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集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自9月17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后,收視率每日攀升,網上熱議不斷,獲得了業內人士和觀眾的雙重好評,有觀眾說這部戲“接地氣無尿點”,看來這部城鄉田園喜劇已經走進觀眾心里了。全劇以“第一書記”馬向陽帶領貧困山村山東某地大槐樹村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工作、生活經歷為故事線索,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真心實意為農民群眾服務的普通機關干部的生動形象,客觀地反映了農民群眾在脫貧致富過程中的思想和生活變化,形象地揭示了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極端重要性,展現了以“第一書記”為代表的黨員干部為了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山東所作出的犧牲和奉獻,形象地刻畫了山東人務實、忠誠、守信、廉潔奉公的性格特征。該劇既有情感溫度又有現實熱度,區別于以往農村題材,正在領航開啟國內農村題材的新風尚。
有專家評論,該劇主題鮮明、情節生動、人物鮮活,思想性、時代感都比較強,弘揚社會主義建設主旋律,反映當下農村現實生活和社會矛盾,貼近現實和基層,是一部制作精良、引人入勝的優秀農村題材電視劇。
該劇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創作方尊重藝術、尊重生活,實實在在結合基層工作關注三農現象,精心深入生活組織藝術創作。《馬向陽下鄉記》源于2012年4月份山東省全面開展的“聯百鄉包千村”、選派“第一書記”到貧困村抓黨建促脫貧的工作。憑借敏銳的宣傳意識,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在活動開展的第一時間就給山東影視傳媒集團(山東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下達了電視劇創作任務,要求以山東省 “第一書記”的典型事跡為素材,以電視劇的藝術樣式展現山東黨政建設的新風貌和時代生活的主旋律。接到這個創作任務之后,山東迅速選定了編劇谷凱著手劇本創作。谷凱具有豐富的農村題材創作經驗,從《清凌凌的水藍瑩瑩的天》三部曲到《能人馮天貴》,他的每一部農村戲都致力探討 “農民與土地”的大命題。自2012年7月下旬開始,主創人員歷時兩個月,先后在棗莊、淄博、威海等地采訪了42位“第一書記”和多位大學生村官。通過這兩個月的采訪,整個創作團隊對農民、對土地產生了真摯、深厚的感情,對這個題材的定位、走向逐漸形成了成熟的思路。10月底,編劇完成了劇本大綱,得到了相關領導的肯定和贊賞;2013年3月中旬,劇本創作完成。中央電視臺在看完該劇劇本之后,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劇有新意,是近年來少見的農村題材好劇本。
這部劇以小見大、以小人物經歷帶出大農村風貌,表現出了非常博大的情懷,通過一個從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城市公務員的所見所為,書寫了人和土地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以及人和自己心靈的關系。通過大槐樹村一年的發展變遷折射出改革開放后中國北方農村的變遷史,滲透出普通農民的精神史和情感史。該劇飽含深情地關注了中國當代農村的發展歷程,關注了農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并通過對農村生活和普通農民的描繪,深入探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農民和土地是一個母題,這部劇感人的地方是它并沒有把農民對土地的熱愛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把人物的關系、人物情感的發展變化和故事情節的設置都精心地和大槐樹村的土地勾連在一起:支撐起從傳統種地逐步向科學種地理念實踐的邁進,支撐起務農和進城打工的生活選擇,也撐起了劇中三代人的人生命運。土地勾連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命運引發的矛盾沖突都充滿張力。馬向陽下鄉后面臨的土地流轉遺留問題、修路、大槐樹移植、再度土地流轉等事件,成為一條主要線索,展開了主人公與劉世榮、李云芳、齊旺財等人的矛盾沖突,及其與博士周冰、護士等人的愛情糾葛,劇情跌宕起伏、亮點紛呈。
該劇還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演員整體陣容強大,實力雄厚,表演到位。吳秀波在該劇中成功地扮演了男一號馬向陽,其表演清新灑脫、逼真細膩,把馬向陽從“城里人”到“村里人”、從“機關干部”到“村第一書記”、從“身入”到“心入”的轉變過程表現得淋漓盡致。李洪濤飾演的劉世榮、王雅捷飾演的周冰、梁愛琪飾演的李云芳、來喜飾演的梁守業、劉瑩飾演的丁秋香、朱懷旭飾演的老祖奶等,均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選擇“國民大叔”稱號的吳秀波出演農村戲,也是該劇突破傳統農村戲的大膽舉措。該劇著重刻畫了馬向陽從小公務員到“第一書記”的成功轉型。吳秀波飾演的馬向陽:一個毫無農村生活工作經驗的商務局市場科科長;一個“業內只出三成力、七分心思在業余”的曾經的“馬大能耐”、如今的“玩家”,一紙調令,轉眼就成了大槐樹村的“第一書記”。從公務員到村官,從城市到農村,馬向陽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幾經挫折后,“馬大能耐”的“斗志”被喚醒、激發,他下定決心要撲下身子,將自己的能耐在大槐樹村這百十畝地頭上釋放到底。架燈修路、整理村容村貌、開發山區旅游業、引進富硒蔬菜種植;隨著農業新科技的推廣,負債累累的村集體收入從“負數”轉為“正數”,門庭冷落的黨支部從“老人院”擴展到“青壯派”。經過365個日日夜夜的奮斗,“馬大能耐”成功地蛻變成了一個開開心心、踏實肯干的“農哥們”。最終,任期將滿的他續簽了合同,立下誓言,要跟這大槐樹下的“農哥們”、“農姐們”齊心協力,共同迎接將來所有的溝溝坎坎。這部電視劇定位于“當代城鄉勵志輕喜劇”,輕松幽默地描述了一個看似“不靠譜”的黨員干部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的故事。
此外,《馬向陽下鄉記》采取輕喜劇的表現方式演繹主旋律內容的故事,富有創造性。傳統模式往往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且說教成分壓過藝術感染成分,而該劇采用幽默、夸張等藝術手法,增加了喜劇氣氛,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語言風格也較為清新,劇里好多“第一書記”自創的名詞句式充滿了智慧:在農村工作一定要先有“知民度”后有“知名度”;蘿卜走了,坑沒了,不好好干連家都回不去了;給農村的幫助必須由“輸血”變為“造血”;干給老百姓看,帶著老百姓干。這些話語都來自于生活中并不太善于表達的樸實的“第一書記”們,每句話里面無不透露出他們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堅守、在踏實工作中的發現。另外,民間音樂元素的挖掘和主題歌的提煉也都為該劇的風格化追求增色不少。
當然,劇中吳秀波飾演的馬向陽作為下鄉的“第一書記”在剛開始入戲部分的塑造有些隨意,為突出反差過分地進行了種種錯位鋪墊,缺乏藝術典型性和現實說服力;另外,劇中對第一書記的職責分工和工作任務描寫還可再貼近現實,增加現實生活基礎和真實性。例如齊旺財因土地流轉被騙之事逃跑在外卻遲遲不去追回,其理由并不充足;馬向陽面對大槐樹被賣無計可施,只得舍身保護;馬向陽抵押自家房產貸款進行土地流轉,甘冒傾家蕩產之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