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長征中普通紅軍戰士的斗爭及命運的電視劇《十送紅軍》在當下全媒體環境中播出,潛在地面臨著以下壓力和挑戰:首先是文化消費多樣性所帶來的觀眾分眾化、小眾化的接受語境,使重要如央視一套也無法全然占據收視優勢,在各類走俏的電視綜藝節目、熱播的都市情感劇、美劇、韓劇、國產電影的夾擊之下,主旋律電視劇要脫穎而出并不容易;其次,近年來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表現,以稗史面目出現的所謂“揭秘、解密”資料充斥網絡,不乏對領袖、英雄矮化、庸俗化和戲謔化演繹,極大地影響了年輕一代觀眾對待革命歷史的態度和心理;再次,新世紀特別是近年來,喜劇及輕喜劇化成為影視創作的主導藝術風格。在此環境中,推出這樣一部主要人物幾乎全部犧牲的悲劇,其壯烈崇高的藝術風格對觀眾的審美預期構成了相當程度的沖擊;最后,在結構上,該劇改變了長篇電視連續劇的敘事模式,代之以十個首尾相連的單元劇,作品沒有從頭到尾的主人公以及貫穿始終的情感命運線索與戲劇沖突。這些對觀眾的審美接受習慣和心理也無疑是一個挑戰。
在這些挑戰和壓力面前,《十送紅軍》以其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合一顯示出不同凡響的品格,是近期主旋律電視劇創作的重要收獲,更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審美突破。作品對長征的書寫,一改以往同類題材作品大多以領袖為中心的創作模式,而把重心放在那些犧牲在長征路上的普通士兵身上,他們不再是表現領袖親民及個人魅力的陪襯,而是真正的主角。每一個單元,講述著不同兵種、性別、年齡、身世、處境的紅軍戰士的斗爭故事、他們的情感世界及其精神成長。在其中,有為革命在一天之中犧牲了3個兒子的老紅軍戰士鐘石發,自己和最后一個兒子最終為紅軍大部隊的安全轉移獻出了生命;有神槍手張二光和他的戰友們前仆后繼、生死與共的故事;有知識分子紅軍干部賀堅和葉小桃之間浪漫的戰地絕戀;還有紅軍伙夫賀老憨和鄭十一斤在戰火中走出的自己的“第一步”。還有……
這些故事無不感人至深,鑄就了一部驚天地泣鬼神的紅軍戰士的英雄史詩,他們都是長征路上最普通的成員,有些并不神勇,甚至還有些癡憨。如鄭十一斤,他最初還充滿了恐懼和孤獨;如戴瀾,她還是心軟愛哭、語不成句的;如賈學會,一天為戰友的犧牲哭了八次,直到把眼睛哭腫。他還可能是怯懦的,因為被俘受刑、大腦損傷而委頓頹廢,一再聲稱自己“廢了”,如鄧秋生。但最終他們卻在戰火中淬煉成鋼,蛻變涅槃,如火中鳳凰,雖死猶生。我們于是看到了賀老憨、鄭十一斤從最普通的士兵成長為戰斗英雄,聽到了戴瀾的心聲,“我不再恐懼,留下了信仰”“我和我親愛的戰友永遠在一起,不再孤獨”。我們更看到了結結巴巴的賈學會、年輕模范鄧秋生的成長成熟、一往無前,老模范鄧秋生最終戰勝自己、重新站立起來。是什么讓這些普通戰士有著如此崇高的犧牲精神和勇敢無畏的斗爭意志?可能唯有信仰的力量,以及對這種信仰的無限忠誠吧,“我們要改變的是整個世界”!正是對信仰的真誠執著,才使這些缺吃少穿的普通紅軍戰士有著如此令人驚嘆的精神氣質和充滿魅力的集體人格,它們是“忘我”、是“先人后己”、是“勇敢和犧牲”,是戰友們之間肝膽相照、生死相依,“我們紅軍就沒有丟下自己同志的”。這也正是取得長征最終勝利、主力紅軍會師延安的基石,也是鑄就了我們軍魂最可寶貴的精神力量。
該劇的敘事結構與精神意蘊彼此和諧統一,使形式完美地表達了作品的內涵。十個單元故事,前后接續,后一個故事的主要人物是前一個故事的次要人物。這一結構模式象征著紅軍斗爭精神和革命意志的傳承延續、生生不息。恰如最后一個單元中,通過毛主席的話表達的“我們和那些犧牲了的紅軍戰士之間沒有陰陽相隔、只有生死不離”。劇尾,此前單元劇中那些犧牲了的紅軍戰士都以當代軍人的形象復現在不同兵種的現代化戰爭畫面里,象征著英烈永生、浩氣長存,自然地升華了紅軍精神凝聚沉淀在當代軍魂中的精神蘊涵,作品基調也由悲愴壯烈轉變為振奮昂揚,感人肺腑。
作品中,每一個單元故事雖然只有幾集,然筆墨精練、節奏緊湊,故事內核深有韻味,起承轉合精巧有力。如,在伍炳和戰士們去調查、“解決”紅七十七師的故事中,從一開始的被動、對峙,馬斯基的每一步改變都被表現得絲絲入扣、入情入理,直到最終的并肩作戰、親如一家,對紅軍的犧牲精神和精神感召力量做出了最好的詮釋;再如前后兩個模范鄧秋生的故事,充滿了反轉、突變和審美驚奇感,有力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表現了人物成長、戰勝自我的艱難歷程。
該劇的影像特征體現了“小馬奔騰”一以貫之的品質追求,逼真的地域環境、真實的戰爭場面以及人物造型、化妝,全景鏡頭的沖擊力和表意功能等都被調用得恰到好處,又與適度的節奏把握相輔相成。最終真實地還原了80年前那場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歷史面貌,也讓該劇較好地實現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