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我們怎樣“下鄉”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10月24日09:29 來源:人民日報 谷凱 (《馬向陽下鄉記》編劇)
      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劇照  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劇照

      常言說,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來源于生活的素材經過提煉還能不能經得起生活的檢驗,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接到《馬向陽下鄉記》這個選題后,寫什么樣的故事,聚焦什么樣的人,這個故事和這個人在已往的熒屏上是不是出現過,農村電視劇發展到今天,還應該有怎樣的變化,我能為這個變化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讓鄉村故事不再是城市文化的獵奇,這是我的困惑,也是我向前的動力。這些問題逼著我去尋找一個有特定身份的戲劇人物,取得城鄉觀眾的最大公約數。這不是一個可以輕言成功的任務。

      3個月里,我在棗莊、淄博、威海3個地方前前后后走了40多個村子,面對面接觸了60余位下鄉扶貧的“第一書記”,他們有的才下鄉,有的馬上就要結束任期,有的還帶著非常美好的愿景,有的已經做得風生水起,成為造福一方百姓的致富達人。他們來自不同的機關單位,因此工作上就帶有原單位的特點,比如,來自教育局的書記,首先從小學生的教育入手,抓圖書室和電腦室項目,在農村文化建設上大顯身手;有的來自計生委,計劃生育這項國策就會在那個村子得到更加嚴格地貫徹。有的書記家,上有老下有小,就只好把老人安置在村里,一邊照顧老人一邊工作。我采訪的第一位書記,住在一個廢棄教室里,窗戶關不嚴,大夏天連個蚊帳都沒有,條件極為艱苦。當我問到為什么不改善一下時,他告訴我:去村民家里看看你就會找到答案了。

      改革開放30多年,繁華的城市背后真的還有一片貧弱的鄉土嗎?答案是肯定的。記得有一個村子,竟然從來沒有開進來過小汽車,村路只能跑小型農用車,村中的老人得病,救護車只能開到村口,得把病人抬出村子。當我來到這個村子采訪時,正趕上修路剪彩,村里人說這比過年還要高興。通過大量實地采訪,我抓到了書記們身上的一個共性,那就是不帶有為自己鍍金的功利心,而帶著一顆做對事做成事的事業心。他們下鄉帶著兩個必須完成的硬性指標:鄉村的黨建工作和脫貧致富,完不成就不許回去。這種看似強制性的要求,實則給了第一書記們身份速變的契機,而身份的變化帶來了行為上的改變,反倒讓他們在心態上不再浮躁,做事更加踏實。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先做到自己對農村和農民的了解,也就是要先有“知民度”,然后讓廣大村民了解自己,也就是有了“知名度”。知民度和知名度都達到了,才能得心應手地開展工作,不至于說外行話,解決與農民隔層肚皮如隔山這樣的問題。

      經過3個月的深入采訪,大量的真實故事從平凡普通的話語中釋放出強大的能量,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感染著我,激發了我的創作欲望。由于第一手素材非常充分,故事馬上就有了明確的方向,創作起來非常順利。我的最大挑戰是,如何表現農民,這是創作農村題材電視劇十余年來,我一直最為看重的問題。我的解決方法是,在農村的現實環境中去認識農民、理解農民、表現農民,突出他們身上的淳樸和他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通過人物刻畫展示他們的理想,而不是刻意突出農村的落后,人為放大農民的缺點,有意迎合某種趣味拿農民插科打諢。有了這樣一個定位,下筆就有了分寸,就能用平和的眼光看待他們的過去和現在,發現他們的生活智慧、他們與這片土地絲絲相連的關系。《馬向陽下鄉記》播出后,得到了很多肯定和鼓勵,我想,這是對原創、對貼近生活的創作態度的認可。我相信,生活大于想象,只有腳踏這片生機盎然的大地,才會接通地脈,筆底波瀾,講出與眾不同的故事,寫出獨一無二的精氣神。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