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宣部等部門指導、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開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它以開闊的視野、深入的觸角,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現我國具有典型性的傳統村落風貌,挖掘積淀其中的深厚傳統文明基因,以文化人,以德潤心,以親切而真實可見的方式,表現生活于傳統村落的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人際關系,在歷史性與當代性的聯系中,形象地表達了“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記住鄉愁》以抒情詩般的記敘,流淌在觀眾的心中,給人以情感的感染和心靈的震動,它把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一粒粒珍珠,串連成一條熠熠閃光的項鏈,閃耀在觀眾的心中。《記住鄉愁》給我的深刻印象是,一個重視重現歷史文化傳承和時代創新的民族,必將是一個未來充滿無限希望的民族。
百集系列片《記住鄉愁》中的百村,從物質存在形態上講,百村百貌。村落布局、建筑樣式、自然環境,形態各異。無疑,這些傳統古村落歷史悠久,傳統文明積淀深厚。這些在今天被視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傳統文明,以活態的方式在生活其間的當代人身上傳承下來,體現出來。
《記住鄉愁》系列片的制作者正是將固態性村落與活態性文明傳承相統一,將歷史性與當代性相統一,將中華傳統美德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相銜接,將鏡頭對準在傳統古村落中生活的當代人,表現他們對歷史文明的活態傳承,而這些活態傳承則大都是以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饒有興味的講故事的方式敘述出來,使觀眾感同身受,如臨其境,不知不覺沉浸其中,深受感染。這些生活在傳統村落里的當代的人們,在祖輩的文化傳承中傳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優秀傳統價值理念。專題片的制作者們顯然是作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提煉,從強調百村在文化傳承方面各不相同的特點出發,更加突出和鮮明地表現百村在優秀傳統文明傳承上的不同特點或不同側重點,所以會使各集看起來各不雷同,但又會從整體上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相對完整性。從生活在傳統古村落中的當代人身上體現的傳統文明,讓我們看到傳統文明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緊密聯系。這啟發我們應該十分重視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融入現代化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習近平總書記以高遠的人文情懷深刻指出我國城鎮化建設,不僅僅在于改善人居環境,更在于延續傳統文化精髓的美麗鄉愁。我們應該以一種時代的擔當和文化自覺來承擔這樣一種責任。《記住鄉愁》百集系列片的制作,從文化的角度,以一種時代的擔當和強烈的文化自覺,把有歷史記憶的環境——傳統古村落記錄下來,把活態地洋溢其間的人們的情感、思維方式、精神向往也形象地記錄下來,我相信,它不僅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對于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價值,而且對于我國的城鎮化建設也會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由《記住鄉愁》百集系列片也想到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我理解,鄉愁不僅要留存在傳統古村落生活的人們中間,新農村城鎮化建設,還應包括城鄉一體化建設,也要讓人們記得住鄉愁。“鄉愁”既要延續人們的歷史情懷,也要滿足時代發展中人們新的文化訴求(現代元素)。因此,城鎮化進程,不能只關注人們生活的物理空間改善,更不要忘記文化空間的建構、精神家園的穩固,以及人們記憶的延續和創造力的激發。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提出詩意的棲居,對我們應有借鑒意義。我十多年前去新加坡,新加坡建設的總規劃師劉太格,當時也是新加坡國家文化委員會主席,與我談起該國的建設規劃時,他告訴我,新加坡看起來高樓林立,其實規劃中非常用心地保留了許多使原住民能保留文化記憶的環境空間。他還告訴我有一處靠近大海的海灘,往上是一個村莊,住地的居民世代在海灘上結網、曬魚,孩子們在這里嬉戲。原規劃在村莊與海灘之間要建現代化酒店,這就必然消弭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記憶。后來他們改變了規劃,至今保留了原來的空間環境。我想,水泥森林于劃一的單調中是不可能尋找到詩意和鄉愁的。當然,鄉愁也不僅是詩意的流淌,它還有人生的艱辛與堅持,還有人生的奮斗與創造。期待《記住鄉愁》會陸續讓人們有更全面的感受。
最后,我想說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城鎮化建設中大有用武之地。非遺保護領域的學者要首先在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變的恒定性規律的同時,還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再創造”的活態流變性,不斷探索符合非遺自身規律的各種保護實踐方法,使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更好地應用于城鎮化建設,使我們的“鄉愁”既要保留和延續,也要使它的內涵在順應時代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地被再豐富。我想,這也是《記住鄉愁》百集系列片給我們的聯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