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li>
  • 
    
  • <abbr id="gucoo"></abbr>
    <li id="gucoo"><source id="gucoo"></source></li>
    <rt id="gucoo"></rt>
  • 中國作家網>> 電視 >> 人物 >> 正文

    馮小寧:歷史是一道“思考題”

    ——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導演馮小寧談甲午戰爭題材影視劇創作

    http://www.tc13822.com 2014年07月21日11:25 來源:人民政協報 謝穎 楊雪
    ▲馮小寧近影▲馮小寧近影
    ▲電視劇《北洋水師》(1992年)▲電視劇《北洋水師》(1992年)
    ▲電影《甲午大海戰》(2012年)▲電影《甲午大海戰》(2012年)
    ▲馮小寧《東方有大海》劇本手稿(2014年)▲馮小寧《東方有大海》劇本手稿(2014年)

      編者按:

      120年前,中國的大海上波濤滾滾,炮聲隆隆,甲午戰爭戰敗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如今,歷史已走過兩個甲子。

      20多年前,一部電視劇《北洋水師》讓人們看到了一批仁人志士的拼搏與悲壯;2012年,一部電影《甲午大海戰》再現了這場發生在黃海的慘烈戰爭的歷史;2014年,這兩部電視劇、電影的編劇、導演馮小寧又創作了40集電視連續劇《東方有大海》,講述以薩鎮冰等為原型的海軍戰士,在甲午戰爭后至抗日戰爭結束,保護國家一萬八千公里海防線的故事,目前該劇正在緊鑼密鼓地拍攝中。

      歷史早已遠去,但歷史不能被忘卻,今天的語境下,如何對待和反思這段歷史?在本報記者的專訪中,馮小寧導演講述了他25年來對甲午戰爭題材影視劇的創作和思考。

      一而再,再而三的“執著”

      問:從《北洋水師》到《甲午大海戰》,再到《東方有大海》,您為什么對甲午戰爭這個題材如此執著?

      答:我在25年前創作了電視劇《北洋水師》,當時接觸到這個題材,對它的了解并不多,但是在踏入了這片海之后,才知道這片海有多深,這段歷史有多深。什么意思呢?甲午戰爭,中國海軍的興衰實際上直接影響到了全世界的歷史進程,它是中華民族命運的轉折點,也是日本民族命運的轉折點。當我進入歷史的深度去了解到這段歷史更多的本相時,我就發現20多年前寫作的《北洋水師》,雖然有很多點都涉及了,但是沒有寫透。雖然當年此劇受到中國史學會眾多專家的高度肯定,各種獎項紛至,但是資金的缺少,技術的落后,經驗的不足,都給這個充滿張力的題材留下了太多的遺憾。這種苦楚一留就是25年。這期間我拍攝了很多戰爭題材的電影,但是我一直在心里記著甲午戰爭。

      20年后,我再次創作了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在海戰特技上達到當前亞洲前列水準,也再次獲得國內外獎項,但電影的容量實在無法承載如此厚重的故事。我以前拍攝的《紅河谷》、《黃河絕戀》都能把故事講清楚,它們涉及的是一兩個人物的命運。甲午戰爭則不一樣,它涉及的面太寬了,人物太多,觀眾會糊涂,破壞電影觀賞性;但如果不寫這筆,又有失嚴謹。同時電影市場的青少年化和極度快餐娛樂化,也使這個題材在思想層面失去了更廣泛的空間。于是,以電視劇這個觀眾群體最廣泛的藝術形式再次創作這個題材,成為了一個新的使命。把一個故事一而再、再而三,用25年的精力反復創作,在中國影視中是沒有的。

      問:您希望用電視劇的方式使甲午戰爭這個題材有更廣闊的思想空間?

      答:甲午戰爭、北洋水師這些名字在現在青年中或許已經顯得有些生疏了,但卻會使我們這一代人心頭為之戰栗。中國的影視文化在最近十幾年低俗化、娛樂化的傾向越來越嚴重,尤其是電影市場,導致它抽空了影視文化對民族命運和整個社會價值觀應該承載的責任。在今天的和平年代為什么要去再現這段戰爭的歷史?古人說,知恥而后勇。今天,我們的社會日益浮躁,文化也是這樣,有多少人會去反思歷史教訓?歷史不是只知道概念的填空題,而應當是思考題,思考的成果比填多少空都管用。尤其是對于年輕人,從歷史中汲取真實的反思,而非縱容他們腦中充滿電玩和戲說,歷史的教訓不能隨便忘掉。

      所以,我一直至力于“寓教于樂、寓教于情”之創作。始終把“好看、感人”作為創作的基準點。從理論上說,“寓教于樂”是一種片面的提法,會導致單以娛樂作為文藝作品形式上的標準,事實已無情證明了這一點,泛娛樂化已形成文化主流。我認為應同時提倡“寓教于情”,世界上所有思想、有藝術水準的好作品無疑都是感動人的,反之,能感動最廣大人心靈的就是好作品,而許多優秀作品也不是一個“樂”可以負載的,如人類各時期的大量悲劇作品。

      以文化視角反思

      問:今年是甲午戰爭120周年,您在20多年的創作中,對甲午戰爭的認識有什么變化?

      答:對于這段歷史,中國歷史界和世界各國歷史研究都很關注。比如從軍事上,我們可以研究中日雙方武器裝備的狀況、戰略戰術的運用、指揮的優劣等等。在寫《北洋水師》的時候,已經涉及了很多歷史思考。比如不是按照以往的觀點,把甲午戰爭的中國失敗歸結于慈禧太后、李鴻章等某些個體,而是認識到清王朝腐敗的制度。很多歷史學家說,中日之戰是制度之戰,準資本主義對戰腐朽的封建主義。日本在經過明治維新以后,很少有腐敗現象,但在當時清王朝腐朽的統治下,慈禧太后大權獨攬,雖然已經意識到海上實力的重要,購買軍艦,建立海軍,但是統治者和官員更多地是把民眾的血汗和國家的資源用于自己的享樂,軍隊各級貪污腐敗嚴重,效率低下,怎能不敗?

      我個人認為,到這里還要繼續深入,對于甲午戰爭,我們不能停留于譴責,更要思考一些問題。為什么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兵敗如山倒,幾百萬大軍被數量上少于自己的日本軍隊打垮?整個中國民眾當時是缺乏凝聚力的,沒有形成團結的力量。在當時腐朽的封建制度下,整個社會文化十分墮落,以提籠架鳥、吃喝嫖賭、抽鴉片為時尚,民眾缺乏斗志。時隔20多年再次走進這段歷史,我更真切地感到:一個民族能否真正強大,說到底拼的是文化,文化墮落了國家必亂,民族必亡,文化腐敗了就是從民族的根上爛了,文化腐敗導致價值觀混亂,也是所有社會腐敗之源。我們在反思舊制度造成的慘痛教訓中,還要反思文化層面,才能更加珍惜今天的發展,抓住改革開放這個機會,追上世界的步伐。

      同樣,對于這場戰爭的對手——“鄰居”日本,也要從文化角度分析。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有其深刻的文化淵源,日本早在100多年前就把侵略中國定為國策,把侵略中國作為國家發展方向,其一代一代努力發展,目的是為了吞并中國。這是一種“菊與刀”的文化,影響其政治傳統。

      問:《東方有大海》正是要表達出這些思考?

      答:是的,在20多年的創作中,我對甲午戰爭的認識不斷深入。托爾斯泰說,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往往要經過一個歷史階段后才能比較深刻地反映它。甲午戰爭已經120年了,面對所有的這些思考,通過《甲午大海戰》這一個電影講不透,我覺得一定要用電視劇,有充足的容量,有40集的長度,去把這段歷史重新梳理出來。我不編造東西,而是告訴大家事實。中國的海洋100多年來備受侵犯,幾乎每一次國恥都始于海上。從《北洋水師》到《甲午大海戰》再到今天的《東方有大海》,我始終認為,必須在全民中培養海權意識。我們是有海洋領土的,比如說南沙,這是祖先留給中華民族的領土,它只不過被海洋覆蓋,所以對于領海我們也要有寸土不讓的國家意識。

      有感情地“創作”歷史

      問:用影視劇來表現甲午戰爭這樣的歷史題材,歷史考證必不可少,作為編劇和導演,您與歷史學家的表現手法顯然不一樣,您怎樣表現這些歷史事實?

      答:對于甲午戰爭這段歷史,我也算是“半個專家”了,但我不敢妄讀,只是盡可能在歷史事實中去摸索。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是史學既定的,我們盡可能讓影視劇接近真實歷史。史學研究不是藝術應負的任務,但也自然要有創作者自己觀點的流露和藝術的虛構。

      我想很多人應該有這樣的體驗,用一個專題片告訴大家的歷史事實往往不容易讓普通民眾進入,但是通過人物的命運,人物的感情、交往、沖突、矛盾就容易讓更多的民眾進入劇情,進而感受這段歷史的事實,這是電視劇的魅力。

      甲午戰爭相關的歷史資料浩瀚如海,我當然要做詳細的考證和整理工作,這是20多年來一直堅持的。通過一些參照,用藝術作品把這段歷史整合,然后創造一個“歷史”,把干枯的資料和數據,提升成一個個活生生的更加接近歷史真實的人物和情節。這個創作過程就好比寫史書,寫作手法是通過劇本,通過鏡頭,通過演員表演來表現,具體的數據則要參照歷史事實。比如幾月幾日,鄧世昌說的某一句話,我們可以把它變成一句臺詞。又比如日本內相外相串通內閣竊取中國的釣魚島,這是日本史料中記載,由我們的歷史學家考證出來的,大眾并不了解,通過這樣一個情節,就表現出來了。

      問:那么具體到您現在正在拍攝的這部《東方有大海》是怎樣表現的呢?

      答:《東方有大海》的劇本非常好看,非常傳奇,人的命運起伏跌宕,感情豐富多彩,尤其是男人之間的那種友情。不過《東方有大海》與《北洋水師》、《甲午大海戰》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以前我們說到這段歷史,到中國戰敗就結束了。《東方有大海》則不是這樣,這個敗仗只是前半部分,經過歷史的滄桑,后半部分全部寫這些為了保衛中國的海洋主權、領土的好男兒們決死相拼、臥薪嘗膽、東山再起,使中國海軍的這股星火沒有熄滅,后來在抗日戰爭中,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一直寫到最后中國終于獲得勝利。延伸到抗日戰爭勝利,這是最重要的一步。這也決定了這部電視劇在制作上難度更大,目前我們正在緊張拍攝中,劇中演員很多自降片酬。我們也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能夠把精力集中放在電視劇的質量上。

      問:不過,影視劇說到底是一種藝術,藝術不能與事實畫等號,在創作“歷史”中,如何處理真實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答:這首先要求導演要有深厚的歷史素養,對于導演來說,懂得歷史太重要了。導演是什么?不是光喊喊預備開始的,真正優秀的導演是像謝晉、吳貽弓、謝鐵驪那樣,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各行各業的知識,還要有良好的品行、藝術感覺以及組合能力。

      我對甲午戰爭的歷史有深厚的感情,在進入這段歷史,研究歷史資料中的人物時,我是從藝術的角度換位進入的。看著那一本本泛黃的日記,我會想,假如我是100年馬尾海軍學堂的留英學生,會有一種怎樣的激情,會多么希望報效祖國,而當回國以后看到國家封建社會墮落的現狀,看到旁邊的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勢,自己作為一個軍人應該怎么辦?鄧世昌會怎么想?李鴻章又會怎么想?我要做的是進入每一個歷史人物的內心,然后把他們的感受剖析出來。《東方有大海》的劇本給很多歷史學家看過,他們都是很認同的。

      采訪手記

      東方有一片海,海風吹來童年的夢,

      天外有一只船,請帶我漂向那天邊,

      東方有一片海,海風吹過五千年的夢;

      天外有一只船,船一去飄來的都是淚!

      再不愿見那海,再不想看那只船,

      卻回頭又向它走來,卻又回過頭,

      向———它———走——來!

      這是1992年電視劇《北洋水師》的主題曲,或許現在的年輕人并不熟悉這部電視劇,但在當年它激勵了無數的觀眾。7月的一天,記者幸運地在馮小寧導演僅僅一天時間的拍攝回京間隙采訪到了他,曬得黝黑的臉龐和手臂,讓人乍一看幾乎認不出來。訪談中,他一直掛在嘴邊的話是:“我一會兒要趕車回拍攝地。”

      馮小寧導演的工作室更像是一個歷史資料室,且不說書柜里的大片書籍,單是案頭上便堆了幾十本,隨手翻閱,有《北洋海軍艦船志》、《甲午戰爭新講》、《大國海權》、《海軍耆宿薩鎮冰傳》、《釣魚島的歷史與主權》……甚至還有英文書《SEAWARFARE》。而那厚厚一沓一字一句手寫在A3打印紙上的劇本,分明映現出一個個挑燈苦思的夜晚。

      對于25年的甲午戰爭創作,馮小寧不認為這是一種情結,而是信仰,是敬畏,事實上,他與甲午的“緣分”早已開始:甲午海戰一個甲子后的甲午馬年,一個嬰兒呱呱墜地。10年后,父親帶他走進書店,讓他自己學著挑一本“字書”。他在書架前辨認著還讀不全的生字,似乎是命運讓他伸手從書海中隨便抽出了一本。那是一本薄薄的冊子,叫《北洋水師》。多年后,他拿起筆,走進馬尾海軍學堂,走進英國皇家海軍學院,走進了硝煙蔽日的黃海大海戰,走進了《北洋水師》。讓他高興的是,在海軍艦艇上拍攝《甲午大海戰》時,一位軍官驕傲地告訴他,自己正是因為看了《北洋水師》受到激勵,才投身海軍,如今已是一名海軍艦長。又一個甲子過去,他的筆仍然沒有停下……

      《東方有大海》開始拍攝后,有很多《北洋水師》的老觀眾在網上提出意見:仍然用《東方有一片海》作為這部新電視劇的主題曲。面對熱心的觀眾,馮小寧導演采納了這個建議,期待那動人的旋律再次響起。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