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視覺前沿 >> 正文

    各行各業辦畫院的畫院亂象正造就當代文化災難和社會問題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8月15日10:12 來源:中國作家網 陳履生

      畫院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推動國家繪畫創作和發展的建制。它起始于帝王對于繪畫的喜好,因此,帝王憑著自己的所好而網羅天下的繪畫高手于宮中,建立起一個與國家文化身份相匹配的主流繪畫風格和審美形態,并在傳承與發展中發揮引領時代潮流的作用,同時,也發揮了秦漢以來的“成教化,助人倫”的繪畫功用。它始于五代,盛于兩宋。基于這樣一種傳統,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改造傳統中國畫以適應新時代之后,為了傳統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建立與新中國時代要求相符合的新的畫院體制,則成為新中國對于傳統藝術的基本態度。雖然,在新中國沒有了帝王,可是,與政權相關的具體功用卻打上了時代和政權的烙印。不管是組織創作,還是安排從舊社會過來的老畫家,甚至是培養新人,都表現出了新時代畫院體制服務于新政權的基本宗旨。因此,1956年的國務會議通過了在北京、上海建立中國畫院的決議。

      上世紀80年代以后,在“文革”對傳統藝術極度摧殘這樣的背景下,隨著撥亂反正而帶來了各省市相繼建立屬于自己的畫院,其中的關鍵是有影響力的書畫家影響了政府主管部門的決策,當然政府主管部門的領導對于書畫的特殊偏好是重要的推手。1984年浙江畫院的建立就反映了這樣的歷史背景。這一時期將“文革”前只有少數幾個省市才有的畫院演化為省市文化機構的標準配置,畫院開始了最初在省市一級的普及。此后,又在地市一級的層面上作了更加普及的推展。而與之相應的是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文化體制改革,所引發的許多關于畫院問題的思考,也在反思畫院體制的過程中反省了畫院發展中的問題。

      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畫院如何立身?如何發揮社會功用?如何在政府投入的公益性文化機構的框架中解決個人創作與政府職能的關系?如何處理突出的社會化與個人性的矛盾?以及政府投入的合理性?畫院畫家如何為公眾服務和為社會服務?這些都在拷問政府和社會。好在畫院的問題不可能成為當代社會問題中的突出問題,而經濟的發展使得各級政府多養幾個畫院和多養幾個畫家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因此,畫院問題被淹沒在社會發展的諸多問題之中。然而,也正因為是經濟的發展,書畫市場直接帶動了書畫創作,也推動了畫院向全民化的再一次更大規模的普及。全民辦畫院逐步消解了畫院的社會尊嚴和學術地位。在這一過程中,已經沒有多少人再來關注畫院的定位和發展,于是,畫院在表面繁榮的背后實際上開始被邊緣化。在各種錯綜的社會關系中,畫院成為各種關系的一個籌碼,其實際的意義已經退隱到實際需求之后。顯然,今天的畫院已經和1957年新中國畫院體制建立之初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實的變異使得畫院更多的成為一種高級的謀生機構,成為各界社會賢達在退隱職業生涯之后東山再起的一個契機,因此,黨政軍民、士農工商紛紛建立起了表面屬于某一層級政府或團體機構,實際上屬于以某一要人加某一書畫家為中心的以書畫為名義的小圈子,形成了一個遍布在中國的少則三五人、多則數十人的巨大的畫院群。

      無疑,畫院的普遍性發展以及各行各業辦畫院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可悲的是,在這種高度普及的過程中,與之相關的卻并沒有帶來美術創作的提升,相反,創作水平則呈現出明顯的整體下降的趨勢,而更多的是消解畫院主流特征的負面問題。如此來看,各行各業辦畫院絕大多數都不是為了書、畫的本體問題,而是為了與書、畫相關的利益問題。這之中,簡單的是修身養性,復雜的是謀名逐利,中間的是混吃混喝。從體制上來分析,國營的有正規軍,有編制有糧餉;也有業余選手,編制少而更缺糧餉,或者沒有編制也沒有糧餉;私營的有游擊隊,也有草臺班子。在講“群”的年代,這真正是一個魚龍混雜的“畫院群”。

      現在的民辦畫院只要掛個牌子就可以,遠比開一家小吃攤子要簡單許多。開一間小吃攤子最起碼有城管來管,還有工商來查。掛了牌子的畫院只要不違法,可能就沒人來管。所以無從論起。可是,除了民間畫院之外,屬于政府的畫院如何為政府服務?拿著納稅人的錢所辦的畫院如何為納稅人服務?顯然,這之中不管是為政府還是為納稅人,都不應該是服務于少數人。如果政府辦的畫院僅僅是為少數領導人服務,或者是為了安排一些退居二線的領導,那么,其合理性無疑會受到質疑。可悲的是,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卻在當今社會中不能成為問題,被置若罔聞。這種狀況的結果是從根本上傷害了畫院的社會名聲,也影響到它的發展。國有畫院為政府的核心是為社會、為公眾,因此,文化主管部門應該重新思考21世紀國有畫院的職能和定位。要研究畫院與社會的文化積累、與公眾的文化需求之間的關系,要與社會與公眾發生關聯,以此顯現政府辦畫院的合理性。

      在面向21世紀的國營畫院的定位中,應該明確畫院公益性特征中的具體內容,明確它是一個不同于美術館、院校、美協的專業機構,其創作、教學、研究甚至是展示都應該有它的畫院特性,其成果的累積與政府職能的彰顯,都應該具有21世紀政府辦畫院的時代特點,應該與城市、與城市的文化建設、與公眾的文化需求建立起緊密的聯系。

      當代畫院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客觀來說,有些問題不是畫院自身的問題,而是政府在職能規劃與社會認同方面的問題。上世紀50年代,北方的齊白石、葉恭綽、陳半丁,江南的潘天壽、傅抱石、吳湖帆、賀天健等一代名家所構成的書畫界盛世,以及所暢想的畫院理想,怎么淪落到今天的地步,令人扼腕痛惜。畫院的泛濫影響到畫院的社會形象,也消解了政府職能中的崇高偉岸。政府辦畫院如何區別于一般的民辦畫院,這也是當下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僅就畫畫而言,很難在國有和民營之間找尋到他們的差別。如果從介入社會的一些活動來看,國有的為地震捐畫,民營的也在為地震捐畫,可能更起勁,這也看不出在體制上的差別,或許這正是全民辦畫院的現實問題。門檻的設置、準入的制度、科學的管理、合理的規劃、必要的考核等等都需要考量,如果政府不能從管理層面上介入,那么,畫院亂象將成為當代的文化災難。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