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2014美術館建設觀察:追求專業 巧借外力 沖出“圈子”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12月29日11:1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專業化建設”是美術館系統近年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無論是策劃展覽還是公共教育推廣,“專業化”如今已然成為美術館的自覺追求。從2014年美術館界舉辦的展覽和運營情況看,盡管我國公立美術館仍面臨著資源不均衡、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民營美術館也仍受困于資金短缺、定位模糊、運營粗放等諸多現實,但是,學術性、專業性、公益性的發展方向已經成為美術館界明確的共識。

      公立美術館:

      深挖學術資源,多方借力巧辦展

      “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與“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是今年美術館界最受關注的兩大項目,也是文化部推動我國美術館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始自2012年的“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今年進入第三個年頭,全國共有41個項目入選,涵蓋16個省、區、市,涉及范圍廣、力度大,較之2012年和2013年,入選項目數量明顯增多。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各地美術館對于自身藏品的整理與研究日益深入,脈絡更加清晰,展陳越發成熟。

      但是,隨著“展出季”的不斷持續,部分藏品較少的中小型美術館,在展覽策劃上也開始顯現出力不從心。如何應對藏品少、結構單一的現狀,如何揚長避短、深挖藏品潛力以拓展更多展覽思路,成為眾多美術館共同面臨的難題。此間,常熟美術館推出的“寫山水圖——離開黃公望的660年”為人們提供了一條有益經驗——借力,即借助館外學術專家組成策展團隊,在原有館藏基礎上,通過從其他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機構及私人藏家手中借展作品,最終構建起展覽的敘事結構。從該展受到的歡迎程度看,以有限藏品巧做展覽文章,講出有新意的好故事,不失為中小型美術館獲得展覽成功的途徑。此外,今年陸儼少藝術院等一批名家館也圍繞名家特色,策劃了許多小而精的展覽,受到業界好評。今年,部分美術館對那些藝術成就和藝術貢獻突出,但在中國美術史中卻并不十分響亮,甚至輪廓還不十分清晰的藝術家進行了深入研究,如中央美院美術館的“含淚畫下去——司徒喬藝術世界的愛與恨”、黑龍江美術館的“人跡板橋霜——黑龍江省美術館館藏顏仲藝術文獻展”、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的“張充仁文獻展(1936—1966)”等,都是美術館對保護、發掘和傳播地域美術資源所作的努力。可以說,大館利用藏品優勢,用更學術和親民的姿態組織展覽;小館深挖自身潛力,借力外部資源形成特色,已成為美術館的辦展特點。

      展覽之外最受關注,旨在摸清全國美術館藏品家底情況的“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在經過一年多的前期準備和試點后,也于今年正式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開始面向全國328家美術館采集藏品信息。這一國家文化財產的清查工程,對于提升美術館履行專業職能和公共文化服務的能力,加強和完善美術館行業管理,充分發揮國家美術收藏應有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等具有重要意義,得到各館的積極響應。

      民營美術館:

      建設火熱 更需政策護航

      作為對公立美術館的有力補充與呼應,近兩年來,國內公助民辦、民辦非企、民辦企業三大類美術館建設也進入快車道。以上海為例,其民營美術館的數量今年已突破30家,喜瑪拉雅美術館、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震旦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館以及還在建設中的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和明年將開館的昊美術館等頗為引人注目,這同時也反映出民間資本的走向。

      雖然建設紅紅火火,但民營美術館依然面臨著如何進行可持續運營管理、如何平衡經濟與社會效益、人才匱乏等諸多難題。而從外部來看,民營美術館還有一個顯著不足,即展場冷清。很多美術館在迎來開館展短暫的人流密集期后,隨即陷入了人氣不足、訪客稀少的窘境。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美術館地處偏遠。隨著地價的不斷上漲,在城市中心區建立民營美術館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小,大多數新館只能選址在偏僻郊區或城市邊緣,這就使得觀眾看展非常不便。其次,民營美術館多數以展示投資方的收藏和當代藝術為主線,展品不豐富,既難建立展覽的學術高度,也難以持續吸引觀眾的欣賞興趣。再次,還有公共教育推廣不足問題。真正履行美術館職責的民營美術館少之又少,部分民營美術館甚至沒有公共教育的設計與安排,因此,它們并沒有與社會、社區融為一體,沒有讓美術館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很難得到人們的價值認同,久之,必然失去長期生存的土壤。

      如何破解民營美術館的難題,樹立自身品牌形象?部分美術館的做法或許可以提供經驗。如西安美術館的辦館理念——推倒美術館的墻,即與政府、社區合作,將藝術展覽帶到城市廣場等公共區域,不讓相關文藝展覽成為“圈內的事”;喜瑪拉雅美術館推出的“流動美術館”,到醫院、中小學、商場、機場等公共空間做藝術展覽,到高校進行巡講,帶著展覽、藝術家、策展人走進大學等。這些措施均可使美術館跳出自娛自樂的小圈子,在城市發展中承擔起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也是認知上的,民營美術館應讓更多市民了解自己。

      同時,魚龍混雜、參差不齊也是民營美術館的顯著特點。部分民營美術館名不副實,一些地產商、畫廊、企業等通過搭建美術館套利的現象十分常見。因此,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急需相關政策加以護航和規范,而這也是促進整個美術館界生態健康發展的必要保障。

      加大人才扶持  建立美術館聯盟

      從全年美術館界的展覽、公教、學術研究等情況來看,“以人為本”圍繞人來組織展覽和講故事,已成為美術館的基本任務。“美術館要成為文化藝術的創造主體,美術展覽不應是面向公眾的說教式普及,而應充分響應普通市民對藝術文化活動的新需求、新期待,體現先鋒性、社會性和國際性,成為公共記憶”也成為美術館界的普遍共識。

      從各館舉辦的展覽情況來看,藏品種類從傳統書畫到當代裝置皆有涉及,但其中國畫、油畫、版畫以及民間美術四類作品占據較大份額,而屬于當代藝術范疇的攝影、裝置、綜合媒材類的藏品則涉獵較少,僅廣東美術館、深圳美術館等當代藝術的藏品比較豐富。這一方面反映出美術館界對當代藝術的認知和價值評判未進入正軌,美術館隊伍缺乏對當代藝術的研究人員和評論人員;另一方面,持續繁榮的藝術品市場和熱潮滾滾的民間收藏亦給資金匱乏的美術館收藏增加了難度。中國美術館原館長范迪安即在離職時嘆息:“市場上出現了名家名作,但苦于囊中羞澀。這都是遺憾,需要更好的政策保障。我們呼吁政府投入更多的資金,從戰略高度看待美術館收藏,如此才能使得許多重要的帶有文獻性、歷史性價值的作品歸入美術館,變成公共財富。”

      資源整合和館際交流已成為美術館界互通有無和資源共享的常態,公立美術館間的合作與交換展覽越來越多,公立與民營美術館之間的互動也逐漸破冰。“我們不怕配送東西給民營美術館,但也要把他們的好作品、好展覽引過來。我們不要想做老大,而是要做領頭人,把大家集聚起來建立一個美術館聯盟,坐在一起共同思考美術事業的發展問題。”上海中華藝術宮館長施大畏說。

      專業人才嚴重不足依然是美術館面臨的尷尬現實,加大對現有人員的培訓力度,是提升美術館專業化水平的切實舉措,這些具有輻射作用的“種子人才”,將對美術館的專業建設發揮積極的影響。近年來,文化部藝術司委托全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及相關學術單位和藝術機構,開展了包括管理人員、策展人員、典藏人員等在內的一系列美術館專業人員的培訓項目,未來將通過更加全面的培訓工作,進一步完善美術館人才隊伍,推動美術館事業的長足發展。記者 高素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