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電視熒屏上涌現了諸如《大秦帝國之裂變》《楚漢傳奇》《花木蘭傳奇》《木府風云》等一批歷史劇作品,在歷史題材的開掘、創新、拓 展等方面進行了不少積極探索。與此同時,在這類題材創作中,也存在著歷史虛無主義的傾向,有些作品顛覆歷史真實、缺乏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不斷受到觀眾的 質疑和批評。日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視藝委會組織十余位專家學者,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以“尋歷史鏡鑒,存歷史正 氣”為主題,在京舉行了“歷史劇的創作走向——以《大秦帝國》為例”座談會。與會者直面當下歷史劇創作中存在的不良傾向,深入剖析了歷史劇尤其是歷史正劇 創作的困境,并就歷史劇的未來走向進行了探討。
藝術虛構要以尊重基本史實為前提
談及歷史劇創作,總會涉及歷史真實和藝術虛構的關系問題。黑格爾曾說過,歷史題材創作不能剝奪藝術家“在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之間徘徊”的權利。 文藝評論家李準認為,黑格爾的話說得很寬泛,但在歷史劇創作中必須以歷史真實為前提,沒有歷史真實就沒有“徘徊”的權利。不尊重基本的史實,認為歷史沒有 客觀存在性、沒有規律可循,那忠于歷史就更加無從談起。時下有些作品“把歷史說成了一筆糊涂賬”,這種現象值得警惕。在他看來,中國五千年文明之所以沒有 斷裂,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有祖先崇拜,敬畏歷史,重視自己的歷史傳承。因此,當下的歷史劇創作,應當對基本的史實心懷一份敬畏。歷史劇的創作者應該懂 歷史,特別是在創作重大歷史題材作品的時候。現在的歷史題材影視劇,包括戲說劇,絕少有把人民群眾作為第一主人公的,因此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的地位,在 我們歷史題材,包括重大題材歷史劇中沒有得到很好的反映。
《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彭程認為,一部優秀的歷史劇,其成功的前提是建立在充分、準確、深刻地認識歷史內在規律性和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但是,要 求歷史劇中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有出處,都要嚴絲合縫,沒有任何虛構,這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關鍵是要恰當處理想象和虛構的邊界。如果凡事都講究“有理 有據”,就有可能妨礙劇作者的創造性;但如果完全不顧歷史真實,胡編亂造,也很難寫出真正優秀的歷史劇。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曾經擔當過多部歷史劇的顧問。在他看來,歷史知識的普及、歷史意識的傳遞、歷史智慧的啟示,往往是通過很通俗的方式進行 的,比如元雜劇中很多作品的題材、內容就來自《史記》的記載。對于以歷史為表現對象的影視劇來說,雖然也是用通俗的方式傳遞歷史信息,但無法繞開同歷史真 實的關系。寫史的戲和歷史本身肯定是有距離的,我們提倡合理的虛構,但是如今一些影視作品卻因此完全違背歷史真實。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語言、服裝、道具、情 節等的失實、失真。他舉例說:“最近我看了一個講述秦昭王母親羋八子傳奇一生的劇本。劇本中的一些稱謂,如皇后說‘本宮如何如何’,‘哀家如何如何’,皇 帝說‘朕如何如何’,這在戰國時期都是沒有的。還有,在交易時用銀兩,那時候也還沒有。這都是當時不可能出現的東西,但都出現了,這是不應當的。”
歷史劇創作如何真正“變史為劇”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用“走鋼絲”來形容歷史劇創作的難度。他說,歷史劇不是歷史教科書,但是歷史劇回避不了歷史面貌的揭示、歷史觀點的宣 示,回避不了歷史教育,尤其是它對青少年觀眾的影響,這一點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在歷史題材選擇上,可以寫王朝的演變,可以寫歷史傳奇人物的故事,甚至可以 用正劇、悲劇和喜劇等不同類型,但是創作者要注意一點,在書寫一種正確的歷史觀的時候,如若要在藝術上做到好看,一定要把歷史戲劇化和戲劇歷史化融合在一 起。歷史并不是都具有戲劇化的,我們要虛構,所以要讓歷史戲劇化,同時要讓所有虛構的人和事,甚至于環境都放在一定的歷史中去,使戲劇也歷史化。這兩個融 合是歷史劇演繹虛實相生的故事時必不可少的一種敘事策略。
王子今認為,現在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更重要的問題就是歷史觀出現了偏差。比如一些歷史劇寫后宮生活,把宮廷爭斗寫成惟一主題,這很容易給觀眾造 成好像歷史就只有陰謀與爭斗。一些劇作讓宮廷爭斗占據了主題內容,而對歷史演進中非常重要的政治建設、軍事謀略、人才選用、法制革新等較少涉及,不去用心 表現,使得這些作品的文化水準并不高。對此,李準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后宮斗爭可以寫,它也是重要的史實,但關鍵在于你是用后宮斗爭來解釋歷史, 還是用歷史來解釋后宮斗爭。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很多劇作家不愿意寫大政方針,只愿意寫鉤心斗角。
如今的歷史劇已經成為當下電視劇創作繁榮的主要表征之一。如何衡量一部歷史正劇是否優秀,文藝評論家范詠戈認為,在評價時至少應該強化三種記 憶,即史實記憶、史鑒記憶和史詩記憶。當下歷史劇的創作,難點既不在史,也不在劇,而是怎樣“變史為劇”。在這其中,從歷史觀上來說,有兩個不能越過的底 線:一個是碎片化,一個是消費化。就《大秦帝國》來說,該劇選擇了一個很好的題材——歷史轉折時代,有效地避開了歷史劇容易偏向后宮、野史的傾向;同時, 堅持以宏大敘事反映歷史真實,并且生發出具有創新性的歷史想象,這才是歷史大劇和歷史正劇要遵循的東西。
善于從歷史中挖掘當下之所需
在中國的電視熒屏上,曾經誕生了《努爾哈赤》《末代皇帝》《唐明皇》《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嘎達梅林》等一批優秀的歷 史劇作品,為歷史劇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李準認為,歷史正劇,特別是重大題材作品,應當去提倡。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如何看待歷史正劇與戲說歷史之間的關 系。王子今認為,就目前出現的一些歷史題材作品,如果只是純粹的戲說,倒不要緊。真正應該避免的是那些用正說的名義來戲說、宣傳自己是歷史正劇的做法。對 于真正的歷史正劇,他認為,歷史學者和影視創作者的相互溝通非常必要,歷史學者對影視編創工作最初步驟的介入是有益的。對此,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表示贊同, 他提倡歷史正劇的劇作家虛心地向歷史學家汲取新鮮的歷史思維。學習歷史、鉆進歷史、豐富歷史知識以后,可以有對歷史的新發現,進而有新的審美表現。
“歷史劇創作不應該忽視當代的需求。”談到歷史劇的創作意圖,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閻晶明說,歷史劇不是簡單的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任何歷史劇創 作的成功,都會讓人感受到一種歷史的隱喻和啟示。有什么樣的當代沖動才會有什么樣的歷史題材的創作。歷史劇雖在寫古人古事,但是任何歷史創作既有歷史的、 忠實的要求,也有當代的、時代的需求,同時還有作者個人的意圖。創作者到底想表達什么,有沒有個人的強烈要求,要把什么樣的歷史觀、社會觀、人生觀寄寓于 古人身上,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閻晶明認為,寫歷史劇不是有點歷史知識和藝術技巧就可以完成的。同時,當我們談論“忠實于歷史”的問題時,并不是說一部歷史劇符合教科書就是成 功的。魯迅的《故事新編》可以算作歷史題材作品,但是用他個人的話來說是“游戲之作”。《故事新編》之所以在藝術上取得成功,是因為魯迅專注于一個人最需 要突出的性格和命運特點,取其一點不及其余。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它的真實性是非常弱的,但是從作家所要傳達的信念和理念來說,它又是非常強烈的,這才是歷 史劇需要完成的使命。
優秀的劇作家總是善于從歷史中挖掘當下之所需、傳達創作主體的責任和擔當。對于未來歷史劇的創作,仲呈祥認為,通過歷史正劇的形式,傳播正確的 歷史觀念,傳播正確的、科學的、真實的歷史知識,弘揚一種歷史精神,張揚一種歷史正氣,深入開掘中華民族歷史上存在的優秀文化基因,并將這些基因跟當代文 化相勾連,跟現實社會相協調,進而成為今天的精神財富,這應該是歷史劇創作者矢志不渝的藝術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