲望代替希望,把單純感官娛樂等同于精神快樂,在這樣的情況下,怎么提升民族的審美觀,怎么提升受眾的審美素養,是繁榮文藝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因為一部作品再好,如果沒有受眾、沒有市場,也就很難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但是社會效益的受眾基礎——我們的受眾也不應該是自發的、自流的、隨波逐流的,必須給予熏陶和引導。

      回顧這樣一個過程,總結這些情況,應該得出一個結論:我們的文藝創作,尤其是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正確的主流文化導向的作品,我們應該在作品生產傳播的整個鏈條中,賦予文化的關懷,賦予政策的導向和扶持,賦予制度的保障。碩果累累的栽培圃育既要有肥沃的土壤,還應該有順應時節的陽光雨露,必要的時候應該修剪旁枝雜葉,有時甚至還需要撒點農藥,這個過程中自覺的文化主創人員必須有所堅持,而我們的文化管理部門更有責任在創作生產的每個關鍵點給予支持保障,橫加干涉不能繁榮文藝,無所作為更不可能促進文藝發展。

      (作者系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