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我們的文字 中國的記憶——“非遺中的文字傳承”跨年大展開幕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12月31日10:25 來源:光明日報
    藏文書法傳承人桑格達杰在書寫 記者 李韻攝藏文書法傳承人桑格達杰在書寫 記者 李韻攝

      30日,“我們的文字——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字傳承”跨年大展在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展。

      展覽共分六個部分,包括中國的文字、文字的記錄、文字的傳播、文字與藝術、文字與生活、文字的傳承與未來,集中展示了文字的歷史變遷和發展現狀,特別是從與 中國文字相關的非遺項目中挖掘出文字的內涵與魅力。展覽共展出文獻、傳承人作品等實物300余件,邀請了24個非遺項目的21位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

      從2014年12月30日至2015年2月1日,觀眾在展覽現場,可以體驗使用中國最正宗的文房四寶,如湖筆、徽墨、宣紙、歙硯等來書寫文字;可以欣賞國家 圖書館收藏的與文字主題相關的精品文獻和特色展品;還可以目睹難得一見的書寫文字演變歷史的百米長卷、中國最大的填字謎接龍游戲卷軸、北京勵志堂科舉匾額 博物館所藏匾額和古代名硯以及其他珍貴的民間收藏。在近距離接觸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若干個多媒體視頻,觀賞由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制 作的非遺項目專題片與傳承人口述史,深入直觀地了解相關項目的工藝流程與技藝特點。

      記者了解到,在我國各級非物質文 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有著為數眾多與中國文字的產生、書寫、傳播和使用相關的項目。展覽的設計團隊告訴記者,本次展覽以文字起源與發展為縱向脈絡,梳 理從文字起源到今天的現狀;以文字的種類與譜系為橫向脈絡,覆蓋了包括10余種已經消失的文字在內的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字;以文字的書寫、傳播、應用和傳承 等命題為拓展,側重非遺角度,串起倉頡傳說、各種文字書法、造紙技藝、填字謎游戲等6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展廳里,貝葉經制作技藝、湖筆制作技藝、木活字印刷技術、華縣填字謎等10余個非遺項目的展臺,被觀眾圍滿,大家對非遺項目很感興趣,也對它們的生存現狀表示 關切。記者遇到了一群北京展覽路第一小學的孩子。他們對這些非遺項目充滿了好奇,圍著傳承人七嘴八舌問個不停,不時地發出驚嘆。“這些紙怎么會是樹皮做的 呢?”“原來傣族的經書是刻在樹葉上的呀。”“啊?這墨居然能吃!”“這字怎么看都像是畫兒。”……

      在一個專門的區域,漢字、藏文、彝文、滿文、錫伯文、傣繃文、蒙古文、哈薩克文、維吾爾文、納西族東巴文、水書、女書等書法的傳承人會聚一堂,用各自的書法共同書寫“和 睦家族”“羊年大吉”“春天來了”“團結就是力量”。對絕大多數觀眾來說,各少數民族文字書法的字體、書寫工具都非常新奇。傳承人一邊寫著,一邊回答講解 著觀眾的問題,不厭其煩。正如彝文書法傳承人阿魯拉伙所說,傳承和傳播就要不斷地向別人說,“這樣人家才知道我們書法的美妙之處,才會有年輕人來學習”。

      展覽期間還設置了豐富多彩的觀眾體驗活動:帶觀眾認識古代文字樂譜的音樂會、為小朋友講述文字故事的親子活動、木版水印和古籍修復現場教學、“舌尖上的文 字”體驗活動等。為配合本次展覽,國家圖書館還策劃了6場“我們的文字”專題系列講座,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以“印章(篆刻)中的文字美”“中國少數民族 文字文物”“女書的魅力”“漢字與歷史文化”“漢字的性質與結構”,以及“漢字與單詞的對話”等主題為觀眾朋友解讀文字的魅力。

      展覽主辦方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和國家圖書館的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流傳最久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系統——漢字,而且擁有30種左右的少 數民族文字,是世界上最豐富、最多樣的少數民族文字體系。本次展覽,確定以“我們的文字”為主題,是有感于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沖擊著傳統的文字 藝術,文字遭遇危機。“我們的文字”選擇了最切中核心的內容,以多樣立體的方式去呈現中國文字文化,為所有中國人解讀“我們的文字”到底是什么,我們的文 字、中國的文明為什么值得自豪,呼吁大家加深了解中華文明的內核,增強每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記者李韻)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