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資訊動態 >> 正文
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中國民族博物館共同策劃的“多彩中華·我們共同的家”全國巡展,于6月14日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在山西博物院會展中心開幕。此次展覽展示的總面積為2000平方米,分為“家和萬事興”、“百花競芬芳”兩大部分,共展出中國56個民族近500件(組)展品和大量資料圖片。展覽期間,還陸續舉辦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系列講座,民族服飾及歌舞表演、民族知識競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系列活動。開展以來,現場人頭攢動,好評如潮,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次展覽,給我們諸多啟示。
一、在漢族地區以展覽方式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以及民族基本知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56個兄弟民族共同鑄就了多元一體、繁榮興旺的中華民族大家庭,這是此次展覽的主題。展覽的“家和萬事興”部分,回顧了秦漢以來中國各族人民在密切交往、相互融合中由“多元”走向“一體”的進程,各民族對國家的貢獻,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民族政策,中國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的進步。
在錫伯族西遷路線圖前,我們向觀眾講起18世紀中葉,為了國家安全、邊疆穩定,一支錫伯族勁旅奉旨“西遷”,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風餐露宿,終于不辱使命的故事。250多年來,他們與新疆各族人民相濡以沫、榮辱與共,攜手戍邊、屯墾、開發,不僅譜寫了令人震撼的軍旅長征史詩,而且唱響了豪情萬丈的民族精神凱歌,鑄就了“愛國奉獻、堅韌不拔、同舟共濟”的“西遷”精神。許多觀眾駐足,激動不已,感嘆這個民族的偉大!
展覽上,我們還給觀眾講述了塔吉克族巴亞克一家祖孫三代守護著被稱為“血染的通道”的紅其拉甫口岸的故事。柯爾克孜族人布茹瑪汗·毛勒朵在素有“死亡幽谷”之稱的高原山口一住就是50年,她的護邊行程達10萬公里,大凡她走過的地方都留下她用石頭刻寫的“中國”。在我國2.2萬多公里長的陸地邊防線上,居住著33個跨境民族。他們成為一支不拿槍的軍隊,不拿薪餉、永不退役的邊防軍,他們為保衛邊疆和穩固邊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每每講到這些,觀眾都滿含熱淚,久久不愿離去。
許多觀眾表示,參觀展覽,受到極大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識的教育,更加意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有的觀眾說,以前對民族政策的理解只是“高考加分”,這次才知道政府對少數民族有很多幫扶舉措。觀眾喬張亮留言:“56個民族56朵花,在民族大花園里的每一朵花盡情綻放,承載著歷史,傳承著文明,匯聚成文化。每一件文物是一部民族史書,每一幅照片是一次歷史回望,每一次觀看都是一次時空的穿越。展覽讓我們作為內地省份山西的觀眾感受到,多彩的民族大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會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二、各民族的歷史文化是連接民族團結的紐帶,也是“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思想的牢固基礎。
文化是民族的根,是國家的魂。五千年綿延不斷、代代相傳的中國傳統文明也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展覽的第二部分“百花競芳芬”,展示了少數民族創造并保存的多彩文化。中國的少數民族雖然歷經歲月的變遷,但是大多保留著自己獨特、鮮明的傳統文化。各民族極具特點的語言文字,神秘的宗教,古樸的音樂舞蹈,別致的建筑風格,獨特的節日、婚俗、飲食、服飾、體育、醫藥、工藝美術、民間文學等呈現出五彩繽紛的動人畫面。正因如此,中華文化才具有多元的特點。
山西省委常委、統戰部長白云在參觀展覽時說,中國少數民族為中華文化的傳承作出很大貢獻,感謝主辦方為山西帶來這么重要和精彩的民族文化展覽。山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杜學文也情不自禁地在留言中寫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專門從杭州趕來參加開幕式的藝術家梅思香留言:“這個展覽帶給我很多遐想,從古到今,民族間再多的差異,卻因為親情和藝術而融合,追求美、尋找愛是人類共同的心愿,這種精神似一條紐帶緊緊地把56個民族連成一條心,共同創造,共同發展,為了更美的明天。”
有觀眾留言:“中華民族從五千年前走來,我深深為我們是多民族薈萃而成的中華民族感到驕傲。”
為了讓觀眾更加了解維吾爾族及其文化,主辦方特別在開幕式上設計了維吾爾族歌舞和服飾表演節目。演員買買提江專程從烏魯木齊趕來參加演出,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到山西來演出,這里的觀眾非常喜歡我,從頭天晚上的彩排到演出,他們都要和我照相。他們對我很熱情,他們的院長還安排我去山西晉祠參觀,我特別激動。” 有些觀眾還表示,看了他們的表演,近距離接觸維吾爾族,改變了對維吾爾族的印象。
三、讓文化的擁有者講述自己的文化,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此次展覽的展陳理念是,立體展示、動靜結合、回歸自然、回歸民眾。在既簡單又有民族特色的開幕式上,主辦方特別邀請了部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展示,他們分別來自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旗、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新疆烏魯木齊市等地。
在每個周末,主辦方都精心安排了原生態的少數民族表演節目和民族知識小課堂。比如,專門推出了侗族文化和苗族服飾文化小課堂,侗族大歌的表演者是4名在讀的侗族研究生,他們為觀眾講述和展示本民族的建筑、婚俗、服飾文化,并演唱侗族大歌。結束表演時,他們向觀眾說:“親愛的朋友,56個民族56枝花,多彩中華是我們共同的家。來吧,朋友,來吧,兄弟姐妹,讓我們踏歌而舞吧,共同傳達和平、和諧、友善的主題,一起實現我們的中國夢。”此時,觀眾熱情達到高潮。一位太原市民在留言簿中寫道:“這是民族團結和睦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優秀文明的再現,非常精彩!”
讓文化的擁有者講述自己的故事,不僅贏得了觀眾的高度贊譽,拉近了各民族間的距離,也增強了演員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這種形式更為生動,也更加具有博物館的真實屬性。
四、民族團結永遠是時代的主旋律。
民族團結,永遠是時代的主旋律。各民族團結進步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多彩中華·我們共同的家”全國巡展之所以能受到社會的歡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民族團結、國家昌盛的愿望。
運用展覽弘揚民族團結主旋律是很好的手段。首先,通過展覽能讓觀眾多了解各民族歷史、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各民族對祖國的貢獻等。了解是理解的橋梁,只有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大家之間的理解。其次是尊重與互信。尊重方能互信。尊重是世界和諧相處、文明進步的原則。一個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各民族間,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習俗。
“和諧”是人類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人們最美好的愿望。各民族只有在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和諧的彼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更好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 習近平強調,要把民族團結牢牢地抓在手上。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新時期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民族博物館的展陳工作指明了方向。“四個認同”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是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的具體體現,是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的重要內容。
民族博物館展陳的重點,就應該在這“四個認同”上下功夫。“多彩中華·我們共同的家”全國巡展在這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值得認真總結和反思。
(作者系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題圖為展覽全體演職人員在展廳留影)