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視點 >> 正文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播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在取得較好收視率的同時博得了良好的口碑。近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國電視藝委會和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等單位先后就電視劇《北平無戰事》在京召開了作品研討會。
研討會上,來自影視藝術、史學、文學、軍 事、社會學以及青年工作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不同學科背景出發,從歷史的視野、文化的角度以及當代青年的審美追求等多個層面,對該劇進行了全方位、多角 度的客觀評析和深入解讀,發表了許多真知灼見。專家們稱贊,《北平無戰事》讓觀眾看到了中國國產電視劇所能達到的較高水準。它抓住了當時歷史重大轉折時期 的歷史邏輯和歷史趨勢這一非常重要的命題,同時賦予了劇中角色以當時人物的精神世界,體現出當時的社會精神追求,這部劇從劇本階段就能感受到它的厚重感。 同時,該劇對待歷史的視角和觀點,突破了多年來的條條框框,在藝術上、思想上以及商業上取得了成功。在當下娛樂化為主的市場、掙錢第一的潮流之下,《北平 無戰事》真正能做到拒絕做娛樂的奴隸和金錢的奴隸,是一部比較成功、嚴肅的藝術作品。
為此,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曾慶瑞教授和學院電視劇歷史與理論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共同撰寫了《〈北平無戰事〉面面觀》,本文摘出部分內容。
將“歷史戲劇化”和“戲劇歷史化”高度融合,將“社會史”敘事和“家族史”敘事高度融合,是歷史題材電視劇,包括近現代歷史題 材電視劇,到達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高度融匯的必由之路、不二選擇,也是歷史題材電視劇,包括近現代歷史題材電視劇,到達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高度融匯的最佳 境界。
劉勰的《文心雕龍》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還說“時運交移,質文代變”。當電視劇《北平無戰事》“染乎世情”,“系乎時序”,隨 “時運交移”而“質變”成功的時候,它一定是有成功的“文變”相伴隨,有盡可能美善的一流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它的真善的一流的故事內容相匹配的。
《北平無戰事》的一流的表達,首先表現在敘事策略的兩個高度融合:一個是將“歷史戲劇化”和“戲劇歷史化”高度融合;一個是將“社會史”敘事和“家族史”敘事高度融合。
要使歷史“戲劇化”,讓那些原本不具有戲劇特質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藝術化為戲劇人物、戲劇故事、戲劇場景,辦法就是像《北平無戰事》現在這樣 做的,虛構一些戲劇人物,圍繞這些虛構的人物再虛構一些由相關的戲劇矛盾和戲劇沖突演繹成的戲劇故事,以及這些虛構的人物和故事賴以發生的戲劇場景和氛 圍。《北平無戰事》故事開端的“7·5慘案”就是真實的歷史事件。該劇虛構了“7·5慘案”第二天,燕大附屬醫院大樓外,燕大副校長、國府經濟顧問何其滄 帶領教授們席地而坐,抗議抓捕,保護學生;虛構了中央銀行北平分行經理方步亭趕到現場加入抗議隊伍;虛構了大樓那扇巨大的玻璃門后的劇中年輕人里的三個重 要人物即燕大青年教授、何其滄助理梁經綸,燕大學生、何其滄女兒何孝鈺,燕大學生、方孟韋表妹謝木蘭;虛構了北平警察局副局長兼北平警備總司令部偵緝處副 處長方孟韋率領三個方隊的軍警憲特準備抓捕。這之前,還虛構了北平分行襄理、中共地下黨北平經濟戰線領導人謝培東帶著中央銀行總行的一封電報出場,并牽引 著北平分行金庫副主任、中共地下黨員崔中石即將出場;這之后,虛構了國防部預備干部局少將督察、鐵血救國會核心成員曾可達出場,出場還帶出來方孟敖和他的 航空實習大隊,帶出來隨后進行的特別法庭三案并審,更帶出來牽引全劇向前走戲的暗場人物“建豐同志”蔣經國。這個發生在杭州筧橋機場的虛構的故事,牽引出 來空一師飛行一大隊走私倒賣北平民生物資案件,回過頭去和北平“7·5”慘案又掛上了鉤;特別刑事法庭三案并審前,崔中石為營救中共地下黨特別黨員方孟敖 引出來國民黨CC系“中統”改名的“黨通局”即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通訊局的聯絡處主任徐鐵英的貪腐,還有他的孫秘書;三案審結后,又有了五人小組北上查貪 腐的虛構戲。這么多的虛構,就使得北平“7·5”慘案的真實歷史事件充分戲劇化了,具有了戲劇特質藝術色彩,變成了有意義的戲劇內容和戲劇形式,能夠成為 可供觀賞的電視劇的內容了。在這個歷史戲劇化的過程里,所有這些虛構的人物、故事、場景,即由這些敘事元素構成的戲劇,實際上也發生在戲劇歷史化的進程之 中。也就是說,編劇劉和平和他的創作團隊,為了使這些虛構的人物、故事和場景具有真實歷史的色彩,集中精力,也集中才智,做了一件事,就是讓這一切“歷史 化”。人們可以看到,他們的處理辦法,就是把所有的虛構人物、故事和場景都置放在曾經發生過的北平“7·5”慘案這個歷史事件和它導致的一系列歷史事件中 去,讓這些戲劇人物、戲劇情節、戲劇環境全都跟出場的歷史人物掛上鉤,跟歷史掛上鉤,把一切都弄得正經八百有模有樣的。結果,當人們沉浸在觀劇審美的興奮 之中的時候,虛虛實實,亦真亦幻,誰也不會再去管它究竟是真還是假,而寧可信其有,信其真了。《北平無戰事》里,驚人的通貨膨脹下紙幣法幣一文不值,為挽 救危局,1948年8月18日,南京政府試行“幣制改革”,很快招致失敗;上海灘蔣經國“打老虎”反腐和失敗等等,真實的歷史人物事件也都這樣處理后進入 戲劇了。實際上,在這樣的電視劇藝術文本里,也就是一種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的和諧統一。這其實是一種難度很高的敘事藝術。其中的奧妙在于,創作者們在 將真實的歷史事件和虛構的人物故事結合起來,努力做到“歷史戲劇化”和“戲劇歷史化”的和諧融匯的時候,關鍵是把握住在歷史的框架里實施真正的藝術想象, 展開真正的演劇藝術。通常,我們都會說,歷史題材電視劇是電視劇文學家藝術家對于歷史人物和故事的藝術再演繹。在這種情況下,一切的文學藝術作品想要以歷 史為題材,只能是創作主體對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及其文化蘊含、美學意義、史學意義有所發現、有所體認、有所感悟,而后塑造藝術形象,注入藝術情感,重新創 造的一個“藝術文本”。這就意味著,相對于客觀生活的真實,即歷史的“史實文本”而言,一切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都具有虛構性,都是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藝術演 繹,而不可能是它們的所謂“真實再現”以至于“還原”。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左傳正義》里說得好:“史家追求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 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史家營造 “史學文本”也有不實之處、失實之處,或者不算夸張地說,也有一些“虛構”,何況電視劇藝術文本呢?于是我們也就有了相對而言比較廣闊的虛構的空間,有可 能把“歷史戲劇化”和“戲劇歷史化”和諧地融匯在一起。
在中外文學史上,敘事性的小說領域里,通過描寫一個大家族的歷史命運去形象地透視一個社會的興衰變革,觀照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已經不乏成功的 先例了。緊隨其后,同樣具有敘事性本性的電視劇藝術,或改編小說,或原創的藝術文本,也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只是在這一類的敘事中,“社會史”和“家族 史”的融合,始終都是作家、藝術家們十分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處理不好就會留下遺憾。人們總是要追求“社會史”和“家族史”的自然融合,以便既看到社會史 的色彩斑斕,又看到家族史的枯榮更迭。劉和平說他要“把國事往家事里寫”,就是這個意思。《北平無戰事》寫了三個家庭。一家是方步亭和繼室程小云,方步亭 和原配夫人的兩個兒子方孟敖和方孟韋,還有方步亭的親妹夫謝培東,親外甥女、謝培東的女兒謝木蘭;一家是何其滄,何其滄的女兒何孝鈺;一家是崔中石和夫人 及一雙年幼的兒女。這些人物占據了《北平無戰事》一臺大戲的半壁江山。他們在國共兩黨歷史轉折的緊急關頭、生死大博弈的日子里各個表現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抉 擇、自己的社會行為方式、自己的家庭生活取舍。“以人帶史,以史托人”,這部電視劇就這樣把這三個家庭——虛寫的三代人的命運與歷史風云的變幻緊密地糅合 在一起了。于是,我們也可以說,全劇是在通過這三家人的“家族史”描寫1948年以北平和南京為聚焦點的“社會史”,用這樣的“社會史”托舉著他們的“家 族史”了。
這種“社會史”和“家族史”相融合的景觀,從敘事策略上說,我們看到的是劉和平和他創作團隊的“宏大敘事”和“工筆寫生”并舉的嫻熟的藝術與技 法。他們要回答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共產黨,為什么拋棄了國民黨,這必須宏大敘事,不然就難以勝任。劇中的宏大敘事,首先表現為,聚焦于1948年的國 民黨政權既反共又反腐的歷史大事件,還有震動全中國并影響世界的幣制改革,如此設計全劇的時空框架,就使得這樣一個北平1948年的故事和歷史的風云、時 代的悲歡形影相隨、聲息與共,故事發生的環境、氛圍都有了歷史的、時代的色彩與氣息了。當然,這宏大敘事,這歷史的色彩和時代的氣息,還表現在歷史和時代 給予了劇中人物以什么樣的影響,以及這些人物的群體性的活力又怎樣地推動了時代的發展、歷史的前進。這就不能不寫到這三個家庭,以及生活在這三個家庭周圍 的各色人等。這也是一種敘事策略的需要。把鏡頭聚集在這三個家庭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的生活狀態和文化心態上,寫他們多彩多姿的人生遭際、栩栩如生的秉賦 個性,看他們無不蕩氣回腸的生生死死,體悟他們感人肺腑的愛恨情仇,我們都能夠感受到,這一群人物既由歷史支撐和托舉起來,又折射和映照著歷史,“家族 史”和“社會史”就這樣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這種融合讓全劇表現出了凝重的歷史特征和鮮明的時代風采。當然,在這種融合里,“家族史”沒有成為“社會史” 的符號,“社會史”也沒有只是“家族史”的點綴。這要求創作者要巧妙地游走在“社會史”和“家族史”之間,講好這三個家庭的故事,在一邊講故事一邊講歷史 的時候,讓故事講得既“跟自然一致”,又“跟理想一致”,因而顯示出藝術的“真正美的東西”來。
劇中的每個人物,都肩負文化負載和敘事作用雙重使命。
就人物造型和人物關系配置而言,《北平無戰事》的藝術功力和成就在于,每一個人物都肩負著文化負載和敘事作用雙重使命,就是說,既要傳遞各自的 文化信息,表達一定的有思想的生活內容,又要通過跟別的人物配置的各種關系和在事件中的地位及作用推動劇情向前發展,還要表現出人物的鮮明性格和必然的命 運。在人物的鮮明性格中,一定是顯示了這個人物復雜的人性。
比如崔中石,這是全劇開篇之后到他遇難為止最為出彩的一個藝術形象。名義上崔中石是中央銀行北平分行金庫副主任,實際上是中共一名地下工作者。 這種特殊的身份使得他明處對北平分行行長方步亭負責,取得了方步亭的充分信任,不僅負責分行所有賬目,而且還有修繕方家父子關系的重任;而暗處他接受黨的 指示,身處銀行內部,獲取國民黨上層資金流動內幕,得到國民黨上層財團貪腐第一手資料,同時他還是發展方孟敖成為共產黨員的單線聯系人。是怎樣一個人,如 此成功斡旋于國民黨上層領導部門之中,如此悠游于雙重角色的轉換之間?崔中石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溫文儒雅,斯文內秀。他說話的語速總是不快不慢,音調不高不 低,從他的口中,你聽不到焦躁,聽不到暴怒,聽不到悲痛,也聽不到狂喜,他臉上沒有太多表情,大多時候,他只是靜靜地思忖著。他的一舉一動總是緩緩的,淡 淡的,不急不慢,散發著一股書生的儒雅端方。這一點在家人朋友面前,體現更多的是平和可親,包容了妻子的一切怨懟甚至責罵。他的平和可親也體現在他與方孟 敖的交往中,方孟敖被崔中石獨特的氣質所征服。面對五人小組的詢問,他立于不敗之地,特別表現出來他溫文儒雅外表下的機智謹慎,世事洞明,兼有洞若觀火的 睿智。自然,最令人感動的是他愛國愛黨,無私無畏地把自己短暫的一生奉獻給了黨和人民。他的死就重于泰山了。
戲劇節奏的把握突出了該劇乍看平靜無波、內里暗流涌動的特點。
對于另一個重要的敘事元素——戲劇矛盾戲劇沖突的編織,《北平無戰事》也可以說是藝術想象力的超能量釋放。這是一部強情節敘事的大戲。驚心動魄 的故事、波濤洶涌的表達,敘事線索復雜卻又清晰,同時,在戲劇結構上,是一種經典性的“豹頭·熊腰·鳳尾”的結構。在敘事節奏上,《北平無戰事》的強情節 快節奏讓觀眾看到了那段翻江倒海的歷史和洶涌澎湃的情懷。由于劇情結構復雜,敘事線索眾多,一個事件的發生發展往往牽涉到諸多人物和線索,并且不斷催生著 各種新的矛盾沖突,于是,大量運用交叉蒙太奇和平行蒙太奇造成情境的對比,以及情緒和視聽效果上的反差,使劇中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和人物的危險處境不斷對 觀眾產生新的刺激,形成“注意力的節奏”,就成了一個重要的藝術選擇。例如在第二集中有兩條主要敘事線索,一條是南京特種刑事法庭對林大濰、侯俊堂、方孟 敖的庭審,另一條是崔中石救方孟敖的行動,兩條敘事線索的交錯穿插使畫面在不同的場景和人物之間不斷的轉換,展現出了劇中主要勢力之間復雜的利害關系,也 產生了畫面造型的動態變化和內心情緒的波動起伏。兩條線索各自的發展以及彼此的交錯形成了敘事節奏復雜多樣的變化。剪輯形成的節奏不僅體現在情節段落更替 組合的敘事線索中,還通過鏡頭及其組接呈現出來。《北平無戰事》嚴肅沉穩的風格決定了剪輯時總體較為平緩的鏡頭節奏,大多數場景較少出現鏡頭節奏的急遽變 化,但是鏡頭節奏的舒緩并不顯得沉悶乏味,劇中常用緩慢的運動鏡頭和小幅度改變景別、角度等方式使節奏舒緩之中不乏微妙變化,也更符合《北平無戰事》乍看 平靜無波、內里暗流涌動的特點,而且總體鏡頭節奏的舒緩突出了鏡頭節奏明顯加快的劇情高潮。
剪輯的精粹在于,把一個風狂雨驟的敘事化解為行云流水的講述。
和這樣的結構、節奏相呼應的是《北平無戰事》上乘的剪輯藝術。這種剪輯的精粹在于,它把一個風狂雨驟的敘事化解為行云流水的講述。尤其是《北平 無戰事》中諸多語言的激辯、矛盾的發酵和精神的召喚,都在室內空間中展開,這種空間的封閉性保證了“戲核”的集中、“戲魂”的凝神,卻往往給后期剪輯帶來 了鏡頭調度單一的困擾,然而,由于很好地把握了在影視作品這個語言豐富的綜合系統中,對形式本身的評判往往讓位于對形式和內容匹配度的衡量,因此,全劇的 剪輯就能夠在深度把握劇作主旨的基礎上,通過調整鏡頭的留幅,調配鏡頭的搭配關系,完成了對室內戲的詳述,最重要的是通過“詳述”這種形式淋漓盡致地刻畫 了那個洶涌澎湃的時代。還有,《北平無戰事》的故事在一群銀行家、國民黨將軍、民國高官、大學校長等人物中展開,全劇在人物舉止、臺詞格調、精神氣質上都 是雍容爾雅的。這種創作環境中,剪輯師能夠按照各個角色內涌動的意志去發現他們的象征意義,決定在技術層面或者美學層次的呼應和支援,于是劇中鏡頭的留幅 相對較長,用悠游不迫的韻律、謙謙君子般的緩行跟隨人物的步調,將人物的情緒、時代的情致隨之延宕開去,并在大段的人物獨白中,留足了時長靜靜地打量人物 的一蹙眉一頷首,細細展開語言神情中包裹的種種堅定、迷茫和詭黠。應該說,詳述、省略和重構這三種語匯在不同的敘事階段,進行不同的組合搭配,最終形成了 或行云流水,或風狂雨驟的敘事風格。
攝像藝術打破原有電視格局,讓觀眾產生一種置身銀幕前的幻覺。
《北平無戰事》的攝像藝術,無疑成為了中國電視劇影像制作的新標桿。它動用了4臺當今電視劇攝制最頂級的高清攝像機——阿萊艾麗莎,以高達 2.25:1的變形“寬熒幕”規格呈現大銀幕級畫面,打破原有電視格局,讓觀眾產生一種置身銀幕前的幻覺。不僅如此,該劇在畫面上下足了功夫,影像質量堪 稱一流,難怪要被觀眾盛贊為“像電影大片”了。具體說來,它的影像表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光線造型特點鮮明,通過不同的用光觀念和手法,營造出不同的 影像氣質,二是多用小景深突出層次感,三是低飽和度色彩還原歷史,四是舒緩的運動節奏配合敘事,五是隱身法處理人物。
人物臺詞有力、有思、有韻。
在人物臺詞方面,《北平無戰事》無疑可以進入高水平電視劇的行列,其人物臺詞有力、有思、有韻,在三個層面的功能承擔上都有絕佳的表現,是有力 量的工具、有分量的表達和有詩意的藝術的渾然天成。說它是有力量的工具,是指它人物形象塑造、情節發展推動以及情緒節奏的掌控上都有不俗的表現。說它是有 分量的思想傳遞,是指它對歷史的表達,對思想的追尋,這里,人物臺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說它具有詩意的歷史況味,指的是它成功地承擔了敘事和表意的功能, 它對詩意氛圍的營造和對歷史的詩意審視。這種詩意的表達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讓思想更加動情,讓歷史理想主義在現實的殘酷面前更加悲壯、悲情。這樣一來, 《北平無戰事》就有了不同于許多電視劇的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它具有文學韻味。看全劇,我們可以認定,這是文學和電視劇兩種藝術思維相得益彰的和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