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全國美展,不僅是一場美術盛會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12月22日11:22 來源:中國文化報

      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從1949年至今,已經舉辦了12屆。作為我國連續舉辦時間最長的國家級文化活動之一,全國美展薈萃了新中國美術史的精美段落,藝術地展現了共和國65年來各個歷史階段的美術精神、藝術成果和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光輝歷程。這65年中,涌現了無數杰出的作品,更是推出了一批批優秀的藝術家,成為美術界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展覽品牌。

      12月15日,由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集中展示近五年來中國美術創作豐碩成果的“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中國美術獎·創作獎、獲獎提名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從24000余件投稿作品中先遴選出4391件作品,在全國13個分展區展出后再推舉576件作品參加進京展,最終評選出金獎作品7件、銀獎作品18件、銅獎作品49件、優秀獎作品86件,共計160件成為第二屆“中國美術獎·創作獎”獲獎作品。

      作為全國性的綜合大展,本屆全國美展有著什么樣的特點?與往屆相比有什么變化?面對“有高原無高峰”的藝術現狀又有著怎樣的答卷和警醒?全國美展,不僅是一場美術界的盛會,更多的應該是對美術事業發展的檢閱和思考。

      成就與趨勢 導向和標桿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表示,每一屆全國美展,都會隨著時代變化和美術自身發展而呈現出新的面貌,涌現出一批新的優秀作者,這次也不例外。

      本屆美展呈現出7個方面的特點。一是作品全。囊括了近5年來創作的優秀作品,涵蓋了全國老、中、青三代美術家的精品力作。二是質量高。本屆全國美展發動早、范圍廣,全國美術家創作熱情空前,除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粉畫、實驗藝術外,其他都采用了面向全國直接征稿的方法,突破了原來各展區分配名額的做法,盡最大可能保證了優秀作品的入選機會。三是展區新突破。展覽首次將陶藝、漆畫和綜合材料繪畫獨立出來,在藝術設計展區增加了工藝美術的內容,增設實驗藝術展區,體現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開放、包容和自信的文化姿態。四是緊扣時代脈搏。航天探月、抗震救災、小康建設、和諧生活等,參展作品生動再現了現實生活中精彩動人的瞬間。五是貼近生活。中國美協堅持倡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引導更多美術家創作出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接地氣的作品。六是鄉風民俗濃厚。相當一批作品關注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突出民族、民間、農村生活氣息,鮮活地反映了鄉風民俗,展露出民族文化多樣化的魅力。七是再現厚重歷史。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華文明美術創作工程等帶動了一批歷史畫的創作,本屆美展表現我國歷史長河各階段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作品明顯增多。“與五年前相比,各畫種和藝術門類都有了新的長足進步和發展,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特點。藝術家們自覺地把藝術創作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緊密關聯,高度重視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新時期人民精神風貌的創作題材,體現出熾烈的愛國家、愛民眾、愛生活的藝術情懷,展示了社會發展、經濟繁榮、文化進步與人民安居樂業的時代新風,集中代表了當前中國美術界創作、研究與探索的主流傾向。”中國美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徐里說。

      每一屆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不僅是對近五年中國美術創作豐碩成果的展示,在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吳長江看來,更重要的是一種導向和標桿。“歷屆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都會對今后一段時期的美術創作、美術思潮產生一定的影響。”吳長江舉例說,新中國成立65年來,中國美術館的主要藏品大多是產生于全國美展,“它的影響是深遠的,特別是對青年美術家而言。”令人欣喜的是,本屆美展的獲獎作品多來自年輕作者,這也說明了美展對青年美術家的成長促進作用。

      面貌更多元 差距在減小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介紹獲獎作品情況時說,過去不太引人注意的小畫種這次表現特別突出,如水彩、漆畫、連環畫、版畫等,就整體而言,連環畫、水彩尤其表現不俗,非常引人注目。這種細微的變化,在最終評出的金獎作品中有明顯的體現。藝術的面貌更為多元,各個畫種的創作實力與水平差距正在減小。

      如版畫《而立之年》以超大的青年人物肖像和木刻藝術深入細微的刀痕,塑造了當代青年勵志奮斗、陽光自信的形象,《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認為它“較好地體現了傳統木口木刻的當代圖像轉換,代表了當代木刻藝術肖像的新探索與新成就”。

      四川大學教授黃宗賢也認為,媒介、畫種、技巧并非決定藝術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藝術作品的魅力更取決于作者能否以恰當而完美的語言傳達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深度的情感體驗。“《亮寶節上的人們》讓人感受到水彩、粉畫這一以水性與紙質材料為媒介的藝術表現方式與其他媒介或畫種相比,在宏大敘事與情感傳達、精神表現方面,不僅毫不遜色,且有獨特的魅力和無限可能性。”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凌評價漆畫《織情敘意》說,從題材到人物形象塑造,從畫面結構處理到平面化語言的拓新,從色彩的運用到工藝手法的突破,它都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漆畫佳作。而插圖《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在藝術家許向群看來,其唯美的形式追求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忠實記錄和完備再現,也表達了人與這片土地悉心相連的共生關系,是蘊藏著一個現代墾荒者生活軌跡和情感歷程的視覺記憶和文化圖像。《為西部農民生土窯洞改造設計》項目作為近年來設計界有影響的“設計為人民服務”典型案例,被中國美院院長助理、美術館群總館長杭間盛贊為“極大地拓寬了鄉土設計的傳統理念,對美麗中國的鄉村建設有重要樣本價值”。

      在上一屆全國美展中以作品《零點》獲得銀獎的陳治、武欣,今年仍然選擇了家庭題材,《兒女情長》表現了遠游在外的兒女歸家探望父母、三代團聚的場面。四川大學教授林木對這幅“既工且美、真實感人”的寫實主義工筆畫評價道,“在藝術為人民服務的今天,它的獲獎,呈現出一種傳統與當代融合的中國主流價值尺度。”而以肖像畫的形式表現20世紀著名美術教育家林風眠、吳大羽、林文錚的歐洲留學生涯的油畫《橋上的風景》,則因“將歷史、人文關懷和文化反思融入寫實性藝術之中”從而獲得了中央美院教授殷雙喜“對于提升中國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發性意義”的評價。

      關注的聲音 批評的態度

      當然,當代美術創作“有高原無高峰”現狀在本屆全國美展上也有所體現。劉大為表示,一方面繪畫新技法、新材料,以及創作觀念的拓展令人耳目一新,整體創作水平有提升,另一方面的確缺少高峰,缺少讓人眼前一亮、印象非常深刻、能夠拉開距離的作品。

      對此,研討會上不少專家提出了意見與建議。如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建議要下大力氣繼承古代和近代的優良傳統,“多年以來我們并不忽視創新,也不忽視橫向比較,但是比較處理不好創新和繼承的關系、處理不好橫向與縱向與傳統的關系。因此作品往往更重視視覺而不是心理,往往重視視覺新穎而不是文化厚度。”

      此外,藝術創作“照片化”現象也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說,我們今天生活在媒體時代、技術時代,數字媒體的照相技術無所不在,它已經深刻地影響了美術創作。“現在照片的效果已經極大地影響了國畫、油畫、版畫,甚至綜合材料的創作,使得這些材料作品在發揮畫種自己語言特色的時候,產生了一種障礙,藝術本體難以很好地發揮。這個現象值得我們思考。如何真正重視藝術的造型能力、藝術的表現力,真正重視藝術的內涵,用好照片這個工具,這是一段時間內美術界要思考的內容。”

      美術評論家鄧福星表示,看過展覽后,明顯感受到畫種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技術主義顯得比較突出。他舉例說中國畫的趨向是傳統中國畫的元素不夠,更多是融合吸收了西方繪畫的元素。他提出要呼喚現實主義精神,發揮民族特色。

      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認為,一個較為普遍的問題是如何把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把傳統的藝術精神和當代的精神結合起來,把傳統的技巧與當代的新資源結合起來。“藝術要向前進必須要先固守本門類的陣地,再向外擴展,也就是必須先要保證自身的特點,然后是固本與拓展結合。”邵大箴還提醒說,不能把全國美展的作品看作完全代表當代的水平,更恰當地說,它們代表當代中國各個門類藝術的前進步伐。

      “油畫的評審中,畫躺在沙發上的人物就有七八張,這是新的創作瓶頸現象。”許江還提出,這是由于創作者缺乏生活的廣度,生活面有些狹隘所致。“如何深入生活,真正到時代的沃土中,去擁抱那些宏大的敘事,去思考人民性的表現,這也是當代創作者應該思考的。”他說。

      每一屆美展都會引發眾多關注甚至批評,而這些在林木看來應該予以積極和樂觀看待,因為這種批評實際上表明了整個美術界對全國美展的高度重視。“這屆美展已經出現很多中國風的東西,完全依附于西方那些觀念和形式的作品在本屆展覽基本沒有出現。目前作品背后所洋溢的是一種中國獨立自主的發展趨勢和氛圍,從這些角度來看,這屆展覽應該是非常成功的。”對于高原和高峰的問題,林木表示,高峰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峰是在高原上慢慢積累起來的,這次展覽中也呈現了很多閃光的東西,在若干年后成為高峰,也不失為一種可能。記者 馮智軍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