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些年很少看農村戲,總覺得能揭示中國當代農民真實生存狀況的影視劇很難在這個年代誕生。不過,北京衛視正在熱播的電視劇《老農民》倒是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該劇講的是一個叫麥香村的北方鄉村的故事,從1948年講起,時間跨度長達60年。該劇并未回避歷史上鄉村曾遭到的傷害,故事雖主要聚焦于農民的日常生活與情感生活,但從那些浸透著眼淚與悲歡離合的故事和細節中,我們卻能感受到那曾經在中國鄉村大地上演的一幕幕歷史畫面,看到中國農業和農民面臨的困境。
《老農民》的兩位主人公,一位是陳寶國飾演的牛大膽,一位是馮遠征飾演的馬仁禮。牛大膽是世代貧農,而馬仁禮出生于地主鄉紳家庭,曾是大學教師。1948年土改后,一夜之間兩人的地位發生變化,一個分了地,住進地主的“豪宅”;一個卻淪為一無所有、謹小慎微的農民。從故事開篇就可看到,土改看起來分的是土地,實質上改變的是人心。人心變了,人與土地、財產、權力的關系才會變。細究起來,土改的頭等大事不是給貧農分了土地,而是劃階級成分,這不僅改變了像馬仁禮這樣一些鄉紳子弟的下半生,甚至影響了下代人的命運。
應當說,麥香村的土改運動和風細雨,地主與農民也沒有真正扯破臉皮。但從麥香村的變化能看到,土改徹底改變了農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過去的鄉村秩序是以宗族、學識、財產、聲望為根基的,這一切都被階級取代了,那些曾主導鄉村經濟的地主富農漸漸成了被批判的對象。
劇中有很多細節催人淚下,其中一個我印象最深。牛大膽借地種糧后,公社干部來鏟牛大膽等人種的地,牛大膽握著鐮刀,瞪著充血的眼睛對這些干部大吼:“我看你們哪個敢動!一粒種子一根苗,沒露頭它叫種子,露出頭它叫麥苗,長大了它叫麥子,熟透了它就叫糧食!糧食是吃的東西,是活命的東西,是鄉親們指著、盼著、望著的東西!你們把鄉親的麥苗毀了,就是把鄉親們仰仗活命的家伙事兒給毀了。毀了要命的東西,我不讓,鄉親們更不讓!誰要敢再掄一下鋤頭,我這把鐮刀可不長眼睛!誰要敢再揮一下镢頭,我這一腔子血就潑在誰身上!誰要是敢再鏟一根麥苗,我就用誰的血澆這片老土地!”說完,眾農民都一個個躺在土地里,用身體護著麥苗。
看到這里,我流下了眼淚,這就是中國老農民當年真實的生存境況。從《老農民》后來劇情的發展,我們也能看到,當農民們開始了承包制以后,部分地掌握了自己的命根子,雖然未能改變城鄉二元制的鴻溝,但民眾有了恒產恒心,至少溫飽不成問題了。
近日,國家對農村土地的確權與流轉問題發布了規范性、指導性的意見,可視為中國新一輪土改的開始。這一輪土改的核心就四個字:“確權”“流轉”;提出了兩個堅持,即“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并畫出了相應的紅線,不能強制流轉農民土地。這表明新的土改如果成功,必是以尊重每個農民的選擇為前提,真正讓農民成長為市場的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分享到改革的紅利。
中國經濟改革已30多年,大多數生產要素和產品都市場化了,但土地要素的市場化最滯后。要順利完成這一輪大步伐的土改,思想與社會動員尤其重要,這就需要多一些像《老農民》這樣的電視劇,真實地反映出中國農村和農民曾經的歷史真相,這樣才能讓社會普遍意識到,一定要尊重農民的意愿。既然土地確權與流轉的主體是農民,那么無論設想還是方案,都應獲得當地農民的同意。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如果發生過損害農民權益的事,就要進行糾正,將利益還給農民。只有真正做到了還權于農、賦權于農,農民和農村的未來才真正光明。
在這個關鍵時刻,推出這樣一部回顧60年來農民與土地關系的電視劇,無疑是及時雨,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讓民眾通過電視劇中鮮活的人物與故事,感受那個年代農民曾經歷的苦難和迷茫,才能讓民眾主動反思如何從法律和制度上避免悲劇發生。這種史詩性回顧中國當代鄉村歷史的電視劇,不僅能轉化為農民進行自我教育的集體記憶,也能為進行中的土改凝聚更多的改革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