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如何認識非正常狀態下的創作并以此反觀當代美術創作的過于“正常”

    http://www.tc13822.com 2015年02月26日13:37 來源:中國作家網 陳履生

      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近來“腦癱詩人余秀華遭出版社哄搶”成為時下文化界的奇觀,“虧本也要為她出詩集”更反映當代的許多問題。余秀華的走紅是因為她的詩,以及她的詩所表現出來的思維方式與語言風格,她的“穿越”完全不同于主流詩壇的正常化狀態。她以非正常的方式給貌似正常的主流詩壇的刺激,成為鶴立雞群的另類被時流所激賞。然而,有多少人關心和論述她的詩寫得怎樣,說好者又能說出好在哪里?新詩走到當下真應該好好反省當代中國詩歌的出路在哪里。尤其是在一個有著杰出詩歌成就的古老國度,新詩的發展在百年之后,在21世紀卻要通過非正常狀態獲得警醒,實在也是值得玩味。

      余秀華的詩中思想或語句多處于非正常狀態,有點像兒童畫。兒童畫自己所想,不為成年人的繪畫規矩所束縛,自由而稚拙,常常獲得成年人、尤其是一些繪畫大家的贊賞。他們的畫是很多成熟的畫家想畫都畫不出來的,可是,當這些天才的畫家慢慢長大,他們的天才卻因為心智的健全與成熟而一天一天消失,常常在成年后變為一般的畫家。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了天真和稚拙,他們以認知的健全和技法的熟練而消減了天才的把握,他們接近了藝術的正常而疏遠了藝術的非正常。然而,如果將這種作品納入到專業的研判之中,如何看待它們就需要一個專業的態度和立場。

      當代中國繪畫和當代中國詩歌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缺少個性和獨立意志的創作在全國美展中表現出的整體趨同性,讓人們看到了在一個專業領域內千人一面的工業化的成果。實際上這是回歸到上個世紀50年代的另一種樣式的集體意識之中。當代中國詩歌的悲哀是通過“非正常”來刺激人們的感覺,或者叫喚醒,繪畫難道也要如此嗎?當代中國繪畫除了專業的問題之外,最缺的是自覺的反省和有力量的批評,因此,繪畫倒退到“見與兒童鄰”的一般常識之外,這是另外一種樣式的“腦癱”——藝術的腦癱。這也是多年來市場化影響下的專業缺位的藝術性的“腦癱”。

      繪畫的感覺是一種專業的特質,它既需要技法上的訓練,又并非學而知之所能完全獲得。這種專業的感覺可能是有些人窮畢生精力也無法獲得的一種憧憬。所以,當中國油畫面對大都美術館中展出的俄羅斯畫家尼古拉·費欽的作品時,缺的正是繪畫的感覺。中國油畫像土豪一樣,看上去信心滿滿、意氣風發,而實際內涵的空洞呈現出暴發戶的樣態,還不如當年的土油畫的天真所表現出的那么可愛。當代中國油畫在歷史的倒退中表現出了繪畫感覺的集體性喪失,在如今人多勢眾的哄起中至多也只能表現為一種非正規的地方勢力。當觀念性侵入中國油畫之后,許多人放棄了色彩關系的微妙,擱置了筆觸所營造的趣味,荒廢了形式法則的構成。缺少繪畫性的油畫味同嚼蠟。從油畫的本體上來論,繪畫性是核心,而非觀念。尼古拉·費欽畫中色彩的微妙,超于人們的感官;筆觸的精準和瀟灑自如,超于人們的想象,他引導人們非常寂靜地欣賞其熱情和率性,欣賞其繪畫中無數細節表現的精心和微妙。那些值得揣摩和品味的細節,那些充滿情感和智慧的處理,無不讓人們感嘆繪畫的藝術魅力。

      無疑,建立在知識教育基礎上約定俗成的藝術批評,就是以常態的繪畫準則構建一個維系其發展的基礎,因此,一位畫家要接近或達到常態已經非常不易,而在常態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風格并為業界所承認,那更是不易。所以,俄羅斯的偉大畫家列賓在回答誰是當代最天才的畫家時,爽朗地說出了“費欽”的名字。然而,對于很多成名的畫家來說,處于常態之中又要追求非常態的獨特表現,以區別于常態的一般性,這也是他們之所以欣賞兒童畫的一個重要原因。可是,并非只有“腦癱”才能獲取非常態,非常態也可以在正常狀態下磨練而成。比如技法爐火純青后感覺的提升,或者是一定歷史階段后的衰年變法。非常態的重要性在于變革常規后帶來的新的感覺,而這種新的感覺不是一時之新,應該是歷久彌新。

      在世界藝術的發展潮流中,現代性消磨了繪畫性。因此,繪畫性的缺失就成了一種病態的“腦癱”,它不僅造成了整體繪畫水平的下降,而且因為繪畫性的缺失而表現為繪畫品格和趣味的降低,更為嚴重的是喪失了大批欣賞者,使繪畫淪落到主流之外。在一個繪畫性缺失的整體氛圍中,為何還有那么多的中國油畫家樂此不疲地重復制作那么多“作品”,而且以群體性的工筆方式表現出商業性的病態,所謂的“新古典主義”泯滅了個性而迎合了商業趣味和幾乎沒有品位的審美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繪畫性缺失的發展中,中國沒有像西方社會那樣采用放棄的方式,相反,卻背道而馳。究其原因是因為在中國的現實中有強大的社會支撐,而這個支撐并沒有厚實的傳統基礎,社會中的絕大多數公眾并沒有認識、也無法理解繪畫性,因此,“見與兒童鄰”、與攝影比功的古典、寫實的畫法大行其道。這一現實潮流消減了20世紀累積的中國油畫的品格和趣味。如何在這種過于常態的繪畫發展的現實中擺脫商業性的支撐而回到繪畫性的本體之中,如何治愈當代中國油畫發展現狀中的病態,都關系到中國油畫的品格和趣味。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