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章草流變——兼述“新章草”的探索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12月24日10:36 來源:中國藝術報 章劍華
    江蘇頌  章劍華江蘇頌 章劍華
    微思錄  章劍華微思錄 章劍華

      如今,書法界研究和創作章草的人屈指可數。而在書界之外,對章草更是知之甚少。殊不知,章草乃草書源頭,其草創之初并不稱之為“章草” ,而稱“草書” 。后因“今草”興起,以示區別,遂以“章草”名之。

      何以“章草”而名?舊說因漢章帝所愛,又說當時此書體用于奏章,或曰元帝時令史游寫急就章。如此種種,均不確切。實際是,章草由隸書的簡捷寫法演變而來,為“隸書之捷” 、“隸書草化” 。雖然章草“捷而草” ,但書寫規范、法度嚴謹,故名之“章草” 。章者,規范也,法度也。

      章草形成于西漢,成熟于東漢,延續至西晉,先后綿衍近400年。其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有:漢·史游《急就章》 、漢·章帝《千字文》 、三國·皇象《文武帖》 、晉·王羲之《豹奴帖》 、隋人《出師頌》 、明·宋克臨《急就章》等。作為草書胚胎時期逐漸走向規范化過程中的一

      種書體,章草兼有隸書和草書的特點,字字獨立、形體扁橫、動中寓靜、平正文雅。

      然而,章草畢竟為過渡性的書體,其實用性和審美性均有局限,更因法度嚴密而略顯刻板,以致日趨衰落,并為今草所替代。

      今草亦稱“小草” ,為章草革新而成,是在章草基礎上的簡化、雅化和美化,它適應隸書向楷書、行書發展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進一步減少了章草的點劃波磔,筆畫連綿回繞,字與字之間有連綴,書寫更為自由、快捷和方便,信手揮灑、靈巧活脫。據史書記載,今草為東漢張芝所創,至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博采眾長,將今草推至高峰,其書風對后世影響極大。

      “二王”書風長盛不衰,時至今日仍然蔚然成風、獨領風騷。然而,此風過盛,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書壇的同質化傾向,甚至出現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遍地都是“二王風”的現象,造成了風格意識和筋骨、風骨的相對缺失。

      鑒于此,有必要大力倡導書法的改革,走書法多元、創新之路。

      如何創新?各有各的思路和方法,而我走的是章草“復興”之路,即追根溯源,回歸草書的開端,從章草起始進行創新創變。

      我自幼愛好書法,啟蒙于小學、中學的書法課,在大學時曾在小楷上用足功夫,并達到了一定的水準。擔任文化官員后再研書法,從“二王”入手,于孫過庭、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一路循序漸進,旁及米芾、張瑞圖,后又臨習于右任的標準草書。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書法報》上看到一幅章草作品,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覺得非常好看,我立即請人找來一本宋克的《急就章》 ,一臨非常上手,說明我與章草有一種暗合。從此我就在章草上苦下一番功夫,頗有收獲。我在臨寫的過程中發現,章草畢竟是舊體,雖然有古意和文氣,但范式嚴重,顯得有些呆板,用現代人的審美眼光來看,并不是很美。于是,我試圖在舊體章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在創新過程中,我始終堅守“漢字為本、中和為上”的書法精神,首先在宏觀上思考書法的發展方向和道路。漢字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精髓。書法是以筆墨為工具、以漢字為對象、以表意抒情為特征的一門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是漢字的藝術化。不論怎樣創新,都要立足于漢字這個根本,在漢字的造型和內涵上拓展與升華。同時,還要善于運用中華哲學思想指導書法創作。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哲學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中和”兩字。“中”者中庸,適當適時也。 “和”者和諧,和而不同也。書法的最高境界,是由內而外的“中和” ,即在對立統一中達到平衡,在千變萬化中實現和諧。

      在書法精神的引領下,我在微觀上對書體風格進行長時間的摸索,將古體章草與于右任的標準草書相結合,同時吸收近現代章草名家王蘧常、高二適等的創新筆意,再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筆法,既保留了章草與今草的一些特征,又融入篆、隸、楷、行、草諸體中的部分元素,形成了全新的書法面貌,被書界稱之為“新章草” 。其主要特點是:古意與文氣共存,雅正與時尚并舉。

      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我又將“新章草”的創作方法歸納為五條,簡稱為“章氏五法” :起筆如楷,借鑒楷書的起筆方法。楷書常以折鋒起筆,或謂“露鋒入筆” ,即起筆與行筆之間毫鋒運動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有一個毫鋒轉向的環節,寫出“有棱角、出鋒芒”的方頭筆畫。行筆如篆,借鑒篆書的行筆方法。無論大篆還是小篆,其筆法特點為筆筆中鋒,即在行筆書寫時,筆鋒進行適時調整,使之與紙平面保持垂直,筆尖始終在線條的中心部位,正所謂“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收筆如隸,借鑒隸書收筆的方法。“收筆雁尾”是隸書用筆上的典型特征,即在收筆處先按筆,然后向右上方挑筆出鋒。內構如草,借鑒草書的連筆方法。連筆是草書的特色,將此連筆方法用于結體,形成字內“多筆相連”或“筆筆相連” ,一氣呵成。外形如行,借鑒行書的造型方法。行書字形富有變化,靈動活脫,提按分明,使轉有度,字與字之間相對獨立,偶有連筆,上下貫氣。

      書法藝術的奇妙在于變化無窮,書法之路的魅力在于永無止境。“新章草”的探索與實踐還剛剛起步,尚未達到高妙精深之境地,有待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上繼續進行探索與實踐,創變其形態,豐富其內涵,充實其文質,并在字法、墨法、章法上進行全方位的完善與提高,進而使“新章法”成為當今書壇的又一道獨特的風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