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鄉愁是一碗水,鄉愁是一杯酒,鄉愁是一朵云,鄉愁是一生情……”《記住鄉愁》是一部由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組織指導,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百集大型紀錄片,該片于今年元旦播出,為觀眾漸次展開了一幅幅屬于故鄉的畫卷。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高速的城市化與現代化,更多的人遠離了自己的文化故土。鐫刻在石碑上的告示訓誡、書寫于宗祠里的堂號郡望、蘊含在田疇柴門間的勤儉忠孝,等等,隨著時代變遷而遠去,滋養生命的精神家園變得越發遙遠和模糊。《記住鄉愁》基于此一時代背景,選取了100多個傳統村落走訪拍攝,通過找尋一個個家庭、一個個宗族的故事,探索、發現、研讀屬于我們共有的文化過往。
2月27日,該片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宣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文物局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和多位文藝評論家聚集在一起,將目光聚焦于這部央視熱播的電視紀錄片。本報特刊發中央電視臺臺長胡占凡、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和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副司長陸瓊在研討會上的發言,以饗讀者。
2015年新年第一天,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第一季開始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播出。從各方的反饋來看,《記住鄉愁》引發了廣大觀眾的熱議和共鳴,喚起了海內外華人的鄉愁情懷,達到了預期的傳播效果。僅開播一個多月,節目視頻在央視網各終端收視次數就達1371.8萬次,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1969萬,在Facebook等海外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主題帖總曝光達1301萬次。
服務大局,凸顯媒體社會責任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傳承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次談到應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今年春節前夕,習總書記在云南大理古生村考察時說:“鄉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
中國現有村莊約60萬個,其中古村落約有5000個。被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界定為傳統村落的有1561個。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時期,有的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它們大都具有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觀、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歷史信息,以及眾多中國人難以磨滅的鄉愁。這些內容都是紀錄片《記住鄉愁》力圖精心展現的重要內容。
《記住鄉愁》制作團隊在基層采訪中,很好地貫徹和領會了習總書記有關鄉愁的定義,我們確立了“關注古老村落狀態,講述中國鄉土故事,重溫世代相傳祖訓,尋找傳統文化基因”的選題標準,用鮮活的實例詮釋了鄉愁的深刻內涵,可以說,紀錄片《記住鄉愁》以看得見的古村落為載體,以受眾聽得進的故事為手段,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凸顯了國家主流媒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立足外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內宣的需要,也是外宣的重要使命。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是中文外宣頻道,向世界推介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增進海外華僑華人對祖國的了解,消除各國人民對中國的偏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十分重要。在接到《記住鄉愁》制作任務后,央視高度重視,成立了策劃組、攝制組、編審組、主題歌征集組、包裝組、宣傳推廣組,專門負責具體落實拍攝制作和推介任務。全體創作人員多次召開研討會,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話精神,并自覺地將其貫穿于每一部作品的創作中。為深化選題理解,制作團隊還邀請多名專家學者,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及傳承”“鄉村里的傳統美德”等主題,舉辦專題講座,以加深創作人員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明確創作方向。
央視抽調精兵強將,組成40多個攝制組同步拍攝。拍攝的傳統村落有傳承誠信為本、誠實待人村風的,有秉持積善成德、助人為樂精神的,有倡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敬畏自然、崇尚環保的,每集節目通過記錄傳統村落村民的發展狀況和生活狀況,展現優秀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延續和發揚,探尋古老文明以怎樣的形式“活”在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人們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生動形象地解讀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情理交融,講好中國故事
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至關重要。講好中國故事,既要見人見事,更要見思想見精神。《記住鄉愁》在創作過程中,著力從幾個方面出亮點、出新意:
一、“一村一美德,一村一傳奇”。雖然以弘揚傳統價值觀為主旨,但是節目避免了概念化和說教,注重以故事說理、以情動人;在采訪專家時,要求專家的點評生活化、口語化、故事化,在看似隨意的表達中蘊含精到的理念。在解讀家譜、楹聯、建筑符號時,也都采取了故事化的講述方式,使觀眾在故事中悟出道理。
二、貫穿強烈的尋根意識。每集節目均以古村中珍藏的家譜族譜、家規祖訓為載體和敘事線索,找尋、探索民族文化的精髓,從而使傳統價值觀立于深厚的根基之上,既賦予了史料價值,又增強了說服力。拍攝中,不少古村落的負責人表示,以往很少從這些角度思考鄉村文化的保護,中央電視臺此次拍攝《記住鄉愁》為他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淺顯易懂,可親可學。每集節目均提煉出一句當地民間的俚語俗話作為主題,使觀眾對傳統美德和價值觀獲得生動直觀的理解。比如以“勤”為主題的節目選取的俗語是“勤勞出富貴,懶惰生貧窮”;以“義”為主題的節目選取的是“見利忘義眾人嫌,舉義行善家業興”;以“感恩”為主題的節目選取的是“曉感恩,得寸進”;以“善”為主題的節目選取的是“與人為善是大家福氣”。選取的人物皆為普通村民,講述發生在村民間的凡人小事,透過平凡中的不平凡,呈現傳統美德在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使觀眾產生親近感,進而見賢思齊。
四、手法多樣。除了在拍攝中采用紀實手法,節目中還使用了文藝化的手段,片頭、片尾加入了抒情性的主題歌。各種藝術元素的融入,大大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精心打造,產生廣泛影響力
在全球華人征集主題歌詞活動中,共收到來自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件來稿,在主題歌詞的作者中,年紀最大的90多歲,年紀最小的只有13歲。評委會經過層層篩選,最終評選出《永遠的鄉愁》、《生根的地方》等30首作品入圍。著名作曲家為13首優秀作品譜曲,作為《記住鄉愁》的片頭和片尾曲播出。中央電視臺還錄制播出了《我們的中國夢:記住鄉愁音樂會》,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影響。
為實現傳播效果,依托央視網的整體資源,在前期歌曲征集、后期節目播出等多個環節全方位聯動。在“新浪微博”開設《記住鄉愁》主頁,話題以記住鄉愁為主線,根據每一期播出的內容設計出分話題。在騰訊網上設計微信公眾號、網友曬圖活動。開通CCTV-4微社區,并建立《記住鄉愁》專題和《記住鄉愁》專屬微社區,在觀眾觀看節目的同時邀請其到微社區分享自己的鄉愁記憶。
央視網專門為《記住鄉愁》搭建了節目官網,權威發布節目資訊。央視網、手機央視網、CCTV手機電視、IP電視、互聯網電視、CCTV移動傳媒、央視影音客戶端等終端密集推薦、輪播節目視頻,提升了節目影響力。同時,開展了多樣化的社交互動活動,通過微信平臺推介、話題征集、詩歌朗誦、系列微視頻、原創微博、手機游戲等形式,吸引網友的廣泛關注和參與。
節目開播以來,引起媒體高度關注,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紛紛刊文盛贊,認為《記住鄉愁》不僅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以春風化雨、潤人心田的方式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理解,是一大創舉。節目不僅對當下社會具有很好的教育、借鑒意義,而且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還有媒體高度評價說,《記住鄉愁》是一部探索中國傳統文化脈絡、發現精神文明源頭的尋根之旅,也是一部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引導人們健康生活的傳經之作。
隨著《記住鄉愁》的播出,激起了海內外觀眾的強烈共鳴。不少觀眾說,《記住鄉愁》是對正在快速消失的中國鄉村及民俗文化史詩般的記錄,很有史料價值。來自美國的觀眾說,《記住鄉愁》是在心靈深處深層次去感受、去體會、去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之精髓,從節目中看到了貫穿千百年的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和崇高精神。來自歐洲的觀眾說,在這些節目中,我們看到的“孝悌忠信禮義”的故事,遠比在任何一部小說中讀到的精彩。塵封了百年的傳統文化實體,以百集紀錄片的形式重回歲月和大地。
與此同時,來自各領域專家學者也給予積極評價。清華大學的歷史系教授說,古村中發生的歷史故事啟迪著后人,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了歷史養分,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時候,不能忘掉歷史文化的根。北京大學的民俗學教授認為,鄉村中的傳統文化習俗也蘊含著強大的道德力量,它們帶給觀眾直觀的感悟、深切的感受。
《記住鄉愁》第二季將于年中啟動,央視會一如既往地精心做好《記住鄉愁》第二季的采訪、制作和播出工作。同時,樹立全媒體傳播理念,綜合運用報刊、電視、網絡、微博、微信等多種手段,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推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