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公益性文化機構需要多元化認同和支持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3月16日13:52 來源:中國作家網 陳履生

      法國的LVMH集團作為商業機構,多年來贊助了近百個大型展覽,還先后巡展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其最有名的品牌就是路易威登(LV),實在也想不明白一個賣箱包的公司怎么會賺到那么多錢?但是,只要看看巴黎香街上的LV專賣店內中國觀光客的熱情以及巨大的購買力,再看看中國一線城市中LV專賣店的排場,大概也就知道了這個能為有錢的和不太有錢的人服務、且引領潮流的包包,是多么的了不起。然而,值得另眼相看的是,人家賺了錢能夠投入到公益的文化水準與境界,卻超越了一般商人的唯利是圖,顯示出了為富要仁的社會道德觀。

      2014年10月揭幕的巴黎LV基金會大樓,實際上是一座當代藝術博物館。這一由美國設計師蓋里設計的建筑確實讓人們領教了什么叫任性,什么叫有錢就任性。投資1.34億美元,占地1.1萬平方米,內設11個展廳,展廳面積達7000平方米。難以想象的是,奧朗德總統出席了揭幕儀式,這是一個國家對于私營和商業文化的禮遇,體現了基本的社會公平。LV基金會是一個以藝術和藝術家為中心的企業基金和私人文化項目,為了展示其收藏成果以及開展活動而建設的大樓位于巴黎西邊的布洛涅森林公園。在這里有如此規模的建筑,其難度可想而知,一是會受到環境保護主義者和一般市民的反對,二是設計方案如何融入到自然環境之中而又不失于一般也要面對世人挑剔的眼光。而目前這座像天外來客的建筑,讓這一國家森林公園增添了無限的生機,也讓巴黎市民多了一處親近自然的理由——藝術裝點著自然,讓自然增添了時代的特色。

      建筑最能反映國家的文化形象。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巴黎就引領了20世紀建筑藝術發展的潮流。其不同時期建設的埃菲爾鐵塔、蓬皮杜藝術中心、盧浮宮金字塔,都曾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批評。可是,它們都安然無恙地在巴黎接受著未來的考驗,時間又讓它們與歷史傳承中的巴黎相得益彰。這就是巴黎,時尚而寬容。如今的LV基金會大樓作為巴黎的新地標,其形之怪,在外形的指認上或像云朵,或像層疊的貝殼,或像怪異的帆船,或像天外來物,總之是怪,怪得難以想象,可以說在建筑范圍內超越了人們的想象。這一怪得非常任性的建筑,并不是矗立在那里的巍峨,而是飄浮在那里的輕盈,它對于建筑概念以及功用性的顛覆也表現出了這一非國有公共文化設施的特別之處。至少它可以不像國有公共文化設施那樣需要兼顧到納稅人的意愿,也不需要看政府主管部門或長官的臉色,更不需要審批它的建筑外形以及其他的功用。

      博物館的建筑確實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特別的藏品而有特別的建筑,同樣能夠吸引公眾的熱情。像LV大樓中展出的藝術品確實是乏善可陳,可是,門外所排的長隊則說明公眾對于這一新建筑的態度。當一座新的博物館誕生或改裝重張,人們都想看個新鮮,但長久如何還不好說,門可羅雀的也不在少數。LV大樓依托于森林公園的自然風光,而建筑設計又在觀眾休閑上做足了文章,因此,它應該有個樂觀的未來。這或許又是非國有的優勢所在。當國有博物館依靠大量館藏國有的文物或藝術品立足于世時,像非國有的如LV大樓這樣對外開放的文化機構,確實需要有一些立足的特別之處才有可能不被世人遺忘。

      從宏觀上來論,一個國家中的博物館只有在這種多元的構成中發揮國有和非國有的各自所長,才有可能在多元互補中建立起一個符合公眾利益要求的文化生態。就一個國家或一座城市的博物館來說,國有與非國有并不是核心問題,能夠把博物館辦好,能夠讓國民或市民感到驕傲,這才是首要的問題。美國國有的史密森學會所屬的各博物館與非國有的大都會博物館,都各有其精彩之處,而荷蘭博物館所謂的私有化,其重新構建的一種新的管理體制更是打破了常規,基本上模糊了國有與非國有的界限。

      當然,從世界范圍來看,國有的博物館也有許多驚人之舉。一舉一動牽動業界神經的盧浮宮博物館,不久前在廣場上搭起了用多面哈哈鏡組成的“鏡墻”,折射了“扭曲”的盧浮宮建筑外立面的影像,使這個人們非常熟悉的盧浮宮以舊貌換新顏的方式給人們以驚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國際知名品牌Christian Dior將在此舉行秋冬時裝秀,“鏡墻”則是這一時裝秀的舞臺裝置,設計者是想由此營造一種穿梭于過去與未來的跨時空的感覺。博物館與品牌的合作,或者品牌贊助博物館的展覽,在國外博物館的主流價值觀中幾乎不成其為問題。當然,博物館從事一些商業性的活動來獲得以促進博物館事業發展的資金,也不成其為問題。比如,巴黎屬于國有的羅丹博物館,政府并沒有經費預算,它主要靠自己的經營和社會的贊助來獲得年度的運營經費。而荷蘭的國有博物館每年的經費預算也只有三分之一是來自政府。如此這般,不僅減輕了政府的財政壓力,更重要的是博物館增加了主觀能動性,從而加強了與社會的聯系,由此也為博物館帶來了生機。盧浮宮與Dior的合作,不僅創造了博物館的新境界,還為觀眾帶來了新的觀感。這實在是兩全其美。

      國家的公益性文化機構能否接受商業捐贈,這在中國一直是一個關隘。商業機構贊助國家的文化事業有什么不好?而中國社會的抵觸往往帶有某種落后的偏見,或過度政治化的解讀。像博物館、美術館這樣的機構用于其運營的錢是越多越好,而國家的投入往往都有限,因為都有“預算”。國務院1月14日通過的《博物館條例》,正式以法規的形式在行業范圍內提出了“國有”與“非國有”的概念,將帶來一個規范的博物館行業,從而結束此前的無序狀態。其中所規定的“國有博物館的正常運行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無疑,將會提高各級博物館的國家預算。可是,這一“財政預算”是用以維持的“吃飯財政”,還是能夠保證各方業務運營的“辦事財政”,則關系到整體的運營狀況和發展水平。因此,一個國家或一座城市從上到下都要有對博物館的正確認知,不能像葉公好龍那樣忽視它健全的功能要求,不能只管建,不管用。而國家有關部門應該著力培訓各級政府的財政官員,讓他們了解博物館的財政,了解博物館的業務范圍和基本功能,把具有普遍性的“吃飯財政”轉變到“辦事財政”上來,從而促進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以真正滿足城市和公民的文化需求。

      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有博物館的財政預算都是有限的,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運營。因此,利用社會贊助或與商業機構合作以獲得更多的資金,來支持展覽、收藏、修復等多方面的業務工作。像LV大樓對于巴黎、盧浮宮與Dior的合作,都顯現了公益性文化機構社會化的發展方向,而它的基礎則是社會的多元化認同和支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