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文學評論 >> 正文

    雙重比較視角下的抗戰文學研究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10月13日12:58 來源:中國作家網 吳 剛(達斡爾族)

      “抗戰八年”,已然成為史學界成說。然而,近年來部分學者認為中華民族抗戰應始于“九一八”事變,因此又有“抗戰14年”新說。范慶超的論著《抗戰時期東北作家研究(1931—1945)》就全面論述了東北作家抗戰14年期間的文學實績。

      作者以雙重比較視角觀照抗戰時期的東北文學。一是就東北流亡作家與東北淪陷區作家創作進行比較。作者認為,兩者在主題表達上有著“反帝”與“反封建”的話語差異;兩者對戰爭、鄉土、工人、知識分子等元素進行了不同角度的書寫。另一層比較在東北漢族作家與東北少數民族作家創作之間展開。作者認為,在體裁選擇上,東北漢族作家是“小說一枝獨秀”,東北少數民族作家則是“詩歌小說并駕齊驅”;在作品風格上,東北漢族作家作品總體呈現出沉郁、冷峻的“內傾性”風格,東北少數民族作家作品則總體呈現出明朗、疏放、率真、鮮活的“外傾性”風格。對于東北抗戰文學研究,學界成果較多,但如此嫻熟地使用比較的視角非常難得。這種比較眼光,恰是切入了東北抗戰文學的“腹地”。抗戰時期的東北作家屬于不同區域、不同民族,從這兩個角度出發進行比較,無疑有利于凸顯抗戰文學的實質。

      作者還著重論述了東北少數民族作家的貢獻與地位。分別從“反帝主題開掘之深入”、“強烈反抗精神之表達”、“表現東北少數民族之抗戰”、“展示東北少數民族之文化”、“弘揚東北少數民族之精神”五個角度,全面總結了抗戰時期東北少數民族作家對中國現代文學的貢獻。對于這部分,作者論述得較為充實。以此為基,作者充分肯定了東北少數民族作家作為“抗戰文學”的“先鋒隊”和“主力軍”地位。“九一八”事變,東北即淪陷,東北各民族人民開始了抗日斗爭。東北滿族作家端木蕻良、舒群、李輝英、馬加、關沫南、金劍嘯,朝鮮族作家尹東柱、李旭、金昌杰等少數民族作家紛紛以筆為投槍,加入抗戰行列。因此,對東北少數民族作家創作實績的肯定,是充分反映東北抗戰文學的需要。對抗戰時期東北少數民族作家貢獻與地位的書寫,不僅具有多民族文學的意義,也具有特殊的政治意義。

      該論著視野開闊,闡述具體。在論述東北少數民族作家成就以及具體的比較中,作者采用了微觀視角,對具體作家作品進行剖析。這種剖析乃是建立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因此每一論析都折射出作者的謹嚴態度,考量的是作者背后投入的閱讀量。文本細讀與評析原本是文學研究者的基本功,但由于投入時間大,因此一些研究者把精力放在閱讀第二手資料、綜合他人觀點上來,這是真正的學者堅決反對的。還是應該老老實實閱讀文本。從這點上看,我們應當肯定作者的努力。

      我們知道,比較的前提是需要把各部分內容闡述清楚,作者在第二部分詳盡地論述了東北流亡作家、東北淪陷區作家、東北少數民族作家的生平及其創作,這是一種中觀視野。作者的視野沒有局限于此,在第一部分,作者全面闡述了抗戰時期東北作家文學的基本特性,即超前性與滯后性、壓抑性與自由性、地域性與民族性。這是一種宏觀視野,作者筆力雄健、運思斷然。全面檢視篇章結構,依次呈現出“宏觀——中觀——微觀”的視野。一般論著通常采用先微觀分析再宏觀概括的模式,該著作恰相反,體現了作者獨具匠心的結構能力。

      《抗戰時期東北作家研究(1931—1945)》并非完美無瑕,我們肯定的是作者雙重比較視角的探索。抗戰文學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淡出人們視野,相關影視劇的熱播無不顯示出抗戰文學在讀者和觀眾中的位置與需求。對抗戰文學的研究,將隨著人們的精神需求而不斷引向深入。明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諸如《抗戰時期東北作家研究(1931—1945)》等著作的出版,對迎接抗戰勝利70周年,具有特別的意義。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