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文學評論 >> 正文
近些年來,隨著世界“非遺”保護浪潮的興起,國內“非遺”保護工作開始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重視。2004年召開的全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會議,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定為全國第二批綜合試點之一。為了搞好試點工作,湘西州政府及州文化局及時出臺了《關于做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湘西綜合試點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并于當年在湘西州范圍內展開了“非遺”大普查行動。到2008年5月,基本完成了對全州8縣(市)、164個鄉鎮、1969個村的“非遺”現狀普查,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
然而,“非遺”普查工作畢竟只是整個“非遺”保護工程的起步階段,還有更多更難的工作需要進行,尤其需要一種切實的研究。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一篇專門研究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士論文問世了,它就是陳廷亮博士的學術專著《守護民族精神家園》的前身。
這部學術著作針對湘西州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成績、經驗、不足、教訓,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對湘西州少數民族“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并對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許多積極的建議。其后的幾年時間里,陳廷亮繼續關注這個問題,并不斷地進行田野調查。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精心修訂,終于完成了《守護民族精神家園》一書。
在我個人看來,這部學術專著的主要內容可以劃分為兩大板塊:一是守護,一是啟示。
先說“守護”。作者之所以對湘西懷有深情,是因為湘西是他生長于斯的土地,土家語是他的母語。這塊土地上,他的祖祖輩輩生活過,也嘆息過;憂傷過,也快樂過。正是這種濃得化不開的故鄉情結,催逼著他如數家珍般地梳理著湘西的“非遺”項目,就像一位騎兵愛護自己的戰馬,一位艄公守護自己的渡船一樣。在作者的深情守護中,湘西眾多“非遺”項目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呈現出來。唯有摸清家底,方知怎樣去愛惜、開發、利用這些寶貝。
再說“啟示”。一部學術著作之所以有生命力,關鍵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在理論領域中有獨到的建樹,能推動本學科理論向前發展;二是能夠合理地運用理論武器,解決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想,這本專著的“啟示”應該屬于后者。
該書首次將湘西的“非遺”分為口頭文化遺產、表演藝術文化遺產、傳統技藝文化遺產、民俗文化遺產、飲食文化遺產、醫藥文化遺產、傳統體育競技與民間絕技文化遺產七大類。這種嶄新的分類方法,有助于相關工作人員對“非遺”項目進行分類整理。但這還不是其主要成績,更為突出的是,作者敢于說真話,正視湘西“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譬如,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有“重申報輕保護”的傾向,一邊是政府積極地申報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邊是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危險。又如,“非遺”保護工作中存在“保護性破壞”現象,一些“非遺”項目在改造過程中變為文化的空殼,看不出原生的元素了。一些被保護項目表面的繁榮,實際上是對“非遺”的根本性傷害。同時,作者還看到了一些“非遺”項目傳承面臨的斷代危機。
針對上述問題,作者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議。譬如,“非遺”保護的五項基本原則:整體性原則、本真性原則、以人為本的原則、民間事民間辦的原則、瀕危遺產優先與精品保護原則。作者還借鑒國外“非遺”保護的經驗,立足湘西實際,提出了有關湘西“非遺”項目開發利用的基本模式的構想。盡管這些建議和構想的實際效果還有待實踐檢驗,但作者深情的守護與真誠的思考,確實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